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承秦製帝國一統
漢王五年(前2O2)正月,劉邦按照與韓信、彭越的約定,立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於是韓信、彭越和原已策立的淮南王英布、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韓王信以及前不久封為長沙王的吳芮上疏共尊劉邦為皇帝。劉邦推辭,他們都說:“大王出身貧賤,討滅亂秦,又以漢王誅滅不義,平定天下,立功臣,不為私,諸侯王不足稱,唯稱皇帝實宜。”高祖說:“你們真認為這樣會對天下人民有利,那就可以吧。”二月初三,高祖於山東定陶汜水之陽正式稱皇帝,國號為漢。接著,他下詔尊王後呂雉為皇後,太子劉盈為皇太子。
高祖稱帝後定都洛陽。五月,在洛陽的南宮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會上,高祖讓群臣暢所欲言,總結漢勝楚敗的經驗教訓。當時高起、王陵認為:高祖能“與天下同利”,而項羽卻“不予人利”,這是項羽所以失敗的原因。高祖卻認為他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說:“要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比不上張良;講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我比不上蕭何;講率軍百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比不上韓信。但我能任用他們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這才是取得勝利的原因。而項羽隻有一個範增,卻又不能善加任用,這是失敗的原因。”對於高祖的分析,群臣都表示悅服。
這時,戍卒齊人婁敬從山東趕來洛陽,求見高祖。他認為高祖奪取天下的方式和周代不同,不應當像周那樣定都洛陽,而應據秦之險,定都於關中。高祖把他的主張交給群臣討論,許多人表示反對,認為還是在洛陽好。隻有張良支持婁敬,對高祖說,關中是“金城千裏,天府之國”,攻守兼備。高祖非常讚成,於是即日起駕,西遷關中,定都於長安。因為長安地處西方,和後來光武帝定都洛陽重建的漢朝相對,所以後世史家稱為“西漢”。
“漢承秦製”,西漢的政治製度,基本是繼承了秦朝的製度。和秦一樣,漢中央政府由皇帝總攬大權,下設各級官吏,主要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漢初稱相國)、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是全國最高官員;太尉掌管全國軍事,是最高軍事長官;禦史大夫主要是監察百官,是全國最高監察官。九卿:一是奉常(太常),掌管宗廟祭祀,朝廷禮儀;二是郎中令(光祿勳),掌管皇帝警衛和宮廷事務;三是衛尉(中大夫令),掌管皇宮門衛;四是太仆,掌管皇帝車馬儀仗;五是廷尉(大理),掌管刑獄;六是典客(大行令、大鴻臚),掌管少數民族事務;七是宗正(宗伯),掌管皇帝親屬;八是治粟內史(大農令、大司農),掌管全國財政;九是少府(考工),掌管皇帝私人財政。
地方政府也基本上和秦一樣,實行郡縣製。秦初分全國為36郡,末年又增設數郡。漢初,高祖在全國設置了15個郡。後來,高祖在消滅異姓王時陸續恢複了一些郡縣,同時又從秦時的大郡中分設了一些小郡。這樣,加上漢初的15個郡,一共是36個郡。郡設守、尉。郡守(太守)掌一郡政事,郡尉(都尉)掌一郡軍事。與秦不同,漢代郡中不再設監禦史。郡下設縣,萬戶以上的大縣設縣令,萬戶以下的小縣設縣長,令、長下均設有丞、尉。令、長掌一縣政事,丞協助令、長,尉則掌管一縣軍事。縣下設鄉,鄉有三誌、有秩、嗇夫、遊徼。三誌掌教化,有秩或嗇夫聽訴訟,收賦稅,遊徼巡禁盜賊。鄉下有亭,設亭長、求盜。亭長掌一亭事務,求盜掌追捕盜賊。亭下設裏,裏有裏正、監門。最基層的鄉村組織有什、伍。十家為什,有什長;五家為伍,有伍長。漢代鄉的組織與秦略有不同,即規定在各鄉的三老中,推選一人為縣三老,其作用是要他們“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加強縣鄉之間的聯係。
