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我將再起”(5)(1 / 2)

有人說,宋美齡返台與蔣經國的健康狀況有關。星相家、預言家的預測和美國國務院的調查報告都說明蔣經國的健康狀況不佳,甚至斷言他熬不過1986年。誰能繼承蔣宋王朝的“未竟之業”?蔣氏的孫輩都沒有條件,蔣經國也沒有時間再培自己的兒子了。蔣緯國因個性直率,在台灣軍、政、黨各界都樹了不少政敵,也不足以服眾。在接班人沒有安排好以前,如果蔣經國突然逝世,那麼國民黨內在權力結構勢均力敵——“誰也不怕誰”的情況下,勢必要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權力鬥爭和更迭,才能建立起新的領導中心。顯然,仍有相當影響力的老夫人宋美齡返台,將有助於新的領導中心的建立,並減少權力鬥爭所造成的混亂,有利於台灣局勢的穩定。

也有人說,宋美齡返台有穩定民心,穩定經濟的作用。當時國民黨賴以統治台灣的法寶就是經濟增長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顯著。正逢蔣經國統治末期,台灣蔓延著“信心危機”,有錢人不僅紛紛把錢偷運海外,甚至還將子孫安排到國外去了。這種“信心危機”,在蔣經國去世後,很可能對台灣經濟和民心產生更深遠的負麵影響。宋美齡返台,對台灣的經濟和民心將起到重大的安定作用。宋美齡此次返台,把部分財產引進台灣,將刺激海內外人士的投資意願,對一心想把資金移往海外的“香蕉人”(即所謂“黃皮膚,白心腸”之人)也有緩和作用。

還有人指出:宋美齡返台與海峽兩岸形勢緩和有關。盡管中國共產黨人從未宣布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國民黨方麵也從未放棄備戰的努力,但是,在中共力爭有一個和平的建設環境而台灣當局把“光複”大陸的重點由軍事轉向政治的情況下,兩岸動武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接近宋美齡的人士說,她經常關注大陸局勢,分析大陸未來,她此次返台定居,與海峽兩岸的和平共處形勢的判斷分不開。

事實上,她返台除了參加蔣介石百年誕辰紀念之外,還擔負著協助蔣經國“革新”的重任。

1986年,80高齡的蔣經國在台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核心內容是解除戒嚴和開放黨禁。改革研議案一出,國民黨內便不斷傳出反對之聲,最強烈的抵製來自元老派。

元老派並不單指年齡超過75歲的權力精英,而且包括早年追隨蔣介石的黨政軍高層人物,雖然很多元老已退隱,但他們在關鍵時刻仍會發生強大的影響力。《蔣夫人與元老派》一書中是這樣評論他們的:

蔣經國的曆史性改革,其最大的阻力就是來自元老派,故不論元老派是否有戀棧權力的私心,抗拒改革的變化。就算是以“天下為公”的心胸,卻基於固有政治觀念,可能也無法接受目前的“六大革新方案”,特別是開放黨禁,解除戒嚴,調整中央民意代表機關等改革方案,這些都與當前元老派的政治觀念有極大的差距。換言之,黨國元老抵製蔣經國的曆史性改革,也是可以預期的。

為徹底掃降改革的阻力,平息並安撫元老們對“革新”的不滿與憂慮,蔣經國借紀念蔣介石百年誕辰為名,派三兒子蔣孝勇前往紐約恭迎老夫人宋美齡回台灣,他想利用宋美齡的影響力,安撫黨內元老,化解他們的憂慮和不安。

據台灣《縱橫》周刊記述,在宋美齡返台前近半年時間裏,她與蔣經國之間聯絡相當頻繁,除了專人專使的報告不斷從台北直奔長島外,她經常在每周三上午,也就是國民黨中常會例會散會的時間,直接給蔣經國打電話,垂詢台北的近況。

1986年10月25日下午7時,宋美齡在孫子蔣孝勇的陪同下,搭乘中華航空公司的飛機抵達台北。前往機場迎接的有蔣經國夫婦及家人、前“總統”嚴家淦夫婦、副“總統”李登輝夫婦、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各院院長、“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馬樹禮,“國防部”參謀總長郝柏村等。據報道說:“雖然經過長途飛行,蔣夫人今天回國時,顯得精神奕奕,心情愉快,見到闊別多年的家人和同誌,至感快慰。”

10月30日,是蔣介石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宋美齡在蔣經國夫婦及家人的陪同下,一起到台北西南的慈湖為蔣介石掃墓,次日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的蔣介石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首次公開露麵。當宋美齡拉著蔣經國的手進入會場時,全場起立歡迎。

會開得很短,僅40分鍾,會上,蔣家惟一講話的是宋美齡。宋美齡儀表端莊,由兩名侍衛相扶,站立台上好幾分鍾,她致詞強調“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能享受更多的自由幸福”。

10月31日,台北舉行蔣介石百年誕辰紀念大會,宋美齡於同日發表紀念文章《我將再起》,娓娓追述了她對蔣介石的學識、修養、人格、誌節、苦心以及宗教信仰的體察領會,宣示了自己晚年堅定不移地皈依基督的信念和一貫的愛國純誠。由於此文題目含義曖昧,曾引起島內外不同臆測和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