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一次,他去拜訪一位客戶。到了客戶的辦公室裏看到另外一個陌生人,客戶便熱情地與對方閑聊了起來:“這是我的朋友小春,是開酒店的。他出門辦事的時候路過這裏,就過來了。”
過了一會兒,客戶就出去向下屬安排工作去了,辦公室裏就剩下兩個人。張旭看得出來,對方很不喜歡說話。他們沉默了一會兒,最終還是張旭先開口說:“您出門辦事還不忘記看朋友,不愧是服務行業的大人物!”這樣的一句話就激發了對方的興趣,對方先說了與朋友之間的友情,後來又講到朋友當年與自己一起創業的經曆,等等。張旭也不時地插上一句。結果,沒過多久,兩人便親切地親談起來。
在分手的時候,小春還向客戶稱讚張旭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客戶看到張旭能與自己的朋友交談甚歡,便對他的印象更加好了起來。
張旭的第一句話,很容易就打開了對方的心結,最終激發起了對方的交談欲望,達到了良好的交際效果。所以,我們與他人交流中,一定要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激發對方的結交欲望。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說:“您對這方麵比較熟悉,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等等,再沉默寡語的人聽到這些積極的反饋也會變得平易近人。同時在聽對方講話的過程中,類似的帶些啟發、鼓勵的“讚美之詞”會使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一些信息。
第361天在閑聊中,讓自己占據優勢的發問技巧
直接提問,是溝通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
——北大口才訓練課理念
社交場合,如果你不是一個善於言談的人,那麼,便可以通過問問題的方式與對方產生互動,從而達到交流、結識的目的。
當然,在提問題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將對方的思路引向我們問話的目的上來,同時也要盡量使對方感受到我們問話的誠意,最終讓對方不好意思拒絕我們,同時,也能打開對方的心扉,使交流更加順暢。
比如,在宴會上,一位陌生人來晚了,你便可以隨便地問一句:“路上遇到什麼事情,耽誤了吧?”這種問法,不僅體現了對對方的關懷,同時,又能順利地打開話匣子,使溝通順利進行。
同時,問話還能夠起到轉移話題,獲取有效的信息,打破冷場,引導思路的溝通目的。極為聰明的問話,還可以立即打開對方的話匣子,使對方覺得相見恨晚,瞬間與你成為好朋友。
在極為活躍的社交場合中,我們可以盡可能地運用開放式的提問,盡量少用封閉式的提問,給予對方暢所欲言的交流情境。
一般情況下,開放式的提問,都會以“如何”“怎麼樣”“為何”“什麼”“哪些”等開頭。
比如:“關於這件事情,你如何看?”“這件衣服,你感覺怎麼樣?”“你為何這樣去想呢?”“你最近在做什麼工作?”等等。
開放式提問可以讓對方敞開思維,放鬆戒備,暢快淋漓地將自己的想法講出來,從而十分有助於我們從更多的角度與對方去溝通,從而更加全麵地了解對方。
如果我們隻是簡單地采取封閉式的提問,比如以“誰”“何時”“在哪裏”“是不是”“哪一個”“會不會”“有沒有”“能不能”等作為提問的方式,隻能得到對方“是”“不是”或其他單個詞的回答,這樣就很容易將你們的交談推入僵局之中,無法與對方真正地敞開心扉,這也是我們與他人,尤其是與陌生人交流或溝通的大忌。
第362天閑聊時要善於活躍氣氛
金口常開,笑容常在!
——易書波(北大口才訓練課引用名言)
在社交活動中,每個人都希望在令人愉悅的氣氛與場麵中交流,所以,在閑聊時,也要主動搞活氣氛,這能夠引發對方對你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