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唐武宗李炎(2 / 3)

會昌二年(842)四月,武宗令中書省起草詔書,削減禁軍的糧餉。在此之前,天子的詔令是由大宦官傳遞經辦的,而今仇士良等卻不能參預。仇士良惱怒地說:“果真如此,我將率領禁軍興亂示威。”武宗得悉,氣憤地說:“純為奸人之詞。”當麵斥責仇士良“削減糧餉之事,純屬朕意,且尚未實行,你何必出此狂言?”一向驕橫的仇士良竟誠惶誠恐,俯首請罪。仇士良的權勢受到很大限製。會昌三年(843),仇士良無奈,被迫退休,不久死去。一年後,武宗下詔,追削仇士良生前所受官爵,並籍沒其家產。

同年,唐武宗不同樞密使商量,直接任命崔鉉為宰相。唐中後期,由宦官出掌的樞密使出納王命,控製禁軍,掌握國家機密,取代了中書省的權力,權勢極為顯赫。武宗架空他們,無疑是對其權限的極大限製。

宦官勢力不僅把持朝政,也控製著兵權,並利用兵權擴大勢力。李德裕當宰相後,上書武宗,總結了德宗以來中央與藩鎮作戰失敗的原因有三:一是由於宦官軍權太大,戰時詔令從宮廷直接發到前線,宰相卻不能參預決策。二是宦官監軍,隨意指揮,束縛了將帥的手腳,使軍隊不能靈活作戰。三是每軍各有宦官作監使,他們選軍中最強壯的士兵作為牙隊(衛隊),讓老弱士兵出陣作戰。開戰後,監軍率牙隊在遠處觀戰,見勢不妙,便策馬先逃,陣上士兵隨之潰退。武宗接受李德裕的建議,詔令監軍不準幹預軍政,監使選牙隊每千人中隻準抽1O人。由於牙隊人數少了,監使便不敢到前線觀戰,由此加強了將帥的指揮權,使他們能機動靈活地在前線作戰。

武宗對宦官勢力的打擊盡管是有限的,但對唐王朝來說卻是受益匪淺,唐武宗能摒絕近寵,在曆史上也不多見。

滅佛崇道飲丹斃命

佛教傳入中土,本來是好事。但是,它往往被教內外的別有用心者引上歧途,蠹耗生靈。會昌二年(842)三月,李德裕下令禁止置童子沙彌。十月,又下令,凡僧人違犯戒條,擅自娶妻者,一律責其還俗歸鄉,沒收其錢糧田地。欠債者,還俗後充為徭役。當時還俗的和尚達3千餘人。隨後,武宗下詔,限定寺院奴婢人數,規定每僧隻準用一個奴婢,尼姑用二婢。會昌三年(843),又廢除了摩尼寺,斬殺摩尼師,籍沒其財產。翌年四月,下令禁止寺院供奉佛牙,並拆毀了一部分山房蘭若(較小的寺院)。

從會昌元年到會昌四年(841—844),武宗經過4年的調查準備,為全國規模的滅佛運動創造了條件。

會昌五年(845),武宗根據中書門下的奏疏,發布了滅佛詔書。三月,武宗詔令對全國各地寺院的財產進行調查登記;五月,勒令5O歲以下的僧尼,不論有無度牒,一律令其還俗,遣送還鄉,參加生產。武宗還批準了宰相的奏請,規定:上州每州隻準留一所佛寺,下州的佛寺全部廢毀。上都(指京師長安)、東都(指洛陽)每地各留兩所寺院,每寺留僧3O人。到會昌五年底,全國共銷毀寺院、蘭若4萬6千6百餘所,僧尼還俗2O餘萬人,解放奴婢15萬人,沒收土地數1O萬頃。收繳的銅像、鍾磬送歸鹽鐵使鑄錢,鐵佛像由各州收繳,鑄造農器。還俗的僧尼,一律遣送回原籍充為兩稅產。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會昌滅佛”。

武宗在強行滅佛取得戰功同時,自己卻又誤入了歧途。他企圖恢複國教(道教)的權威,用道教壓製佛教,因而大力提倡道教。

早在未執政前武宗就頗好道術修煉之事。即位後,在詔調李德裕入朝的同時,又召道士趙歸真等81人來朝廷,向他們詢求道術,並在三殿修建金錄道場,武宗親臨九天壇接受法錄。當時諫官上疏諫止,武宗置之不理。六月,又封衡山道士劉玄靖為銀青光祿大夫,充崇文館學士,賜號“廣成先生”,與道士趙歸真住在宮廷,撰修法錄。趙、劉兩位道士在武宗麵前極力詆毀佛教,這正中武宗下懷,因此,滅佛運動愈演愈烈。

