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劉驁
寬博謹慎雅好學術
由於深得祖父漢宣帝的喜愛,劉驁的太子地位一直比較穩固,元帝還曾特命駙馬都尉、侍中史丹專門照護太子。但是到元帝晚年卻產生了危機。原因一是成帝長大後生活過於安逸,“幸酒,樂燕樂”,元帝認為作為皇儲不該如此享樂;二是元帝對他的兄弟定陶王劉康有偏愛。成帝有兩個異母兄弟,一個是少弟中山王劉興,馮昭儀所生,另一個就是劉康。劉康是當時元帝的寵妃傅昭儀的兒子,“多才藝”,所以元帝對他特別喜歡:出則同輦,坐則側席,多次想改立他為太子。到竟寧元年(前33),元帝病重,傅昭儀、定陶王勤於侍問,太子很少進見,元帝竟“數問尚書以景帝時立膠東王(即漢武帝)故事”,準備仿效景帝廢長立幼,改立定陶王為太子。皇後、成帝及其大舅衛尉侍中王鳳等人極為憂慮,卻不知如何是好。最後幸虧是史丹直接到元帝的病榻前為太子陳情,加之元帝考慮宣帝甚愛太孫,才保住了成帝的太子地位。以後再沒有出現波折。不久,元帝去世,成帝繼承皇位,時年19歲。成帝繼位的第二年,改年號為“建始”,5年後又改元“河平”,以後每四年改元年號,先後是“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至緩和二年(前7)去世,共在位27年。
成帝性格溫和內向,謹小慎微,謙恭有餘,豪爽不足。有一次元帝要召他急見,如果想爭取時間,他可以橫穿皇帝獨行的“馳道”,很快來到皇宮,但他卻謹慎地繞道而行,很晚才到。成帝這種“寬博謹慎”的性格,對他以後的統治曾產生很大影響。他繼位後加強皇權,卻終未能削弱外戚的勢力,與此不無關係。
和其父、祖一樣,在“獨尊儒術”的風尚下,劉驁自小開始讀經。到青少年時代,他對儒經更加推崇,特別是《詩》,已相當精通。也許正是因為如此的緣故,成帝時期科技、文化有著長足的發展。其間,出現了總結北方特別是關中地區農業生產技術的著名農書《泛勝之書》。河平元年(前28),進行了世界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載。此外,還留下了我國古代最詳細的哈雷彗星觀察記載。
在文化上,成帝時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圖書收集、整理工作。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原來相當豐富,秦代由於“焚書坑儒”和楚燒鹹陽,很多都已被燒或散佚。漢初廢“挾書律”,民間出現了大量書籍。為此,漢武帝曾製定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收集各類圖書,存於秘府,但仍有很多散佚。成帝時,他下詔進行了一次我國最早的大規模的圖書收集整理工作。這項工作由當時的著名學者光祿大夫劉向具體負責。但劉向未竟而逝,後到哀帝時由其子劉歆繼續完成,編成了一部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委權外戚政績平平
漢成帝在位期間,政績平平。其足以稱道的政績是減輕賦錢、禁奢侈和強化皇權。前者是在建始二年(前31)實施。這一年成帝始定長安南北郊,為求吉慶,下詔減天下賦錢,人算減4O。漢代算賦按製度是人算12O,現減算4O,數目雖有限,但對負擔沉重的廣大農民仍不啻是一福音。禁奢侈在永始四年(前13)。這時,統治者已日趨腐朽,聲色狗馬,爭為奢侈。例如對外戚王氏五侯,史載“而五侯群第,爭為奢侈,賂送珍寶者,四麵而至;後庭姬妾,各數十人,僮奴以千百數,列鍾磬,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大修屋室,起土山漸台,洞門高廊閣道,連綿不斷。”為了漢家王朝的長遠利益,成帝在這一年下詔禁止奢侈。這在當時雖然沒有多大的效用,但也有一定意義。
至於成帝的強化皇權,主要是設置尚書和三公。尚書的設置是在建始四年(前28)。這一年,成帝初置尚書5人,1人為長官,稱“尚書仆射”;4人分為四曹:常侍曹,掌管公卿事務;二千石曹,掌管郡國二千石官員事務;民曹,掌管吏民上書事務;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及國外往來事務。尚書的職權範圍很廣,實際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它的設置表明皇帝加強了對朝廷事務的控製。三公製度的實施是在綏和元年(前8)。這一年,成帝下詔罷將軍官,以大司馬驃騎將軍為大司馬,禦史大夫為大司空,封列侯,俸如丞相,標誌著三公製的開始實行。因為大司馬、大司空的職權和地位都和丞相一樣,所以和丞相一起合稱為“三公”。三公製的設置是當時皇權加強、與相權矛盾進一步發展的產物。表麵上看,成帝置三公不過是改一丞相為三丞相,但實際上,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三公互不統轄,這必然會加強皇帝的專製獨裁。
不過,成帝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強化皇權不過是製度,實際上並非如此。成帝繼位後,即尊封母後為皇太後,以大舅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握朝中實權。成帝生性懦弱,加之王鳳又是其大舅,他在朝政上對王鳳就更加謙讓。有一次,成帝想任才子劉歆為中常侍,沒有告訴王鳳,王鳳知道後不同意,他心裏雖然不情願,也隻好不了了之。當時的朝政基本是操縱在外戚王氏的手裏。他們專橫跋扈,結黨營私,把整個國家搞得一片混亂。所謂“公卿見(王)鳳,側目而視,郡國守相刺史皆出其門”。
成帝在位27年,外戚王氏始終把持著朝中大權。出於對漢家王朝的忠心和對王氏專權的不滿以及個人的出路,不少地主階級的有識之士都曾大聲疾呼,應罷免王氏。京兆尹王章在朝中以剛直著稱,當時王鳳擅權,“政事大小皆自鳳出”,他就借言日蝕奏封事,提出不可以讓王鳳長久掌權,應把他罷免,選忠賢代替。理由有三條:一是日蝕象征“臣專君”,這本來是指王鳳的專權,王鳳卻把它推到定陶王劉康身上,硬逼著就藩。二是原丞相王商係先帝外家,為人守正,因不肯附和王鳳,便遭陷害,朝中官員和百姓們都為他感到冤枉。三是王鳳知道自己妾妹張美人已經嫁人,按禮不該再送入後宮,卻借口其生育能力強,獻給皇上,為自家謀私。成帝本來就對逼定陶王就國、罷免王商很不滿意,看了王章的上書,決定要罷免王鳳。但消息卻被走漏。王鳳知道後,先發製人。他稱病上疏以辭職要挾,其妹王太後也流淚、絕食向成帝施加壓力。結果王鳳不但沒有被罷免,王章反而因此獲罪,逮捕下獄,死在獄中,其妻子兒女被徙於合浦(今廣樂合浦東北)。西漢的宗室、楚王劉交之後劉向也多次向成帝進諫要求罷免王氏,成帝雖然認為劉向講得很對,但最終也沒有奪王氏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