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唐武宗李炎(1 / 3)

武宗李炎

被擁登位廷攬幹臣

長慶元年(821)三月,唐穆宗封諸皇子為王,李炎受封為潁王,與同時被封王的諸兄弟景王湛(唐敬宗)、江王涵(唐文宗)、漳王瀍、安王溶等,同住在皇宮之外的十六宅。

住在十六宅中的諸王,大多無所事事,整日聲色犬馬,醉生夢死。潁王卻不同,他不為侈靡生活所誘惑,有心計,善謀劃,史稱他“沉毅有斷,喜慍不形於色”。兩位兄長敬宗、文宗先後當了皇帝,對他刺激很大。這時期,人們對嫡長子嗣位觀念已經淡漠,潁王心裏亦萌生了“做天子”的欲望。

開成三年(838)十月,皇太子永抑鬱而死,次年十月,文宗立侄兒、敬宗第六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等待冊禮。次年正月二日,文宗突然病倒,奄奄一息。朝廷形勢頓時緊張起來,焦點都集中到繼承人的安排上。

文宗病倒的當天夜裏(正月二日),兩軍中尉仇士良、魚弘誌假傳聖旨,率領神策軍來到十六宅,迎接潁王赴少陽院受旨。文宗無奈,隻得詔立潁王為皇太弟,臨時執掌軍國政事。皇太子成美複封為陳王。皇太弟李炎赴東宮思賢殿接受百官朝拜。

正月四日,文宗崩,遺詔皇太弟於柩前即皇帝位。十四日,27歲的唐武宗正式登基。武宗一即位,立即將同自己爭奪皇位的陳王成美、安王溶及楊貴妃賜死於府第。接著論功行賞,擁有援立之功的右軍中尉仇士良被封為楚國公,左軍中尉魚弘誌被封為韓國公,太常卿崔鄲為戶部尚書判度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升為宰相。冊宮人劉氏、王氏為妃。八月十七日,武宗派遣知樞密劉弘逸、薛季棱率禁軍護送文宗靈駕赴章陵。劉、薛二人素與仇士良不和,在立儲之爭中,二人擁立皇太子和安王失敗,更加仇視仇士良。這次安葬文宗,武宗讓他們率領禁軍,是舉事的極好機會。於是二人密謀,準備率軍倒戈,誅殺仇士良、魚弘誌。這一陰謀被鹵簿使、兵部尚書王起和山陵使崔棱發覺,立刻率鹵簿諸軍先發製人,殺死了劉弘逸、薛季棱。

與薛季棱、劉弘逸伏誅的同時,宰相楊嗣複、李玨也被罷相。貶楊嗣複為檢校吏部尚書、潭州刺史,充湖南都團練觀察使,李玨為檢校兵部尚書、桂州刺史,充桂管防禦觀察使。仇士良等勸武宗將他們處斬,宰相崔鄲、崔珙等以國朝先例,非惡逆顯著,不殺大臣為由力諫,楊、李乃幸免於死,但又再貶嗣複為潮州刺史。

經過這一賞一貶,朝廷中反對力量基本消除。但是,武宗最討厭並曾發誓要清除的宦官仇士良等借援立之功仍把持朝政,控製自己。他強烈地意識到,要盡快擺脫自己的被動地位。而這就需要有一位才能卓越的宰相統領南衙,以便逐漸取代宦官勢力,控製朝廷大權。經過慎重選擇,武宗把這一願望寄托給了久負盛望的李德裕,並把他從淮南節度使任上擢為宰相,入朝秉政。

李德裕是河北趙州人,出身士族之家。父親李吉甫是唐憲宗倚重的宰相。李德裕不屑參加科舉,從門蔭入仕。穆宗初,擢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開始參預朝廷機要,後被牛僧孺排擠,離開朝廷,出任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等地方官職,前後曆17年之久。文宗、武宗期間,當了7年宰相。宣宗大中四年(85O),被貶死崖州。李德裕從事政治活動4O年,是唐後期才能卓越的人物。

外拒邊患內平藩鎮

會昌二年(842)七月,回紇烏介可汗以為唐朝軟弱可欺,公然提出要唐給牛、羊、糧食,借駐天德城等無理要求,武宗予以嚴詞拒絕。八月,烏介可汗領兵悍然越過把頭峰(今包頭市附近),南入大同川,掠牛馬數以萬計,直逼雲州城(今山西大同市)。

