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公元前156—公元前87),即漢武帝。劉徹是漢景帝劉啟之子,16歲時繼承皇帝位,在位54年(公元前14O-公元前87)。他統治期間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封建製度下中華民族大繁榮大發展的時期。
從膠東王到漢武帝
劉徹公元前156年生於長安未央宮猗蘭殿,他的生母是槐裏(今陝西興平東南)人王仲之女,名臧兒,早在漢景帝做太子時就被選入宮中,後來被封為“美人”。公元前153年漢景帝封劉徹做膠東王,這隻是一次普通的賜封,劉徹又是漢景帝的第二個兒子,本無做太子、更無做皇帝的可能。可是漢景帝的薄皇後沒有兒子,於是,漢景帝於公元前156年立他寵愛的栗姬的兒子劉榮做太子。薄皇後於公元前151年被廢,本來該栗姬當皇後,然而漢景帝有個姐姐劉嫖,被封為長公主,經常在漢景帝麵前出主意,漢景帝對她十分信任。當時劉嫖有個女兒,與劉徹年齡相仿,長公主劉嫖有意將女兒嫁給劉徹,就盡力想把劉徹推上太子的位置,於是在漢景帝麵前說栗姬的壞話。栗姬於公元前15O年失寵自殺,劉榮也被廢為臨江王。漢景帝又根據長公主的建議立王美人為皇後,劉徹也被立為太子。劉徹做太子時受到太子太傅衛綰的教誨,衛綰是個儒生,因此,他的儒家思想也影響著劉徹。劉徹幼年又喜歡文學,年紀不大便能作賦。這些經曆與他後來推崇儒術及重視文才有很大關係。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16歲的太子劉徹即位,是為孝武帝,史稱漢武帝,由於年紀尚小,無力控製朝政,出現了他的生母王太後和祖母竇太後爭奪權力的鬥爭。竇太後想讓她的侄兒竇嬰主持朝政,而王太後想讓她的同母兄弟田蚡主持朝政。結果,竇嬰做了丞相,田蚡做了太尉。竇太後提倡“黃老無為”思想,而王太後支持衛綰、田蚡的儒家思想,這就必然與竇太後發生矛盾。建元三年,竇太後強令孝武帝把信仰儒家思想的大臣趙綰、王臧打入監獄(後來兩人自殺),連竇嬰、田蚡也被免職。在竇太後的淫威下,漢武帝隻好忍氣吞聲。但是少年的漢武帝很有主見,而且有旺盛的精力和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建元六年五月,竇太後死後,漢武帝立即重新任命田蚡為丞相,開始了獨立執掌政權的時期。
加強中央集權
加強中央集權是漢武帝一生活動的宗旨。而削弱地方勢力,集各種權力於皇帝一人是最基本的,也是當務之爭。因此,漢武帝繼位不久就從政權上著手,收歸權力於中央。
當時最難解決的就是王國問題。漢初,劉邦平定了異姓王的判亂,但同時又分封了大量同姓子弟為王,這同樣造成了地方上的割據勢力,以致漢景帝時出現了“七國之亂”。經過漢初幾代皇帝的努力,漢武帝時期,諸侯王不像以前那樣強大難以控製。但是,有的王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裏,嚴重威脅著西漢中央政權。因此,漢武帝決定徹底解決王國問題。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下令推行“推恩令”。即諸侯王除了由嫡長子繼承王位以外,可以“推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製定這些侯國的名號,這樣就使侯國的地位與縣相當。“推恩令”頒布後,諸侯王紛紛把土地分給自己的子弟,王國的直接轄地縮小了。武帝以後,王國轄地隻有數縣,地位與郡相當,再也沒有力量同中央王朝相抗衡了。王國封地愈來愈小,已經名存實亡。漢武帝又派人監督諸侯王國,一旦抓住把柄,立即予以打擊而廢除。如此,以各種名義被除國的不下1O人。元鼎五年,漢武帝又利用“酎金事件”,把已經沒有多大權力的諸侯王狠狠地打擊了一下。按照漢製,皇帝每年都要到宗廟主持大祭,叫做“飲酎”。所有參加祭禮的諸侯王,要奉獻助祭的黃金,稱為“酎金”。“酎金”要有一定的份量和成色。以前,各諸侯王都偷工減料,以少充多,以次充好。元鼎五年八月的祭禮中,諸侯王們又如法炮製,企圖蒙混過關。不料漢武帝早有準備,使他們的伎倆原形畢露。漢武帝利用這件事削奪了1O6位王侯的爵位。此外,漢武帝還利用諸侯王無後代的辦法,廢除了一批王侯。經過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措施,漢初遺留下來的王國問題被漢武帝解決了。
與此同時,漢武帝對如何加強皇權,削弱相權想了不少辦法。丞相是秦代官製,漢代沿用。表麵上看,丞相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實際上是整個政權的負責人。皇帝在宮廷內接見大臣,處理國政,稱為“內廷”;宮廷之外的事,都由丞相掌握,稱為“外廷”。漢初的丞相大都是開國功臣,如蕭何、曹參、陳平等,皇帝尊敬他們,百官更是恭敬從命。沒有大過,丞相是不得更換的。因此,漢初的丞相都是終老相位,這勢必會分散皇帝的權力。於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就成了一個迫切的問題。
