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六年,漢武帝再次下詔,命舉賢良之士上書對策。一時間,很多讀書人上書應詔,其中儒生董仲舒的上書引起了漢武帝的重視。董仲舒是廣川(今河北景縣)人,少年時代就攻讀《春秋》,曾做過荀子的學生。漢景帝時,他當了博士,收了許多學生。董仲舒曾刻苦研讀過儒家經典,相當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華,並能把儒家思想結合漢代的現實進行闡述。漢武帝時,他寫《天人三策》,係統地闡述了他的儒家哲學思想和尊君的政治思想。
董仲舒認為,人君受命於天進行統治。天命是可畏的,國家治理不好,上天就降下災難來譴責、警告世人,世人如果不知反省悔過,天下就要敗亡。因此,人君必須“勉強行道”,這就是“天人感應”學說。他又指出,國家要長治久安,必須提倡儒家的“禮樂教化”,用儒家的“禮樂”教化百姓。為此,他提出在國都長安設立太學,在地方上設立各類學校,用儒家經典培養人才,教育百姓。
董仲舒主張“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他希望漢武帝堅持不變的天道,在此基礎上,使“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鄉黨有序”,以確保永恒的封建秩序。他又根據《公羊春秋》立說,提出了政治上的大一統思想。他認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帝王要在“大一統”的總原則下,統一思想。因此,他建議,凡是不符合儒家六藝孔子之術的其他各家學術思想一律摒棄禁止。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在竇太後死後,漢武帝任命好儒術的田蚡為相,田蚡把不學儒家五經的太學傅一律罷黜,排斥黃老等各家思想於官學之外,又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這就是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使儒家思想獲得了合法地位。從此,它不斷發展,成為此後兩千年間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但這並不意味著漢武帝就不采用法家的“法治”思想了。相反,他執法非常嚴厲。漢武帝知道,隻依靠法治是無助於鞏固封建統治的,而僅有儒家的德教,封建國家也無法實現統一和強大。因此,他采用的是儒表法裏的統治思想。意識形態的統一,是和統一的政治和經濟相適應的,順應了時代的需要,鞏固和促進了封建製度的發展。
整頓財政發展農業
漢初的幾位皇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國家聚積了大量財富。到武帝時,生產繼續發展,經濟繁榮,但漢武帝連續發動多次對邊境各族的戰爭,使人民付出了沉重代價,國家幾十年的積蓄幾乎用盡了,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漢武帝曾被迫下令,百姓可以用錢買爵位,罪犯可以用錢贖罪。但這種救急措施如杯水車薪,無法解決財政危機的根本問題。元狩四年,漢武帝重用桑弘羊、東郭威陽、孔僅等大商人主持財政工作,這些人憑借強大的專製特權,統一貨幣,穻鹽鐵,建立均輸、平準製度,抑製商業活動,以此來穩定農業生產,擴大財政收入。
漢初以來,貨幣質量低劣,而且私人鑄幣也被政府允許,市麵上貨幣輕重大小不一,各地郡縣各不相同,貨幣不統一,折算困難。這就破壞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財政製度,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漢武帝即位後曾鑄三銖錢來代替以前的半兩錢。同時禁止私鑄,盜鑄者處死,但盜鑄之風不減。三銖錢通行一年多以後,又恢複使用半兩錢。元狩五年,又下令停止半兩錢,開始改用五銖錢,使貨幣的實際重量與幣麵文字一致。元鼎四年,取消郡國鑄錢的權利,郡國以前所鑄的錢一律取消。政府又專令水衡都尉所屬的鍾官、辨銅、均輸三官負責鑄造新的五銖錢,新錢質量高,又有嚴令加以保護,因此盜鑄者無利可圖,從而使幣製穩定下來。漢武帝就依靠強大的國家力量,統一了貨幣,使封建國家的經濟力量得到加強。
除了統一貨幣外,漢武帝又實行了穻鹽鐵和均輸、平準法。
穻鹽鐵,就是實行鹽鐵專賣,穻鹽就是在產穻鹽區設立鹽官,募人煮鹽,產品由官府收購統一發賣。穻鐵是在產鐵區設置鐵官,統管開礦、冶煉和鑄造三個環節,對鐵的質量、產量、規格、產值,定出一定的標準。煮鹽冶鐵及其販賣,全部收入歸官府,私人不許經營。全國設置鹽官的有二十八個郡國,三十六個縣;設置鐵官的有三十九郡,四十八縣。鹽官和鐵官統屬中央的大農令,各地鹽鐵官吏多為鹽鐵商人擔任,鹽鐵專賣政策是由孔僅和東郭威陽等人製定的,他們本人也是大鹽鐵商人,這樣既發揮商人所長,又有法律約束,有效地保證了鹽鐵專賣政策的執行。
