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初上台灣島(4)(1 / 3)

1.“改造”運動

宋美齡在國民黨“七全大會”上被其夫蔣介石圈定為“評議委員”,在“十一全大會”上被選為“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成為國民黨諸多“評議委員”中的首席評議委員。

事情還得從蔣介石搞的國民黨改造運動談起。

痛定思痛,蔣介石反思大陸失敗的慘重教訓,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1950年初,蔣介石在“革命實踐研究院”發表了多次演講,總結了國民黨在大陸上失敗的原因。

蔣介石認為國民黨有兩大缺點:第一個缺點就是黨的工作隻在黨部裏麵做,而不能向民眾中間發展。黨的工作離開了民眾,就隻有形式,沒有內容。隻有軀殼,沒有靈魂。第二個缺點就是論派係,不論政策;論地域關係,不論工作需要。

蔣介石還說:“我們這次失敗並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實在是我們自己打倒了自己!”

為了克服國民黨的第一個缺點,贏得“民眾”支持,蔣介石積極籌建了一些反共“民間”團體,以此團結教育和武裝“民眾”。他派兒子主持“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自己親任團長;又讓夫人負責“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全家登上“反共”製高點。

為了消除國民黨的第二個缺點,蔣介石決定學習孫中山當年在組織上改組國民黨的做法對當時的國民黨進行一次大“換血”。

蔣介石發動的對國民黨的“改造”運動,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曆史常常有可能使人絕處逢生的機遇。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支持李承晚政權,27日正式參戰,並派遣第七艦隊陳兵台灣海峽,以“保護朝鮮戰場側翼的安全”,這實際上就阻隔了國共兩黨的軍事衝突。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苟延殘喘的蔣介石政權,獲得一線生機。

蔣介石聽到朝鮮戰爭爆發的消息興奮不已,他朝思暮想的“第j次世界大戰”似乎來臨,又可以趁機渾水摸魚了,說不定還會將大陸的統治權給“摸”回來。大喜過望之際,他致電李承晚,對“韓戰”表示關切。此時,蔣介石下定決心派兵赴南朝鮮援助李承晚政權。蔣介石認為“韓國遭受侵略,中韓宜屬手足,自應挽救危局”。

6月29日,蔣介石向美國提出備忘錄,願意出兵援韓。杜魯門最初打算接受蔣的建議,以減少美國在朝鮮戰場的傷亡人員。但國務卿艾奇遜和國防部長約翰遜等人害怕國民黨軍隊出兵朝鮮,就會導致中共軍隊卷入,加之他們認為國民黨軍隊與李承晚部隊的戰鬥力相差無幾,故而反對國民黨軍隊介入朝鮮戰爭。對於蔣的建議,艾奇遜還奚落道:“要人保護的人,還來保護別人。”最後,杜魯門采納了艾奇遜等人的意見,婉言謝絕了蔣的“好意”。其後,蔣介石又兩次向杜魯門提出同樣的建議,同時還多次發表談話,宣稱:隻要聯合國同意,台灣將派部隊前往朝鮮作戰。

蔣介石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非要派兵入朝作戰,是想使朝鮮戰爭演變為中美大戰,他就可以借美國人之手從北朝鮮進入中國東北,並由東南沿海出兵,來個南北夾擊,反攻大陸,實現“反共複國”的目的。關於這一點,可以從他答美國記者問中得到些驗證:

“餘率領下之中國國軍,能夠製止中共對韓國之侵略,其方法即為國軍向大陸進攻”。“一旦台灣國軍開始反攻,中共對韓之侵略即將終止。”

蔣介石的一廂情願,注定要給他帶來難堪。不管他怎樣地花言巧語,杜魯門就是不接受他的建議。對此,蔣介石始終耿耿於懷。據瑪格麗特·杜魯門所著《哈裏·杜魯門》所載:

“這位委員長在攻擊美國的政策時倒是挺起勁的”,“他在一次公開講話中強調說:‘要是美國的對外關係由道克拉斯·麥克阿瑟來掌握,就什麼事都好辦了’。”

在朝鮮戰爭結束後,蔣介石憤怒地說:“韓戰最後沒有結果的一個最大原因”就是杜魯門拒絕國民黨軍隊人韓作戰。

欲派兵援助“手足”遭拒後,蔣介石一方麵感到不滿,另一方麵又想趁此良機,改造國民黨。

在醞釀國民黨改造的過程中,蔣介石成功地爭取了國民黨中央執、監委的支持。這些人聯名上書蔣介石,要求他“斷然決策,徹底改造本黨”,表示“全黨同誌自當一致服從,率循努力”。中常會更是推舉居正、於右任、鄒魯三位元老,向蔣介石進言:“黨的改造為當今根本之圖。”這些輿論的製造,為國民黨改造方案的正式出台,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