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琴海豹(Pagophilusgroenlandicus)
豎琴海豹,學名的意思是“格陵蘭的冰雪愛好者”。它們生活在北大西洋的最北端,從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到格陵蘭,再到北美東部聖勞倫斯灣的冰麵,都有其蹤跡。我們也真正見到了豎琴海豹。
海豹善於遊泳,不過由於它們在水下不能張開鼻孔,所以隻有依賴敏銳的觸須和好眼睛。豎琴海豹黑色的大眼睛看起來常噙滿淚水,這其實是為了保護角膜不受到海水鹽分的傷害。
結冰的藍天
海麵上的冰,就算再厚,3—4米,大片地看過去,也就是薄薄的一層。核動力破冰船一路開過去,勢如破竹。但是海麵上,還有另外一種像山一樣的冰,叫冰川冰。這種冰川冰常年積雪聚在地麵上,受到本身的壓力作用再度結晶成雪粒。當雪層增加,將雪粒往更深處埋,冰的結晶越來越粗,粒雪的密度隨雪粒間空氣的減少而不斷增加,慢慢變得更為結實,成為藍色的冰川冰。冰川冰之所以是藍色,是因為其中細小的空氣對波長較長的紅光比較好穿透,但是對於波長較短的藍光,則散射出來,所以成為藍色。冰川雖然是固體,但是隨著坡度會緩緩下滑,最終斷裂入海中。
冰川隻在極寒的情況下出現,所以除了南北極外,陸地上,你隻能在高海拔的地方一睹壯觀的冰川。而在我們麵前的這一大片冰川高有百米,長有千米。這一大片冰川應該是從陸地上斷裂入海中。船長把船緩緩開進冰川,讓我們可以近距離抬頭欣賞這大自然花費數萬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鬼斧神工的傑作,這就是冰凍的藍天。
就當我們讚歎自然的偉大時,我們麵前的冰凍的藍天,突然發出“咯咯”的聲音。這些聲音越來越大。我在南極遇到過一次冰山坍塌,心想不好,這冰川是要塌!立刻,一大塊比整個船甲板還打的巨冰在船頭左側裂開來,墜入冰海,發出轟隆的巨響,激起巨浪。還沒反應過來,船頭右側另一塊更大的巨冰也應聲斷裂。船長反應非常快,立刻開始把船往回倒。剛倒沒幾步,正對船頭中間的一塊有整艘船這麼大的冰塊也終於從冰川上斷落,插入冰海。巨浪、巨冰,本來在冰上歇腳的海鳥滿天亂竄。
自然再次在我們眼皮底下,展示了自己的威嚴,我們除了張大了嘴,什麼都不能做。這樣的場景,我在南極遇到過一次,但是是在山上看到,這次就是在眼皮下麵撞見。別說是泰坦尼克號那一艘100年前的遊輪,就算是100年後今天這艘全世界最強大的核動力破冰船,如果被冰川撞個正著,壓趴在身下,也一定是如“熱餐刀切黃油”一樣輕而易舉。
沒想到,當天,我們真的撞上了冰山,裝上了冰凍的藍天,整艘船一聲巨響……
撞船
我正在酒吧喝東西,享受回程的安靜。這時,突然一聲巨響,船晃動了一下,非常快。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過了一會兒,心裏一個可怕的念頭浮起:“我們不會是撞上冰山了吧?”