麵對回紇烏介可汗的入侵,朝廷之中議論紛紜,牛僧孺等保守勢力主張固守邊防,不可出擊。宰相李德裕全麵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認為回紇正趨衰勢,擊之必勝。武宗采納李德裕的意見,立即詔調許、蔡、汴、渭等六鎮之兵,馳援天德、振武,任命太原節度使劉沔為回紇南麵招討使,張仲武為東麵招討使,李思忠為西南麵招討使,各路大軍會師太原,待機討伐。

與此同時,武宗賜給烏介可汗詔書,列數其罪狀,並警告他要“速擇良圖,無怡後悔”,盡可能爭取招撫。然而,烏介可汗一意孤行,會昌三年(843)正月,悍然發兵進攻振武。

劉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馬使王逢率3千騎兵為前鋒,劉沔殿後。石雄挖地道攻入烏介可汗的牙帳(指揮所),各路大軍配合猛攻,在東胡山大敗回紇軍隊,俘虜了2萬餘人,烏介可汗中箭逃往黑車子旗。唐軍取得反擊戰的徹底勝利。

外患甫定,內亂繼起。會昌三年(843),昭義鎮節度使劉稹又發動了叛亂。昭義鎮轄有5州31縣,節度使駐潞州,為臨近兩京的戰略要地。事件發生後,朝廷嘩然。對藩鎮之亂心有餘悸的朝廷大臣們大都主張姑息妥協,答應劉稹的要求,授予節鉞,同意為留後。隻有李德裕等少數的大臣堅決主張對劉稹用兵平叛。武宗力排眾議,獨納李德裕的意見,決定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用藩鎮之兵討伐劉稹。

五月,武宗下詔,削奪劉從諫和劉稹官爵,任命成德節度使王元逵為澤、潞北麵招討使,魏博節度使何弘敬為澤、潞南麵招討使,與河東節度使劉沔、河中節度使陳夷行、河陽節度使王茂元等合力討伐劉稹。隨後又調武寧節度使李彥佐任晉絳節度使,配合各路兵馬。

詔令一下,各路大軍進展迅速,唯獨李彥佐行動遲緩,並且上表請求在絳州休整。武宗立即調整部署,從天德軍方麵調石雄任晉絳行營節度副使,準備取代李彥佐。同時對各路討伐軍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嚴明軍紀,禁止部隊焚燒廬舍,挖墳掘墓,侵擾百姓,從而取得了沿途百姓的支持。至會昌四年(844)七月,邢州刺史裴向、刺史王釗、磁州刺史安玉等抵不住王元逵、何弘敬的壓力,各率部開城投降。八月,三州投降的消息傳到澤、潞二州,叛軍內部分崩離析,劉稹親信,潞州大將郭誼等取劉稹首級,迎接討伐軍進城。曆時13個月的昭義之亂,至此徹底平定,收複5州31縣。昭義鎮的收複,削弱了藩鎮割據勢力,鞏固了唐王朝的統一。

病革前弊排抑宦官

由於平叛的勝利,整個朝廷都被武宗突如而來的威力震懾住了。武宗與李德裕君臣二人配合得如此默契,令群臣瞠目結舌,甚至連身曆多朝權勢顯赫且具援立之功的大宦官仇士良等也不得不另眼相看,重新審時度勢。正當宦官們狐疑、觀望、等待之際,武宗君臣立刻推出了限製宦官的方略。

他首先穩住仇士良、魚弘誌等。加封仇士良為楚國公,魚弘誌為韓國公,也權作對他們援立之功的“報答”。隨後即調在淮南節度使任上的李德裕入朝秉政。武宗采納李德裕的意見,有步驟有分寸地開始對宦官的權力進行剝奪。首先向宦官頭子仇士良開刀。武宗自即位之初便對仇士良進行種種限製,不準他參預政事。開成五年(84O)八月,仇士良奏請武宗以自己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的職務蔭補其子為千牛官。千牛又名千牛備身,為中央禁軍左右千牛衛的屬官,專掌護衛天子。官位雖低,但選擇極為嚴格。對他的請求,唐武宗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