與秦不同的是,高祖除了繼續推行郡縣製,還分封了一些諸侯王國。漢初,先是分封了7個異姓王國,後來除了長沙王吳芮,其餘都被陸續消滅。但在削平異姓王的過程中,高祖又分封了9個同姓王,他們都是高祖的子、侄、兄弟。高祖規定:諸侯王國的地位與郡相等,王國的相國(後改為相)和太傅必須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處理政務,沒有中央的虎符,諸侯王不得擅自發兵,諸侯王不得違反中央政令等。在諸侯王國以外,高祖還分封了許多侯國。這些侯國的地位與縣相等,大多是封賞給有功之臣的。這樣一來,漢代的地方製度就是郡縣製度和諸侯王國並行。
為了維護尊卑等級,高祖還沿用了秦的2O級爵位製度。在秦朝法律的基礎上,高祖也改製了新的法律,就是漢代著名的《九章律》。在製定法律的同時,高祖又仿效秦朝建立起一套禮儀製度。總之,通過以上一係列措施,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又重新建立起來。
不過,漢承秦製集中體現在禮法製度方麵,漢高祖劉邦的統治政策卻與秦王朝多所不同,而這種不同,正是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而總結、製定、推行的。
經過長達8年的戰亂,建國之初的漢朝人口銳減,經濟凋敝。故此,漢高祖劉邦首先采取措施,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釋放囚犯,流民返鄉,軍人複員,解放奴婢,鼓勵生育。同時,調整土地,發展地主經濟。
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秦的賦稅製度基礎上,高祖采取了輕徭薄賦政策。除了輕徭薄賦,高祖還通過“賜爵”、“複爵”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重點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高祖也對工商業的政策作了調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寬對私人工商業的限製。結果不僅振興了工商業,也促進了農業生產。
為了保證人民能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漢高祖還比較妥當地解決了與匈奴的關係問題。他采用“和親”策略,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於,並送給匈奴大批財物。這樣一來,匈奴對中原的騷擾大為減少,漢、匈之間的關係暫時出現了和平,從而給中原人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產環境。
由於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漢初的農業生產大大發展,經濟很快得到了恢複。到惠帝、呂後統治時期,已經是“衣食滋殖”。到武帝初年,更出現了“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的經濟空前繁榮的景象。
軟硬兼施鞏固皇權
劉邦做了皇帝,難免有一些意驕誌滿。高祖九年(前198)十月,他設宴招待英布等人時,就對父親不無得意地說:“早先您老人家總是說我無賴,不如我二哥能治產業,現在您再看看,是二哥的產業多,還是我的多?”他也盡情享受著皇帝的一切特權。口極其味,耳盡其聲,懷擁愛姬,恣其所欲。但是他也絲毫沒有忘記:天下並不太平,隱患猶在:一是分封的異姓王,他們各自“擁兵據地”,擅長軍事,不少人對中央懷有不軌之心。二是中小將領,他們都曾為高祖立過汗馬功勞,雖然實力不強,但如果處理不當,也會起哄一番。三是六國殘餘貴族在地方很有勢力,一有機會,還會死灰複燃。四是相權太重,人們忠君意識淡薄,另外還有同姓王的問題。為了鞏固統一和強化皇權,高祖從稱帝到去世前後八年間,始終都在致力於消除這些隱患。
