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元世祖忽必烈(1 / 3)

弓馬少年身邊多儒士

蒙古族是一個強悍善戰的遊牧民族。公元12O6年,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建立起全蒙古各部落的統一政權蒙古國。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按蒙古的慣例,凡正妻所生的幼子在家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父親的位置總是傳給幼子。拖雷的正妻唆魯忽帖尼生有四個兒子,第二個兒子忽必烈便是蒙古國的第五個可汗,也是元王朝的創建者。

忽必烈出生於公元1215年,當時成吉思汗正在進攻西夏和金朝。已經54歲的成吉思汗,雖暫時回到了漠北草原,但勇於進取的心卻一直沒有安定下來。一天,他接到近衛軍送來戰報說,騎兵們已經飲馬在黃河邊上,心中實在得意。正在這時,旁邊的蒙古包裏又傳來了初生嬰兒的一陣陣哭聲,他跑過去,見到這個在母親懷中躁動不安的男孩,驚異地說道:“我的子孫們初生時個個膚色皆紅,唯獨這個孫子全身褐黑,像是草原上空飛翔的蒼鷹,我一定要用草原上最好的奶媽喂養他,讓他日後繼承咱們蒙古族的雄心壯誌。”可以說,忽必烈從來到世界的第一天起,就成為“天可汗”成吉思汗的驕子。

星移鬥轉,春去秋來,忽必烈在母親的撫養和教誨下,已經成長為一個馬背上的小少年了。11歲那年,在一次圍獵中,小小年紀的忽必烈射到一隻野兔,這使成吉思汗大喜。依照蒙古習俗,孩子們第一次射獲獵物時,要舉行稱之為牙黑剌建的隆重儀式,由眾望所歸的長老將獵物的鮮血擦拭在射獵者大拇指上,以祝願他在未來的歲月中成長為勇敢的蒙古武士。成吉思汗對忽必烈這個孫子特別喜愛,更主要是他在眾多子孫中,唯獨能夠背誦出流傳於草原上的一首又一首長詩。當時蒙古還沒有自己的文字,要記熟這些詩篇是很不容易的。

過了三年,疼愛他的祖父成吉思汗在滅金戰爭中病逝。隨後不久,隻當了不到一年監國的父親拖雷也死去。忽必烈這時才15歲。

忽必烈的母親是一位倔強而有魄力的女性。在丈夫死後,勇敢地承擔起養育幼孤和統帥部隊的重任。為了使忽必烈繼承其祖其父的遺誌,她把目光轉向中原文化,經常邀請學識淵博的儒士到漠北,以期通過他們的教化增長兒子們的智慧。

應忽必烈之邀,燕京著名禪學大師海雲和尚來到漠北,同行的還有南堂寺年輕和尚子聰。子聰博覽群書,上達天文、地理,下至律曆、經世,論天下事如數家珍,他就是日後還俗、參讚忽必烈立國的著名儒士劉章忠。忽必烈親自到海雲和尚下榻處求訪。他問:“大師,佛詩中有安定天下之詩嗎?”海雲答:“若問古今風雲之道,您應當尋求天下的大賢碩儒,他們會告訴您的。不過審視天下古今盛衰得失,莫過於尊王庇民,近賢臣而遠小人,然後家可齊、國可治,天下可平。”大師的一番話,仿佛在他心靈深處注入一股甘泉。

在學習和探討中,不懂漢文的忽必烈感到十分不便,當時的蒙古文還未定型,難於將儒家書籍譯成蒙文。忽必烈於是召用兼通蒙漢兩文的趙璧,用蒙語譯成《大學衍義》。忽必烈如饑似渴地讀看它,經常揣在懷中。接著他又挑選了十餘名聰明伶俐者拜趙璧為師。趙璧隨後又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書以饗生徒。從此,忽必烈及周圍的蒙古子弟學習漢文化開始由簡入繁、由淺入深了。

公元1241年,窩闊台汗死了。保守的蒙古貴族抬頭,此後八九年間大蒙古國的貴族之間展開了爭權奪利的鬥爭。至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繼為汗位以後,情況才稍有改變。也就在這個時候,享有盛名的冀寧交城人張德輝應忽必烈之召來漠北。忽必烈通過與之交談,意識到先祖基業已安,後人要發揚光大,必須因勢利導、順應潮流,以聖賢之道去改變紛亂的天下。到此,在忽必烈的頭腦中,已確立了治理漢地必須采用漢語的基本原則。

