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台灣後,國民黨當局對美國的依賴日益加深,宋美齡的外交作用再一次凸現,成為蔣介石最親密的私人外交事務助理。她多次赴美遊說美國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但收效甚微,甚而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放棄“反攻大陸”的口號。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把保住台灣的聯合國代表權作為惟一的政治目標。
宋美齡在美國組織了強大的“院外援華集團”,操縱著美國一些反共協會,並創建了“百萬人委員會”,極力阻撓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但最終改變不了“被摒出局”的命運,中日、中美邦交正常化給予宋美齡外交以沉重打擊。
對美“外交”是台灣對外關係的重頭戲,宋美齡對於“外交人才”的挑選也極為嚴格,經她親自口試選拔的“外交”人員一般在仕途上都大有前途。這些高素質的“外交人才”在運送“政治獻金”,加強台灣與美“外交”和爭取美援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美國行動的重要性”
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之初,台灣海峽的局勢一度頗為緊張,台灣對美國的依賴也日益加強。為了爭取美援,抓住大陸政策失誤之機,實現“反攻大陸”的願望,宋美齡再度飛赴美國進行外交活動,吹捧美國行動的重要性。在人民解放軍“炮轟金門”之後,宋美齡活動更加積極,遊說美國參與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但收效甚微,反而在美國壓力下被迫放棄了“反攻大陸”的口號。保住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是宋美齡此行的惟一收獲。
1.海峽上空的雲
到了台灣之後,國民黨當局對美國的依賴更加加深。除了“外交”部門行政官員外,宋美齡成為蔣介石最親密的私人外交事務助理,在這,個方麵,即使是蔣經國也比不上宋美齡。許多國民黨要人都認為:台灣和美國的外交史,宋美齡絕對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宋美齡數度為台灣的安危,頻頻往返於太平洋兩岸。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的亞洲政策立即做了徹底的調整,山姆大叔不再漠視台灣國民黨政權的存亡,大量的美國軍隊進駐台澎金馬地區,美國的軍事、經濟、文化、政治和情報勢力,廣泛滲入台灣的生活中,蔣介石政權奇跡般地自瀕臨垮台的邊緣起死回生。蔣介石、宋美齡利用有利的國際形勢,頻頻邀請美國名流訪台。宋美齡的外交才華到進一步發揮,她以最動人的恭維使客人們傾倒,也使客人們滿意而歸,台美之間開始建立起幾十年之久的密切關係。
1954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將台灣完全置於自己的保護下。到了12月2日,美國又與蔣介石訂立了《共同防禦條約》。蔣介石醉心於台灣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時,美國卻圖謀通過此條約使台灣“中立化”,由聯合國“代管”。
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不能坐視美國的險惡居心而不顧。於是1955年1月,毛澤東一聲令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向浙江一江山島發動進攻,陸海空協同作戰,全殲了國民黨守軍1000多人,解放了該島。
美國國會對此作出強烈反應,國會通過了《共同防禦條約》,並加強在台灣海峽的兵力,實際上是想對中國造成“劃峽而治”的局麵。
一江山島解放,大陳島與一江山島唇齒相依,立即失去了屏障。蔣介石脅迫大陳島居民撤往台灣,造成“大陳島浩劫”。
依美國當時的意圖,僅是想給蔣介石提供一頂保護傘,給其保護之盾而不給其進攻大陸之矛,有意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對此蔣介石堅決反對。
1955年1月7日,蔣介石發表講話,表示“隻有伸張正義才能克服侵略危機,大陸和台灣都是中國領土”,“曲解台灣的地位是別有用心的,‘兩個中國’的主張荒謬絕倫。”這一抱定“反攻大陸”的信念,反對“一中一台”的主張使美國十分惱火。因為他們印象之中的馴服羔羊突然長出了犄角。
1955年4月24日,蔣介石與宋美齡親自到馬祖視察,既是為鼓舞士氣,又是向美國示威,金門、馬祖是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前沿陣地,蔣決不放棄。在此問題上,宋美齡與蔣介石保持一致,對於國際上一些邪惡勢力企圖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宋美齡也深惡痛絕。1955年2月26日,宋美齡在接見美國《克利夫蘭新聞報》記者福亨女士時說:“兩個中國政策很像是信奉兩個上帝。”
在大陳島之役之後的幾個月裏,台灣海峽局勢依然十分緊張,蔣介石動用了1/3兵力來保衛金門、馬祖。到了同年4月,在萬隆的亞非會議上,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強烈反對美國幹涉中國內政,割裂中國領土的企圖,要求美軍撤離台灣海峽。同時,周恩來又將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同美中關係區分開來,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5月13日,回國後的周恩來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提出:解放台灣可能有兩種方式即戰爭與和平,中國政府在可能的條件下願意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美國對此頗感興趣,於是同年8月,中美在華沙開始大使級會談,開始正式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