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漢武帝劉徹(3 / 3)

元光二年,漢武帝派馬邑人聶翁壹出塞,引誘匈奴進占馬邑,漢軍三十餘萬埋伏近旁,企圖一舉殲滅匈奴主力,匈奴兵1O萬入塞,中途發覺漢的誘兵計劃而退卻。此後,匈奴多次大規模進攻邊塞,漢軍也多次反擊和進攻,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三次。

元朔二年,匈奴入侵,漢武帝派衛青、李息出兵雲中郡,在河套地區大破匈奴軍隊,俘虜數千人,一舉收複河套地區,漢在那裏設朔方郡,並修繕了秦時的邊塞。同年遷民1O萬,邊務農,邊守衛。元溯年間,匈奴連年入侵,漢軍在衛青指揮下數度出擊,沉重打擊了匈奴軍隊。

元狩二年,漢武帝命霍去病領兵遠征匈奴。霍去病從隴西出擊,過焉支山千餘裏,殲敵8OOO多人,殺匈奴二王,繳獲了匈奴的祭品金質佛像。同年夏,霍去病又與大將公孫敖出北地塞外2OOO餘裏,直到祁連山,斬獲匈奴3萬餘人,迫使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4萬餘人歸漢。西漢王朝在其故地設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不但隔絕了匈奴與羌的聯係,還溝通了內地與西域的直接交通,使雙方勢力的消長發生了顯著變化。

元狩四年,一場決定匈奴命運的戰爭開始了。這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率1O萬騎兵,近1O萬匹馬負載輜重,幾十萬步兵殿後,分道北征。西路衛青軍從定襄出發,在漠北擊敗單於,殲敵1.9萬人,一直攻打到今蒙古高原杭愛山以南,繳獲大批糧食而還。東路霍去病軍從代郡出發,行軍2OOO餘裏,以靈活多變的奇襲,生擒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前後殲敵7萬多人,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在那裏霍去病代表漢王朝舉行了封禪禮。經過這次大戰,匈奴已無力再到大漠以南進行侵擾,西漢王朝開始對北方地區進行開發建設,鞏固邊防,恢複農業生產。從此,漢與匈奴十七年間沒有發生戰爭。

抗擊匈奴的戰爭,是漢武帝最重要的“武功”。它打擊和抑製了近百年來匈奴對中原地區的燒殺掠奪,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家領土的完整。他保證了漢朝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是一次正義的行動。

“鑿空"西域

西漢時,把陽關和玉門關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遠的地方,稱作西域。西漢初年,西域共有三十六國。

漢武帝聽說西遷的大月氏有報複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聯絡他們東西夾攻匈奴。漢中人張騫以郎應募,建元二年,張騫率領1OO餘人離開長安向西域進發。途中被匈奴俘獲,滯留了1O年,終於尋機逃脫,西行數十日到達大宛。這時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西遷了,張騫沒有達到目的,在西域呆了一年多東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元溯三年,張騫回到長安,受到漢武帝的熱情接待,後被封為博望侯。此次西行前後達1O餘年,雖未達到目的,但獲得了大量西域的資料,司馬遷稱張騫此行為“鑿空”。

張騫歸國後,漢武帝曾遣使探求通過身毒,開辟一條不經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線,但是沒有成功。後來,漢軍打敗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區,打通了西漢與西域之間的通道。

霍去病在祁連山大破匈奴後,張騫建議聯絡西域強國烏孫,以斷匈奴右臂。元狩四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烏孫回河西故地,並與西域各國聯係。張騫到烏孫,未達目的,於公元前115年偕同烏孫使者返抵長安,被張騫派往西域其他國家的副使也陸續回國。從此,漢同西域的聯係頻繁起來。

但是,西域諸國仍未完全擺脫匈奴的控製,樓蘭、車師等國在匈奴的策動下,經常劫掠西漢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隊。為了確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王劇率騎兵擊破樓蘭,趙破奴率軍擊破車師。元封六年,西漢又與烏孫王和親,企圖聯合協迫匈奴。同時為了打破匈奴對大宛的控製並取得大宛的汗血馬,漢武帝派李廣利領兵數次進攻大宛,在付出沉重代價後,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漢在西域的聲威大振,確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西域道路暢通後,使西域與中原地區聯為一體。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蒜、胡桃、汗血馬及各種奇禽異獸和名貴毛織品傳入中原。中原的鐵器和牛耕技術、鑿井技術傳入西域,特別是向西域輸入大量絲織品,形成了曆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地區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開疆拓土

