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的時候,她也是隻吃一點,因為與蔣介石共進午餐,多少還是吃一些東西,蔣介石吃的是寧波菜,宋美齡對這些菜並不喜歡,隻是吃一些青菜,像炒芹菜之類的素菜,加上一些魚。晚飯稍有加量,但還是以精致為原則。
養生保健,是宋美齡比較注意的,但也並不苛求。以前,宋美齡喜歡抽煙,通常抽那種比較薄的香煙,氣味較淡。有一次,宋美齡和一群官太太打橋牌,她忽然問一位副官:“×副官,你可有香煙?”那位副官有些吃驚,但還是明白了她的意思,對她說:“報告夫人,有是有,但是我們抽的是‘一四’軍煙,味道很濃的!”宋美齡不假思索地說:“給我一根試試。”副官為她點燃香煙,她還是很怡然自得地把副官奉上的軍煙抽完了。
早年宋美齡抽煙是濃淡不拘的,但是,她有一個原則,就是蔣介石在的場合盡量不吸,即使在官邸偶有煙癮,也是在自己的書房或臥房獨自抽煙,絕不幹擾到蔣介石。後來因為身體罹病,接受醫生的建議,很少吸煙。
宋美齡在飲食上一向有自己的特點,她特別愛啃火雞的骨頭。這與她長期生活在美國,受美國飲食文化影響頗深有關。
每天晚上,到了12點或是1點的時候,她會叫侍從到冰箱裏拿些火雞給她吃宵夜。當侍從把火雞肉拿來,她會叫侍從把板凳搬劍她的臥榻前,和她麵對麵一塊兒吃火雞肉。但宋美齡有一個怪習慣,總是把火雞肉塞到侍從的碗裏,自己啃火雞骨頭。她認為,隻有火雞骨頭才有味道。所以一定要侍從和她搭擋吃宵夜,這樣可以侍從吃肉,她啃骨頭。
士林官邸是從不在外麵買點心吃的,所有的點心一律自製。通常,官邸點心味道很甜,這完全是為了滿足宋美齡嗜吃甜食的口味而調配而成的。
宋美齡自己有兩個大冰箱,專門用來放各種進口水果和巧克力糖。
她有專門的副官,隨時查看冰箱內的儲存狀況,有什麼人送來了什麼吃的東西,或者冰箱內哪些東西要處理,副官必須向宋美齡彙報。
宋美齡一般情況下並不知道冰箱裏有什麼東西,哪些是已經超過了食用的安全時限。某人送來吃食一份,副官就向宋美齡報告,要不要把這樣東西放在冰箱裏,宋美齡通常不加思索就命令:“哦!那就擺冰箱吧!”即使擺了一滿冰箱的水果、巧克力之類的食品,她自己吃的不多,可是也極少把冰箱裏的東西拿出來,大方送人。
偶爾她半夜想吃東西,就命侍從:“你幫我到冰箱裏拿兩塊巧克力來。”
糖拿到宋美齡麵前,她滿臉高興,就兩顆巧克力便可讓她一飽口福,並且別無多求。很快,隨著嘴巴的蠕動,她露出滿足的笑容。
英國王妃戴安娜喜歡定期灌腸,據說,這樣可以排出身體內毒素,保持腸胃循環通暢,對美容健身很有益。無獨有偶,比戴安娜早大半個世紀的宋美齡,對灌腸早就深享其樂了。
從年輕時代開始,宋美齡就習慣每天定時灌腸,用灌腸器具,使自己不費什麼大的力氣,就可以完成人類每天的通便大事。
沒有見過灌腸程序及灌腸器械的人,一定對此滿懷好奇。其實,這項工作相當簡單,它有點像是打吊針的器具,在灌腸之前,先要準備400-500CC的溫開水,放在灌腸器具的一個小袋子裏頭,小水袋通著一根細水管,水管的頭上接了一個肛管,由使用人把這肛管通到自己的肛門內部適當的位置,然後再由工作人員操作,把水袋中的溫水,緩緩擠壓,讓溫水注入肛門內。
一般情況下,溫水隻需注入200CC左右,使用人的直腸部位就會受了溫水注入的刺激,而開始加速蠕動,在直腸蠕動的過程中,人體直腸內積存的大便,就會在溫水的刺激下,順著溫水的流動激蕩,慢慢排出。
每天晚上睡前,就是宋美齡灌腸時間,這種習慣數十年如一日,如同人們每天的洗臉、沐浴、盥洗……而許多年齡大的江浙一帶人,都有這種以水袋通便的習慣,這可能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宋美齡身上積沉的傳統習俗說明了她在某些習慣上的繼承性集中西文化於一身的特殊性。
二、虔誠的基督徒
受父母的熏陶和影響,宋美齡成為了虔誠的基督教徒,基督教對宋美齡的為人處事原則、日常生活影響深遠,宋美齡不僅在說辭裏經常引用《聖經》的原話,在生活中也嚴格遵守基督教的儀式和教義,以致於在晚年淡泊明誌,退出國民黨內部的黨派糾紛,在圈外過著寧靜的生活。
1.按神的旨意行事
宋家是一個基督教家庭,而家庭又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由於父母親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宋美齡的世界觀當然是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的。1934年3月,宋美齡在《美國論壇》雜誌發表《我的宗教觀》一文,就父母對她宗教觀形成的影響作了一些敘述。她動情地寫到:
我而且多少帶些懷疑心的。我常常想,所謂忠誠、信仰、不朽等等,不免有些近乎理想的。世上所看得見的東西,我才相信,否則我就不相信。‘別人承認的事情,我未必因而也加以承認。換句話說,適合我父親的宗教,不一定能引動我。那隻適口舌,宛如糖衣藥丸的宗教,我並不信仰的。我知道我母親的生活,與上帝非常接近。我認識我母親的偉大。我在幼年時,對於母親強迫我的宗教訓練,多少有些不肯受命,但我相信這種訓練,給我的影響很大。那時的家庭祈禱,往往使我厭倦,我就借口渴為推托,偷偷地溜到外麵去,這常常使母親煩惱。那時,我也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樣,必須常常上教堂去,而冗長的說教,使我覺得非常憎厭,可是今天想起來,這種常上教堂的習慣,養成了我作事的恒心,這真是深可感謝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