自此而後,武宗對道士倍加崇信,渴望趙歸真、劉玄靖等道士能夠煉出長生不老的仙丹,服後成仙。對這種愚蠢的行為,當時諫官劉彥謨曾上書切諫,反被武宗貶出朝廷。

會昌三年(843)五月,正值昭義鎮發動叛亂之際,武宗竟在禁中建造望仙樓,企望步入仙境。會昌五年(845)正月,又在南郊建造望仙台,並詔令神策軍重修望仙樓及廊舍539間。

第二年(846)三月,丹藥煉成,武宗迫不及待地吞服而下。藥服下後,武宗頓感不適,繼而狂躁不安,喜怒失常,旬日間便喪失了說話能力。二十三日,武宗在長安大明宮駕崩,終年33歲。八月,葬於端陵,廟號為“武宗”。

武宗宮廷鬥爭秘聞

會昌五年(845年)八月的一天上午,京城長安皇宮正殿裏一片肅穆。唐武宗李炎端坐在大殿正中,文武百官分別在殿的兩旁,中官正高聲宣讀皇帝詔旨,聲音清越有力:“佛教敗壞國風,蠱惑人心;佛寺耗費人力,浪費人財;一個農夫不種地,就要忍饑挨餓,一個農婦不養蠶,就要挨冷受凍。現在天下僧尼,多不可數。為革除積弊,自今以後,拆毀佛寺,僧尼還俗。”中官宣讀完畢,大臣們交頭接耳,有的搖頭歎氣,有的點首稱是,散朝後,幾匹快馬立即離開長安,分赴各地,把武宗的這一旨意傳到全國各府道。不久,一場大規模的抑佛運動開始了。全國許多寺廟被拆毀,很多僧尼遭驅逐。一時間社會沸騰,人人驚恐。

事情還要從武宗稱帝說起。本來,武宗是沒有資格當皇帝的。最初,敬宗有五個兒子,長子晉王李普,次子梁王李休複,三子襄王李執中,四子紀王李言楊,五子陳王李成美。文宗在位時,因為他考慮到帝位是從長兄那裏繼承來的,最好還是還給長兄的兒子,所以,就想立李普為太子。不料,大和二年(828年)李普病死。在內宮妃嬪們的慫恿下,大和六年(832年)十月,文宗冊立了自己的兒子魯王李永為太子。李永的母親是王昭儀,被封為德妃,因為後來逐漸失寵,鬱悶而死。與此同時,楊昭容賢妃越來越受文宗的喜愛。楊賢妃害怕李永將來即位對自己不利,便常常在文宗麵前說太子的壞話。李永不能辯解,心情非常煩躁。開成三年(838年)九月一天夜裏,李永回到東宮少陽院,又聽說楊賢妃唆使父親廢他,便一氣之下,殺死了幾十個宮人。不久,他也得暴病而亡。李永死時文宗曾前去察看,見他五官流血,四肢青紫,認為是被人毒死,但考慮到沒有證據,又害怕楊賢妃乘機鬧事,就隻好不作聲,把太子李永埋葬了事。開成四年(839年),文宗又和大臣討論立儲問題,在宰相李玨支持下,決定立陳王李成美為皇太子。一天,文宗在會寧殿宴請百官,演劇作樂,有個雜技節目是“小兒爬杆”。隻見一個兒童爬杆而上,一個中年男子在杆下走動,神情極為驚惶。文宗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便向左右大臣詢問。大臣們告訴文宗,那個中年男子是孩子的父親,擔心孩子掉下來,所以表現緊張。文宗聽後,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兒子李永,非常感慨,哭著對大臣們說:“我貴為天子,還不能保全一個兒子。”宴會散後,文宗越想越心煩,便命人把樂官劉楚材、宮人張十十等召來,斥責他們陷害太子,並且把他們杖殺。開成五年(84O年)正月初二日,文宗得了暴病,宰相李玨、知樞密劉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李成美監國。但是,左右神策軍中尉仇士良、魚弘誌卻假傳聖旨,迎立穆宗第五子潁王李炎為皇太弟,李成美仍為陳王,並在一天夜裏,仇士良等人帶領軍隊到潁王住處十六宅,把李炎迎進少陽院。四日,文宗被害,仇士良等擁立李炎繼承了帝位,隨後又把陳王李成美殺害。李炎就是唐武宗,當皇帝時二十七歲,他改年號為會昌。武宗即位後,為了報答擁立之功,立即封仇士良為楚國公,魚弘誌為韓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