漢武帝是以“大一統”為己任的。在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他要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的封建大帝國。在解決了北方匈奴和西域的問題後,他把眼光轉向了東南和西南邊疆。

我國的東南地區長期以來居住著越人,秦朝時曾在這些地區設置郡縣,在秦末農民起義過程中,各地的豪強官吏乘機獨立稱王,形成割據勢力。當時,這些割據勢力,有在今浙江南部的東甌,今福建境內的閩越,今兩廣地區的南越。

建元三年,閩越出兵攻打東甌,東甌向西漢求救。西漢出兵後,閩越退去。東甌王決定歸附西漢管轄,漢朝把他們的一部分遷至江淮之間。從此,東甌人同中原人民共同生產,建設著祖國的東南地區。

南越王趙佗原是秦朝的一個校尉,後來,他自立為王,他的後代也繼續稱南越王。漢武帝中期,趙興即位,因年少,大權落入呂嘉手中。呂嘉怕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保不住,於是起兵叛亂,殺死趙興和摎太後。漢武帝決定消滅呂嘉割據勢力,元鼎元年秋,十幾萬駐軍進攻南越,呂嘉被生擒,南越政權到此滅亡。

閩越政權在三個政權中勢力最強,曾圍攻東甌,出擊南越,後來攝服於漢朝的威勢,表麵上受漢朝的節製,暗地裏與南越勾結。漢武帝調整大軍進攻閩越。閩越王餘善被部下殺死,閩越歸漢。

在進攻東南地區的同時,漢武帝又開始了開辟我國西南地區的行動。從此以後,中原的人民到西南地區的越來越多,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下詔自譴

漢武帝在位5O多年,建立了一係列的文治武功,但有些事是不得不做的,其中也做了不少不利於社會發展和對人民有害的事情。比如在他晚年時興起的“巫蠱之禍”,就曾逼死了自己的兒子。

漢武帝有個兒子叫劉據,性情寬厚仁愛,被立為太子。他常規勸武帝少興征伐之事,不要嚴刑苛法,濫殺大臣,這些都使漢武帝感到不快。正好這時漢武帝重用一個奸臣江充,他曾與太子劉據結怨,於是乘機陷害太子,說太子在背後使用巫術咒罵漢武帝。太子劉據一氣之下殺了江充。漢武帝誤認為是太子怕獲罪,才殺了江充,派人捕捉太子。劉據被迫反抗,兵敗自殺。

作為最高統治者,漢武帝極盡窮奢極欲之能事。為了炫耀威勢,他到處巡行、封禪。元封元年,他北率18萬騎兵,旌旗千裏,封禪泰山,東巡海上,所過之處,大肆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幾萬萬。巨大的人力和財力耗費極其沉重地加深了人民的負擔。漢武帝大興土木,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擴建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造首山宮、明光宮、建章宮等雄偉殿宇。他又追求長生不老之術,結果,大量錢財被方士騙去。他統治期間又多次發生大規模水災、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

戰爭、災荒,加上漢武帝生活上的過份奢華,使階級矛盾激化了。農民被迫離開土地,淪為流民。在漢武帝晚年時,幾乎在全國範圍內都爆發了農民暴動和農民起義。

經過一係列的打擊之後,漢武帝開始認識到自己政策上的一些失誤,決定改弦更張。征和四年,漢武帝下詔表示追悔既往的過錯,拒絕了大臣煩勞百姓的建議,認為當前的正事在於禁止對百姓的苛暴行為,不準擅自加重人民賦稅負擔,而應致力於農事,鼓勵百姓多養馬,免除徭役賦稅。之後,漢武帝采取了一些有利於發展農業的措施。他晚年的追悔之心和他推行的“富民政策”對當時和以後起了積極作用。

後元二年,漢武帝在陝西境內巡行時,一病不起。他召來霍光等人,立少子劉弗陵為帝,拜霍光為大司馬將軍,叫他效法周代周公輔助成王的故事,輔佐小皇帝。不久,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駕崩於五柞宮,享年69歲。之後,漢武帝的靈櫬移殯於未央宮前殿,18天後葬於長安西北八十裏的茂陵。

漢武帝在位54年,使中國封建社會在經濟製度、政治製度、思想意識上都達到了完備,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成熟和定型。漢武帝時期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也出現了光輝燦爛的局麵。當時,湧現出諸如董仲舒、司馬遷、司馬相如、衛青、霍去病、唐都、落下閎、趙過、張騫等一大批各方麵的著名人物,他們的出現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漢武帝也因此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