仰慕華風開府金蓮川

公元1251年,在忽必烈母親的精心策劃下,蒙哥繼承王位。為使一切大權掌握拖雷係宗親手中,於同年任命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

這天,忽必烈正與宿儒姚桓燈下交談,忽然接到蒙哥汗特使呈上的一封手諭。他看見兄長的任命書以後,欣喜若狂,拉著姚桓的衣襟高聲喊道:“今夜我要大宴臣僚!”姚桓嚴肅而深沉地說:“請安靜,殿下!今日大汗任命我王為軍國庶事,實屬可喜可賀,但漠南一帶軍政困弊,百廢待興,況且拖雷王家族初涉汗位,立足未穩,殿下這樣喜不自禁,恐怕有點不妥吧?望三思。”姚桓一席話,使忽必烈心中不由一愣,禁不住問道:“依先生之見,該如何呢?”姚桓要忽必烈謹慎從事,並向他提出如下建議:一、廣開藩門,招攬天下賢能;二、勤於政務,改革漠南流弊;三、尊孔奉儒,弘揚道德品行。忽必烈聽著聽著慢慢恢複了先前的平靜。就這樣,忽必烈帶著全家和文臣武將走馬上任,在金蓮川開藩設府,初次登上政治舞台。這時忽必烈已是36歲。

蒙古對宗教信仰采取寬容政策,讓各門宗教信徒們服從於蒙古貴族們的統治。一天,名儒張德輝與著名詩人元好問一同謁見忽必烈,懇請他以漠南新主的身份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忽必烈以學識淺薄為辭再三推托。張德輝、元好問跪在他麵前,一邊哭泣,一邊訴說要以儒學治國的論據。忽必烈沉思片刻,接受了兩位儒士的請求。從此,忽必烈儼然以儒教保護神的姿態出現在儒士們麵前。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後,忽必烈下令免去為孔廟田產耕作的儒戶的賦稅徭役。接著又傳令擔任燕京等處行中書省事的達魯花赤(斷事官)牙剌瓦赤修複燕京孔廟。他又對燕京的儒士與官員們表示說:“今後,我給你們作主,你們休怕。”忽必烈這些做法,旨在得到更多的人才。於是許多有識之士紛紛投附到他身邊,以史天澤為代表的一批漢族幹練官僚也傾心相附。至此,在金蓮川藩府內聚集了一大批文武兼容的漢人幕僚,這標誌著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貴族派和中原漢族地主階級的政治結合已初步形成。

當時中原一帶,由於地方官員的暴虐、苛捐雜稅繁多,使許多地區相繼發生人民流散、土地荒蕪的現象。一個陰雨的日子,忽必烈及隨行騎馬來到邢州地區巡視。突然聽到前麵傳來侍衛的喝斥聲:“大膽!你這賤民竟敢攔藩王馬隊,看鞭!”忽必烈飛馬上前,隻見一個衣衫襤褸的老漢躺在泥水之中,奄奄一息,經詢問,原來是一個外逃途中餓餒待斃的難民,忽必烈詫異地問道:“你們不是分得田地,種糧事桑,怎麼會饑餓到此呢?”老人答道:“大人不知,小人終年勞作,耕織所得擇其精者交納官府,餘下粗糧養家饣胡口,怎奈親民之官橫加征斂,半點不留有餘,我輩隻好遠走他鄉了。”望著空寂潦敗的田野和眼前的老人,忽必烈自言自語道:“苛政猛於虎也。”他回到藩府後不久,便傳令在邢州設安撫司,派漢人良吏前去管理。半年過後,邢州大治。後來他又在汴京設經略司,在京兆等地設宣撫司,經過兩年多的修養生息和團結漢族上層集團,邢州、陝西、河南一帶的漠南領地內又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這在大蒙古國偌大的統轄區內,可謂是錢穀豐厚、政通人和的地區。忽必烈本人,也成為蒙古貴族中最有威望的人。

遠征大理首立軍功

公元1253年八月的一天清晨。在黃土高原的盡頭,一支萬人組成的軍隊在前進著。這次進軍的目的地是雲南的大理國(今雲南和四川西南部),跑在隊伍最前麵的是這次遠征的統帥和他的怯薛軍(近衛軍)。他便是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藩王忽必烈。

忽必烈日夜兼程地前進,心裏充滿著必勝的信心。經過兩個月的急行軍,蒙軍到達忒剌(今四川鬆藩),稍事休整。忽必烈對隨軍諸王說:“兵貴神速。現在我們兵分三路,兀良合台、阿術率西路軍由旦當(今麗江北部)進發,也隻烈、抄合率東路軍由白蠻進發,我率領主力為中路。時不待人,各路要力竭所能,誰先抵達大理,誰應立即發起進攻,成吉思汗的子孫是永遠不可戰勝的!”