漢高祖首先解決異姓諸侯王問題。而其中最酷烈的要算解決韓信。高祖六年(前2O1)十二月,有人就揭發最大的異姓王韓信陰謀叛亂。高祖當時將信將疑,就問諸將怎麼辦好,諸將說:“趕快發兵殺了他。”陳平卻認為楚國兵精,韓信又善於用兵,如果發兵攻之,無異於自己挑起戰端,不如假裝巡狩雲夢,通知各個異姓王到陳縣(今河南淮陽)會麵。韓信肯定會前來謁見,那時隻要有一個力士,就可以不費事地把他抓起來。高祖照計實行。韓信一到陳縣,當即被高祖逮捕。韓信大叫冤枉,他說:“果然像人們說得那樣:‘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平定,我本來就該給烹了”。高祖對他說:“你不要大聲嚷,有人告你謀反。”然後就把韓信捆綁起來,押上囚車。但到了洛陽,因查無實據,高祖又赦了韓信,降為淮陰侯。這樣一下,韓信對高祖非常怨恨。
高祖七年,韓信密謀讓陳豨在外地造反,引得高祖親自率兵平叛,自己在都城發兵襲擊呂後和太子。不料被人告密,呂後采用蕭何的計策,把他騙入宮中逮捕,然後斬首於長樂宮的鍾室。
這樣,經過7年不懈的努力,除長沙王吳芮作為點綴外,高祖終於削平了異姓王。
漢高祖在消滅異姓王的同時,較為妥當地解決了安置中小將領的問題。高祖六年,他分封蕭何等大功臣2O多人後,由於中小將領很多人都爭功不決,暫時沒有行封。有一次,高祖在洛陽南宮的閣道上,望見很多將領坐在沙地上竊竊私語,就問張良:“這是在說什麼?”張良說:“你還不知道嗎?他們是在謀反。”高祖有點不明白:“天下已經安定,為什麼還要謀反?”張良解釋說:“他們是怕你不能盡封,還怕你記仇殺掉他們。”高祖問怎麼辦,張良則問他平生最恨而又人所共知的人是誰。高祖說是雍齒,並說曾想把他殺掉,因為他功勞多、忍心少。張良便說:“現在應趕快封雍齒為侯,大家看到雍齒都能先受封,自然人人安心,不會憂慮了。”不久,高祖大擺宴席,封雍齒為什方侯,並催促丞相、禦史趕快“定功行封”。這一招果然很靈。酒後,大家都非常高興地說:“雍齒還能封侯,我們肯定也都能封侯了。”
至於對六國的殘餘貴族,漢高祖也同樣沒有忘記要消除他們。高祖九年(前198),他接受婁敬的建議,並命婁敬把六國的殘餘貴族和各地的一些名門貴族十幾萬人都遷到了關中。這樣一來,既便於高祖對他們進行控製,也使他們喪失了當地的社會基礎。
為了更加穩固統治,高祖即位後還極力強化皇權。這是因為當時封建專製主義剛剛建立,不少人仍然保持著戰國以來那種“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舊觀念。故此,必須從禮儀規製和觀念道德上加以引導、整合。在這方麵,劉邦幹了兩件很漂亮的事情。一是尊父親為太上皇。當時,父親太公和劉邦住在一起。高祖為了表示孝順,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太公習以為常,可是他的屬官卻認為這不符合禮法,就對太公說:“天無二日,地無二王。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但是人主;您雖然是他父親,卻是人臣。怎麼能讓人主拜見人臣呢?這樣的話,皇帝的威儀就沒法實行了。”於是高祖再來拜見時,太公就手持掃帚出門迎著退行,不再讓高祖拜見。高祖看到大驚,趕快下車去扶著父親。而太公說:“皇帝是人主,怎麼能為我亂了天下禮法!”高祖知道是太公的屬官所勸後,對屬官能夠明白自己的心意很欣賞,就賜給他們黃金五百斤,然後下詔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他既可以名正言順地拜見太上皇,又借機更加宣揚了皇帝的至高無上。
二是對季布、丁公的不同處理。季布和丁公兩人是異父同母兄弟。楚漢戰爭時,他們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曾率兵幾次把高祖打得很狼狽,手下一點不留情;丁公也曾率兵追擊過高祖,但最後把他放了。高祖稱帝後,想起季布給自己的難堪,就下令捉拿季布。可又一想自己也正需要忠臣來鞏固統治,於是就改變初衷,下令赦免季布,拜季布為郎中。丁公聽說季布都能赦免拜官,自己曾對高祖有恩,如果去見高祖肯定更會受到重賞。因此他就去謁見高祖。但他沒有想到,高祖卻把他抓了起來,對群臣說:“丁公這個家夥給項王做臣不忠,就是他使項王失去了天下。”接著就把他殺了,在軍中示眾。並對群臣說:“讓以後做人臣的都知道不要像丁公那樣!”