為了在“外廷”削弱丞相的權力,必須在“內廷”加強皇帝集權,逐步將“外廷”的權力轉移到“內廷”來。於是,漢武帝從賢良文學、上書言事的人以及現任官吏中選拔文才出眾的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嚴安等人,在他們的本職以外,另給侍中、常侍、給事中等官職,讓他們出入宮廷,隨侍左右,參與大政。又任用宦官為中書,掌尚書之職。一切文書、奏章、政令,都由內政官吏掌握,而丞相隻能承旨順命。這樣就使“內廷”的作用大於“外廷”,丞相的地位和權力大為削弱,漢武帝開始獨攬大權,親自過問一切。
在政治上集權的同時,漢武帝又開始在軍事上進行集權。漢製規定:男子自傅籍之年至56歲期間,服兵役兩年,稱為“正辛”。一年在本郡,另一年屯戍京師。在地方上,軍事上由郡尉或王國中尉主管,他們統率本地的士卒,進行軍事訓練。皇帝發派國兵時,用銅虎符為驗,無符不得發兵。在京城駐有南北兩軍。北軍守衛京師,士卒多由三輔選調,由中尉率領;南軍保衛皇宮,衛士多從三輔以外各郡國選調,由衛尉率領,南北二軍軍力都不大。按照這種軍事製度,軍力分散於全國各地,京城無重兵,這無法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因此,必須擴充中央兵力,建立由中央隨時調遣的軍隊。
元鼎六年,漢武帝創建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賁、胡騎等七校尉,常駐京師及其附近。七校尉兵都統一於由中尉屬官中壘令演變而來的中壘校尉,合稱“八校尉”。八校尉屬北軍係統,每校兵力約數百人至千餘人。宮廷中皇帝的儀衛稱為“郎”,也是一支武裝力量,由郎中令率領。建元三年設期門軍,約千人;太初元年,設羽林軍,約7OO人,這些兵力也由郎中令率領,屬於南軍係統。期門、羽林軍後來成為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漢代名將多出於期門、羽林,可見它們在全國軍事係統中的地位。八校尉和期門、羽林軍的建立,使京師軍力得到加強。
到了元封五年,漢武帝已年屆五十,在國內外成就了許多文治武功,就在他晚年時,又采取了一項重大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決策。即把全國除三輔、三河和弘農郡外,分為冀、青、兗、徐、揚、荊、豫、蓋、涼、幽、並、交趾、朔方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沒有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巡視所轄郡國,考察吏治,懲獎官員,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這六條詳細規定了刺史監察的範圍,其中一條是監察強宗豪右,五條是督察郡國守、相。刺史在年底返回京師報告監察情況。漢武帝任用一批執法苛嚴的官吏,依靠他們狠狠地打擊不法官吏和豪強地主。
征和四年,漢武帝又設司隸校尉,率領官徒捕捉巫蠱,監督奸詐之人。後來又監察三輔、三河和弘農郡,職權與刺史相當。刺史和司隸校尉的設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起了強幹弱枝的作用。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初的幾位皇帝都信奉“黃老無為”思想,就是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不過多地打擾農民。到了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是繼續推行道家的“無為”思想,還是改用其他思想來統治人民就成了一件緊迫的事情。漢武帝從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對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和“無事無欲”的淡泊生活很不習慣。相反,對儒家的學術思想有濃厚的興趣,他要進行政治上的大一統,也隻有儒家能提供理論依據。因此,漢武帝逐漸有了以儒家思想作為漢王朝指導思想的想法。為此就需要搜羅一批推崇儒家思想的人才。
建元元年十月,漢武帝簽發詔書,要求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千石、諸侯相等各級官吏推舉賢良方正、敢於直諫的讀書人到朝廷做官。同時,又鼓勵天下吏民直接給皇帝上書,提建議,發議論。為此,朝廷設置了管理上書事務的公車司馬令,稱為“公車上書”。詔書下達後,上千件議論朝政的上書從全國各地送到了京城長安。通過上書言事,董仲舒、主父偃、徐樂、嚴安、朱買臣等思想家、政治家都成為漢武帝倚重的人才。與此同時,漢武帝還任命崇信儒術的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綰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這其中雖出現過像竇太後打擊儒家思想的事情,但漢武帝的決心是沒有改變的。建元五年,漢武帝又下詔設置《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提高了儒家經書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