鹽鐵專賣雖增加了國家收入,但不久就出現了質量問題,賣出的鹽都是苦的,鐵製工具價高質劣,引起百姓的不滿,漢武帝一怒之下,撤了孔僅的職,任命桑弘羊為治栗都尉,統管大農令的事。桑弘羊建議向各郡國派遣均輸官,把各郡輸送中央的貢品,除部分供應京師需要外,其餘的運到行市最高的地方去銷售,把賣得的錢上交中央。這樣,既消除了運輸的不便,又減少了大量運費支出。桑弘羊又建議在京城設置平準官,專門收羅各地的貨物,按照京城市場的價格漲落情況,貴則賣,賤則買,從而平準市場價格,國家的收入也增多了,這種方法叫做“平準”。
鹽鐵專賣和均輸、平準法的實行,使中央控製了鹽鐵生產和許多貨物的買賣,使富商大賈無法牟取暴利,物價不致暴跌暴漲,百姓的賦稅負擔沒有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卻大大增加了。這完全符合漢武帝的重農抑商思想,起到聚斂財富的經濟作用和控製諸侯王和豪強大賈的政治作用。
除了以上抑製商人的措施外,漢武帝還采取了直接打擊大商人的政策,就是算緡和告緡。元狩四年,漢武帝開始實行“算緡錢”。規定:商人、高利貸者的資本必須向政府申報,每二千錢納稅一百二十錢,為一算;自產自銷的手工業品,每四千錢納稅一算;商人乘坐的軺車,每年抽稅二算;普通人的軺車,每年抽稅一算;船長五丈以上者,每艘收稅一算;商人有產不報或報而不實的,沒收資財,罰戍邊一年;商人及其家屬不得占有土地,違者沒收其土地和童仆。元鼎三年,漢武帝又下令“告緡”,就是告發商人隱匿的實際財產,告發者可得到被告發者的一半資財。一個商人隻要被告發屬實,立即被捕入獄。在這次告緡中,中等以上的商人幾乎全部被告發,政府沒收的財物數以億計,沒收的奴婢成千上萬,沒收的田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許多商人因此而破產,受到沉重打擊,但是政府的財富卻大大的增加。通過算緡和告緡,在政治和經濟上都起了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作用。
在進行財政方麵改革的同時,漢武帝也加強了對農業的管理。無農不穩,農業是國家的基礎。因此,漢武帝在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生產工具的改良,農業耕作製度的改革,興修水利等方麵都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西漢的水利事業很發達,漢初曆代皇帝都很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漢武帝時,各地掀起興修水利的高潮,使灌溉和航運都有了很大改善,保證了農業穩定發展。
漢武帝時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治理黃河。曆史上,黃河曾多次決口。元光三年,黃河在瓠子決口,經巨野澤南流,再通往淮河、泗水後入海。遭受大災的達十六郡,良田被淹,莊稼被毀,百姓流亡。漢武帝下令立即堵塞決口,但由於丞相田蚡從中阻撓,使黃河泛濫達二十多年,直到元封二年,漢武帝親巡決口處,並命隨從官員自將軍以下,都背土木,親自參加堵塞工程。經過這次大規模修治,黃河水終於被製服,以後8O年間沒有大災。
漢武帝晚年時,號召全國官吏和百姓,把注意力集中到農業生產上來。公元前89年,他任名著名農學家趙過為搜粟都尉,管理農業生產。趙過推行代田法,改變了過去的休耕的耕作製度,使農業生產率有了很大提高。代田法在全國推廣很快,提高了農業產量。另外,趙過還創製了兩種新農具,耕地用的耦犁和播種用的耬車。兩者可以結合使用,是一種耕、播結合的複合農業機械,而且使用起來既輕巧又便利,生產效率很高。生產工具的改進,使牛耕和鐵製農具的使用得到普遍推廣。漢武帝時,牛耕和鐵農具已傳播到西北、東北和西南地區,提高了當地的生產力,使漢代的農業生產出現一次巨大的革命。
抗擊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以遊牧為主的少數民族,逐水草遷徙,有少量的農業生產。漢初,已進入奴隸製社會,在首領冒頓單於的帶領下,匈奴族東敗東胡,北服丁零,西逐大月氏。統治區域,東自朝鮮邊界,橫跨蒙古高原,與羌相接,向南延伸至今晉北、陝北一帶,與漢相接。冒頓把這一廣大地區分為左、中、右三部,自己居中,左、右兩部由左右賢王分領。
戰國末年以來,匈奴就不斷南侵。漢高祖時,發生了“白登山之圍”。之後,西漢政府被迫與匈奴和親,開通關塞,每年給匈奴很多饋贈,但仍無法阻止匈奴南犯。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的國力有了很大增加,已經有足夠的力量來抗擊匈奴。於是,漢武帝決定狠狠打擊匈奴奴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