不隻是引導、整合,漢高祖也采取鐵腕手段打擊權臣,鞏固皇權。蕭何係獄就是一例。劉邦感到相權太重,對皇權已造成威脅。高祖十二年,高祖平定英布叛亂回到長安不久,蕭何代表老百姓對他建議說:“長安地方狹小,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已經廢棄。希望陛下能下令允許百姓進去耕作,不要把它變成了養獸的場所。”高祖聽了大怒,說他是受了商賈的賄賂,才來為他們請求開放上林苑的。因而不顧多年交情,下令把蕭何逮捕,關進監獄。過了幾天,有人問他相國犯了什麼大罪。高祖解釋說:“我聽說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國,有功都歸於秦始皇,有壞事都算是自己的。現在相國卻接受商賈的很多賄賂,為他們請求開放我的上林苑,討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關進監獄治罪。”通過整治蕭何,高祖不僅打擊了相權,而且更加提高了皇帝的權威。
就這樣,漢王朝的統治越來越鞏固。
然而,漢高祖劉邦也已經心力交瘁。高祖十一年,他平定英布叛亂時被流矢射中,在回長安的道上開始發病,回到長安後病已經很重。當時呂後曾派人請了一位良醫來治病,高祖問他自己的病情如何。醫生安慰他:“病還可以治。”高祖知道自己的病已經難以醫治,因此他怒罵醫生說:“我一布衣提三尺劍取得天下,這不是天命嗎?天命決定我就要死,即使是神醫扁鵲來了又有什麼用呢!”然後他賜給醫生5O斤黃金,就讓他回去。這時呂後看到高祖要不久於人世,就問他後事如何安排:“陛下百歲以後,蕭相國假如也死了,可以讓誰來接替?”高祖回答曹參。呂後又問曹參死後誰可接替,高祖說:“王陵可以接替曹參,但王陵缺乏計謀,可以讓陳平幫助他,陳平智謀有餘,但難以獨任。周勃為人敦厚,不善言辭,但安定劉氏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擔任太尉。”呂後又問這以後的政事安排,高祖說:“這以後的事你也不會知道了。”
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二十五日,漢高祖劉邦辭世,終年62歲(一說53歲)。死後葬長陵,諡“高皇帝”,廟號“高祖”。
漢高祖劉邦登基前的野史傳聞
劉邦到底有多大誌
還是在秦末的時候,沛縣豐鄉的劉姓農家裏,一個男嬰呱呱落地。這個男嬰就是後來成為漢高祖的劉邦。劉邦幼時家裏很窮,父母連名字都沒有,史書上隻稱他的父親為太公,母親為劉媼。據說母親懷他時,曾做夢與神交合,當時電閃雷鳴,他的父親看見有一條龍在他的母親上空盤旋舞動,因此就認為他是龍種所生,這就使劉邦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長大後,家中無力讓他讀書,他便與父親一起耕田種地。可對這一套他很不感興趣,非常願管點什麼事,所以鄉下有什麼糾紛不睦都來找他幫助調解,很受鄉裏民眾歡迎。在他3O歲時,由人引薦做了鄉村小吏“泗水亭長”。當時秦朝製度十裏一亭,十亭一鄉,亭長是管理十裏以內的小官。劉邦為人豁達,胸懷開朗,做事有氣魄,不講虛偽的繁文縟節,很多人都和他合得來。當時沛縣的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王陵等人都是他的好朋友,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西漢的開國功臣。
亭長的主要職務是管理亭內的百姓糾紛、治安情況、捕盜抓賊等工作,遇有重大事情上縣裏報告。可是當時在秦朝暴虐的統治下,亭長的主要工作是抓送壯丁到鹹陽、驪山去做苦工。有一次,劉邦押著一隊民夫到了鹹陽,恰巧秦始皇出來,給他瞧見了,他一看做皇帝有這麼威風,就暗暗地歎了一口氣說:“哎,大丈夫就該這個樣子!”從此就立了做皇帝之誌。
劉邦娶妻探幽