十月間,大渡河已橫在蒙軍眼前。忽必烈立馬駐足喊道:“來自草原的士兵們!麵對從未見過的湍急河流,我們隻能衝過去!”這個命令一下,部隊過去了,但不少戰士和馬匹被急流衝走了。

同年十二月初,忽必烈的三路大軍已抵達大理國邊境。在攻城器械準備就緒以後,忽必烈把姚桓和劉章忠請來,聽取他們的意見。他們向忽必烈進言道:“自古以來,征戰總是先禮後兵,我軍士氣旺盛,定能一戰而勝,假若能議和,我軍兵不血刃,可以自然進入,如果議和不成,給我軍以交戰之口實,再發兵攻城亦不遲。”於是忽必烈派遣使臣前往大理國招降。望著虎視眈眈的蒙古使臣,大理國段隻智俯首聽命,同意講和。但是掌握實權的高祥、高和兄弟為了維護他們的權力和地位,卻選擇了戰爭這條道路。

公元1254年初,隨著一聲令下,蒙古遠征軍發起總攻,大理軍隊一觸即潰。不幾天,蒙古軍攻破龍首關(上關),高和戰死。接著蒙古軍圍攻大理城。破城之日,段隻智和高祥倉皇出逃。忽必烈進入大理城後,馬上傳令姚桓書寫了十幾份《禁殺令》告示公布於大街小巷。於是大理城民心安定,秩序井然。接著忽必烈又一鼓作氣親率蒙古軍攻破龍尾關(下關),斬殺了高祥,段隻智免於一死,押往和林,接受蒙哥大汗招安。至此,大理國滅亡,忽必烈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創舉。當然今後漫長的征途還在等待他去跋涉,他要在奮鬥中去迎接命運的挑戰。

兵臨鄂州師老竟難成

忽必烈遠征大理凱旋班師以後,選擇了一個名叫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5O裏)的駐所營建新的藩邸。忽必烈將其營建為府城,不僅符合身為藩王總領漢地軍事庶事一職的需要,而且還有另一層更深的意圖,就是將它作為日後向南擴大蒙古國版圖的指揮中心,從而實現“大有為於天下”的宏偉抱負。

然而,忽必烈平服大理國的戰功,雖說贏得了蒙古諸王和貴族們的稱譽,卻也遭來一些人的不滿和怨恨。於是種種流言蜚語不脛而走。蒙哥大汗不明真相,也以為弟弟有不軌行為,便派近臣阿蘭答爾、劉玉磁等人以核實錢糧稅收之名,暗地進行調查。阿蘭答爾他們本來對忽必烈不滿,乘機羅列42條罪狀,將忽必烈管轄下的大小官員全部定為罪犯。忽必烈得到消息,心中大為憂懼。他暗自叫道:“大汗是衝著我來的,這可如何是好!”幕僚姚桓諫道:“樹大招風,殿下政績功高蓋世,嫉妒小人必在大汗麵前讒言陷害。事已如此,不如將親屬送往大汗處作為人質,並親自麵見大汗,表示自己並無二誌,才可避免飛來橫禍。”忽必烈驚得跳起來說:“什麼,這不是把我往火裏推嗎?”姚桓斬釘截鐵地說:“臣獨此一策,望殿下度勢而行。”

這天,忽必烈帶著妻子和幾個兒子經過長途跋涉,終於來到漠北的和林。蒙哥大汗一見自己的親弟弟攜妻子、兒子來見自己,心中的猜忌一下子被兄弟的血水融化了。但是,設在陝西等地的機構還是被撤銷,還削去他的兵權,又以他有足疾為由被勒令回家休養。

在忽必烈解職閑居期間,一場大規模的南征南宋王朝的戰爭開始。公元1258年8月,大蒙古國三路大軍包抄南宋王朝。戰爭初始,三路大軍進展頗為順利,但為時不久,東路軍由於紀律渙散而遭到挫折。大汗惱怒地撤了東路軍主將之職,準備另外挑選新的主將。