我跑出去看,來自杭州的兩位妹妹也在船舷上,她們正好在那裏拍照,看到了整個景象,她們顯得很激動。她們說,可能因為北極霧太大,船向冰山駛去,與一座幾十米高的冰山擦肩而過。她們反應過來後,趕快拿相機拍了一段視頻。
我看了那段視頻,剛剛離開船尾的冰山下麵,海麵上灑滿了被撞碎的冰塊,而再看右側的船舷,也灑滿了冰塊。船圍的欄杆已經被撞扁。那一側是我們在北極點下船的懸梯,懸梯也被撞毀。
又有一些人從吸煙室跑出來。吸煙室在船艙肚子裏,四麵鐵皮。他們描述,聽到一聲轟隆巨響,吸煙室就像一個巨型音箱,在裏麵感到震耳欲聾。他們心想,完了,要死在這裏了。我們看不到船的側麵損傷多嚴重,但是船還在往前開著。第二天登島時,我請探險隊幫忙環船一周,發現並撞擊並不嚴重,真是虛驚一場。
這艘特製的、全世界最強大的核動力破冰船,也被撞出一個兩人高、四人寬的巨大的凹塘。看到這個凹塘,不由慶幸,還好撞的地方不是核反應堆的位置,不然我們就是用生命在測試這艘船的防護裝備了。
你沒辦法不想到泰坦尼克號,也是一艘巨船,也是路過冰海,也是撞上冰山。我們隻是更幸運而已。這也許就是探險的代價或者自然的告誡。人類第100次抵達北極點,還是會遇到如此大的事故,可能大自然在告誡我們:永遠不要自以為強大,人類,你們永遠強大不過大自然。
反過來,積極地想,難道這是上帝在親自幫我們劈下冰川冰,並且送上船來?我揀了一小塊兒,收入我的“千年寒冰”保溫瓶,和北極點冰川冰一起帶回上海。
北極之花
旅行家應當也是植物學家,因為各處景觀的裝扮都主要是由植物組成。
—查爾斯·達爾文
第一次到達北極點,第一次看見北極熊,第一次乘衝鋒舟巡遊北冰洋,然後我們第一次登陸。這是一片屬於俄羅斯的群島—法蘭克約瑟夫地群島。我們在從摩爾曼斯克前往北極點的路上本來要先登島,但是因為霧太多,把登島行動安排放在了回程的路上。
坐衝鋒舟登島要注意的是,不能輕易地站起來,要始終靠著橡皮滑行,以此保持平衡。下船時,也是坐在衝鋒舟的一頭,雙腿抬起翻出衝鋒舟,雙腳踏入淺灘的水裏。這時,探險隊給每個人標配的高筒靴子就非常有用了。
法蘭克約瑟夫地群島的泰格早夫角的豪島上,有一種很奇妙的圓石。這些圓石,小的和彈珠一樣大,大的直徑比人還高。包括馬杭博士在內,沒有人可以確定地說清楚這些石頭形成的原因。有人說,是飽含會結晶的鈣與碳酸鹽微粒的海底沉積泥,經過數百萬年,一點一點慢慢形成這些大圓石。也有人說,這是海底生物與當地的地質結構相結合逐漸形成化學反應而生長成圓石。
豪島上另一個非常值得看的東西,就是北極植物。中國大約有31142種植物,亞馬遜雨林中至少有40000種,而北極植物種類隻有約900種。北極有很多苔蘚和地衣,它們基本上都貼地生長。
而其他的花類,也都非常小。走在巨型的圓石旁邊,一不小心就會踩到一株北極罌粟。趴下來仔細看,會發現這些非常矮小的植物,就像盆景版的花園,微縮但極其精致,美不勝收,可以讓你看很久。
漂泊信天翁
如果沒有馬杭博士,我會認為那些花沒有任何差別。北極之花如此美麗,馬杭博士如此博學。在我心中,馬杭博士,也是一株珍貴的北極之花。
馬杭博士才27歲,很年輕,也很靦腆。他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大三大四時作為交換學生去華盛頓大學(西雅圖)讀書。他很喜歡“宏觀生物學”,潛心研究,接著讀完碩士,就去丹麥讀博士。我請他講講他的故事,他說:“我的故事啊,這個要怎麼說才好呢,其實講海冰的故事還好,講我的故事……”他非常靦腆。
馬杭雖然靦腆,但他的故事,是最浪漫的。
馬杭和他的女朋友,是在這艘核動力破冰船上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