一次,縣令家來了一位貴客,沛縣的官吏及豪傑都去縣令家道賀。劉邦也去了。當時在大門口替主人收賀禮的蕭何知道劉邦沒錢,笑嘻嘻地看著劉邦,成心想叫劉邦為難,就大聲地對來客們說:“賀禮不滿一千錢的坐在堂下。”劉邦心裏小聲罵著說:“好小子,你算哪路玩藝!”劉邦看看左右,昂著頭大聲說:“我劉季送一萬!”蕭何知道劉邦在吹牛。可是他們是同鄉又是好朋友,就向他溜了一眼,讓他進去了。這時蕭何也走進去,笑著對大夥說:“劉季隻會說大話,他榨碎骨頭也不值一萬錢。”劉邦看看大夥,挺神氣地走到上座一屁股坐下說:“一萬錢算個什麼,以後我還送十萬百萬,先給我記一筆帳吧!”此次道賀成就了劉邦的婚姻。
這位縣令的貴客是山東單父人呂公,據說會看相,他見劉邦氣宇昂然,豪爽氣派,度量寬宏,性格開朗,十分欣賞劉邦的風度,對他格外敬重。席上劉邦大碗喝酒,有說有笑,痛快淋漓地暢所欲言,滔滔不絕地縱談天下大事,壓倒了在座的客人,大家都對劉邦刮目相看。呂公更加敬重這位不速之客,心想,我見過的人不知有多少,像劉邦這樣的人簡直沒有碰到過,喜歡得了不得。宴會結束後,呂公用目示意劉邦留下,劉邦一下愣了,心想,會有什麼事呢?但又一想,我行為磊落,正大光明,怕什麼,留下就留下。客人走盡後,呂公又與劉邦暢談許久,越發認為劉邦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呂公就讓縣令做媒,把自己的女兒呂雉許配給了劉邦,不久劉邦就和呂雉結婚了。結婚後,劉邦仍然做他的亭長。有一次,縣裏公事下來,讓他再送一批民夫到驪山修陵墓,他戀戀不舍地告別了呂雉,押著民夫上路。那批民夫壯丁都不願丟了自己的莊稼到很遠的驪山做苦工,況且辛苦異常,性命不保。所以每天總有幾個逃跑的,劉邦一個人沒辦法把他們抓回來,又不願意對他們施以酷罰震服,便撓著頭皮一籌莫展。他們才走到豐鄉西邊,逃走的人就已不少了,劉邦想,這樣下去,到了驪山,也許隻剩他一個人了,按秦律連劉邦也要受重罰。那天下午他們一步懶似一步地走著,來到豐鄉西邊的湖沼地帶,他叫民夫們停下休息,大家喝了幾口湖水,都悶悶地躺倒了。雖然天黑還早,但看見民夫們的慘狀,就不想再趕路了,他告訴大家說:“今天不走了,在澤中亭留宿。”他給民夫們買了點幹糧,自己又買了些酒,不聲不響地喝了起來。想起了家中的妻子呂氏及父母親,他喝了幾口就停了下來,將剩下的酒送給民夫,劉邦悶悶地坐在那裏,心想,秦二世橫征暴斂,空前繁重的賦稅和勞役,使得四海鼎沸,草澤競奮,社會動蕩,天下大亂不可避免了,於是看了看民夫們,站起來說:“你們到了驪山,就得沒天沒日地做苦工,不是累死就是給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家,這不是去送死嗎!我現在豁出去,把你們都放了,你們自己去找活路去吧。”說著,他把每個人拴著的繩子都解開了。一揮手,說:“去吧!”眾人感激得哭了,異口同聲地說:“恩人,你把我們放了,那你可怎麼辦呢?”劉邦看了看大夥,斬釘截鐵地說:“我也不能回去了,逃到哪兒是哪兒,走著瞧吧。”其中有幾十個民夫情願跟著劉邦一塊兒去找活路,其餘的人謝過了劉邦,感激涕零地走了。
劉邦斬蛇是真是假
放走了壯丁,劉邦他們不能再住客店了,逃命要緊,他們每人又喝了一些酒,胡亂地吃了點東西,無目標地往西走去。一會兒,月亮出來了,亮亮的照著山野田川,他們覺得月光太亮了,容易讓人發現,就棄大路揀小道走。不知道怎麼著,忽然前麵的人撒腿就往回跑,嚇得後麵的人還以為碰到官兵了。這時劉邦的酒也嚇醒了,他跑上前,問前麵的人:“出了什麼事啦?”前麵的人告訴他說:“我們走著,前邊路上有一條幾尺長的大白蛇橫在道上,兩條須子不斷地顫動,舌頭也伸出來了,正對我們,太可怕了,咱們還是繞過它走別的道吧。”劉邦聽說是條蛇,鬆了一口氣,說:“壯士走路,還怕一條不會說話的蛇嗎?”便一個人跑到了前麵,拔出寶劍提在手裏,仔細一瞧,果然是條碩大無比的白蛇。便舉起寶劍,用盡了平生氣力,順著蛇身剁去。須臾間,大蛇分成了兩段,蛇血染紅了路麵,那蛇身扭動了一會,便不動了。劉邦斬殺了大白蛇之後,又費了很大氣力把上半截撥到左邊的地裏,把下半截撥到右邊的水坑裏,大夥鎮定了一下又繼續朝前麵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