正文 第42章 活躍在外交舞台上(9)(1 / 2)

應該說,這項“海盜”計劃的實施對恢複和維護英國在印、緬的殖民利益是有好處的。但英國方麵從“歐洲中心論”出發,認為“海盜”行動會削弱英在歐洲的兵力,因此堅決反對,隻要求中國單獨在緬北作戰,牽製住日軍不向英屬印度進攻就可以了。英國海軍集中的時間不確定,兩棲作戰也就是一句空話。

蔣介石夫婦非常氣憤,因為緬甸不能收複,滇緬公路打不通,美國援助的物資就不能大量運到中國來,從而也就削弱了中國的抗戰力量,而如單獨從緬北發動戰役,勢必遭受重大損失。蔣介石在11月30日的日記中寫道:“開羅會議之經驗,英國決不肯犧牲絲毫之利益以濟他人……英國之自私與貽害,誠不愧為帝國主義楷模也。”

英國人的自私還表現在其他事情上。當蔣介石問馬歇爾提出中方派人參加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要求時,馬歇爾答應在討論有關中國方麵事務的時候接納中國代表參加,可是英方堅決反對,英軍參謀長們根本不同意中國進入這個軍事組織活動。為此,羅斯福非常惱火,對丘吉爾當麵指出,這是英國人不願中國成為一個強國,有意壓抑中國。但丘吉爾裝作沒聽見,他明白美國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認為一個在美國扶助下強大起來的中國隻會對美國有好處,而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地位卻會提出挑戰。

羅斯福對丘吉爾的態度也非常不滿。但他極力說服蔣介石盡快出兵緬甸,他願以人格保證,隻要緬北戰役揭開,英國的海軍必能同時采取行動,那時若英國不在孟加拉灣部署海軍,就由美國填補這一空白。此外,美國將派遣經過嚴格訓練的3000名遠程突擊隊員參戰,在物資上也保證供應。

蔣介石經再三權衡,最後也沒有作出中國單獨發動緬北戰役的保證,堅持一切都應該是有條件的。由於各方的分歧,對緬甸作戰未達成任何協議。

在會議上討論的與緬戰相關的另一問題是關於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運。”

蒙巴頓問:“目前印度方麵運輸力有限,而攻緬部隊補給準備需要巨大之運輸量。故11、12兩月供給中國運輸量為9700噸,待到明年1、2月,則能供給中國者為7900噸。開戰3個月以後,運量增加,除供給中國9200噸外,其餘均供緬甸作戰之用。如此,如仍感不足,則惟有盡量增加運輸機之數耳。”丘吉爾也認為:“吾人交通線困難,故想特別注意補給,使在數量上占優勢者,在質量上亦占優勢。”

真正關心物資供應的足中國。蔣介石提出“駝峰航線”的運輸量必須保持1萬噸,並堅持供應530架飛機,迅速在中國建立強大的空軍,達到驅逐機20個大隊,中型轟炸機1隊,偵察、運輸機各1隊,重型轟炸機1個大隊。羅斯福有些吃驚:這麼多的東西!但是,蔣介石的這個要求是可以理解的,當時中國深受日本空軍的騷擾而無可奈何。有了自己的空軍後,既可以保衛自己的領空,又可以破壞敵人的後方,而且中國戰場的消耗非常大,戰爭物資極度匱乏,如汽油,中國幾乎都要靠進口。

蒙巴頓解釋道,即使能搞到這麼多飛機,翻越喜馬拉雅山輸送如此大量物資也是難以保證的,同時在緬甸的雨季使用空降襲擊也是無法辦到的,蔣介石對此說法不予理睬。

會議期間,羅斯福通過與蔣介石夫婦的麵談,產生了這樣一種印象:國民黨辦事效率低下,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不夠強,蔣介石把反共看得高於一切,軍援物資也可能被囤積起來對付中共,因此對反攻緬甸的計劃產生了動搖。

然而中國仍是美國B-29型遠程轟炸機的有效基地,中國戰場仍然消耗著日軍的主力,為了最後戰勝日本,沒有中國軍民的抗戰是無法想象的。羅斯福對這點是堅信不疑的,他曾對其兒子埃利奧特說:“如果中國屈服,會有多少日本軍隊脫身出來?那些部隊會幹什麼呢?會占領澳大利亞,占領印度,會像摘桃子一樣輕而易舉地占領那些地方。然後長驅直入,直搗中東……那將是日本和納粹的鉗形攻勢,在近東某處會合,完全切斷俄國同外界的聯係,瓜分埃及,切斷經過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線,難道不會這樣嗎?”而且,羅斯福還有更長遠的想法:中國戰後應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這個東方大國首先要站在美國一邊,以填補日本留下的真空,並成為抵禦蘇聯的廣闊的空問地帶。“在同俄國的任何嚴重的政策衝突中”,國民黨中國將“站在我們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