忽必烈聽到消息以後,寫了一封快信派人迅速送到大汗手中。信中說:“願盡犬馬之勞,以贖過錯。”沒幾天,大汗任命忽必烈為東路軍主將,要他繼續南向鄂州(今武昌)進發。

公元1258年,親率西路軍的蒙哥大汗在攻打釣魚城的戰鬥中被石炮擊中,不久便死去。這樣西路軍隻好倉皇北撤了。

與此同時,自開城赴任的忽必烈渡過了淮河,攻占了黃陂,順利來到長江北岸,與鄂州城僅有一江之隔。如果鄂州被克,東路軍的戰役行動就告完成。但是在攻打鄂州城的幾次戰役中,蒙古軍都沒得到多少便宜,鄂州守軍不是越戰越弱,而是越戰越勇。

同年九月的一天,忽必烈接到蒙哥大汗去世的消息,便擺起香案,向西邊叩頭表示:一定要拿下鄂州城,為死去的大汗報仇!然而情形的發展變化是難以預料的。當忽必烈在鄂州城下處於困難時刻,遠在漠北的後方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使他不得不放棄鄂州,日夜兼程地返回開平去了。

捷足先登開平繼汗位

忽必烈為什麼要放棄鄂州急急忙忙返回開平呢?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蒙哥大汗戰死的消息傳到漠北以後,整個漠北騷動起來了,忽必烈的弟弟阿裏不哥企圖趁機謀奪大汗之位。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一方麵拖延阿裏不哥奪權時間,一麵寫信要忽必烈馬上回開平來。忽必烈接信以後,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結束對南宋的這次鄂州戰役,以便回北方去爭奪大汗位置。

也就在這時候,賈似道得知蒙哥大汗死去的消息。便遣宋京去和忽必烈秘密談判,言明隻要忽必烈撤軍,雙方將以長江為界,南宋每年納銀2O萬兩,絹2O萬匹給蒙古。這在忽必烈是求之不得的事。於是隻留少數偏師退守長江北岸,自己則帶領大隊人馬匆匆拔營北歸。

公元1259年底,忽必烈千裏迢迢,抵達燕京。先遣散阿裏不哥的軍隊,將燕京控製在自己手中,然後派廉希憲前往開平,饋贈一份厚禮給曾遭蒙哥大汗貶斥的塔察兒,要他擁戴自己。在塔察兒的帶動下,許多藩王和勳貴都倒向忽必烈一邊。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是,忽必烈接受儒家學說,使得大批漢族官僚支持他。但形勢對阿裏不哥還是極為有利的,他是拖雷正妻生的幼子,又據守和林,控製大蒙古國本土。按蒙古慣例,幼子總是有優先作為繼承者的權利,因而受到漠北傳統貴族的支持。

轉年的年初,忽必烈回到開平。麵對錯綜複雜的形勢,對繼承汗位之事感到無從下手。廉希憲諫道:“按通常習俗,阿裏不哥雖有繼承大汗的可能,但大蒙古國今天還是無主國,不妨趁其還在猶豫彷徨之時,憑借中原財力、物力及各藩王顯貴的支持,早日登基。此事一旦成了事實,阿裏不哥就更被動了。”忽必烈毫不掩飾地許諾:“真乃天助我也,登基之後,你當為開國元勳!”

幾天之後,一個稱之為忽鄰勒塔的選舉大汗的大會,在忽必烈的主持下召開。會上,塔察兒首先提議,由忽必烈繼承大汗位,忽必烈推辭再三。其餘到會藩王及大臣們奉表勸進,聲淚俱下,力陳理由。忽必烈說:“事到今日,隻好如此吧。”3月24日忽必烈正式繼承大汗位。

阿裏不哥聽到忽必烈自立汗位以後,也於5月糾集一部分力量在按坦(今阿爾泰山)自立為大汗。於是大蒙古國同時出現了兩個大汗,這樣的矛盾隻能用武力來解決了。

5月下旬,阿裏不哥搶先發動攻勢,分路包抄開平。但由於阿裏不哥內部意見不統一,加上他們行動上的猶豫又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使得軍心動搖,戰鬥力不強。經過長達四年的較量,阿裏不哥不得已於公元1264年7月帶領殘兵敗將到開平向忽必烈投降。不久,阿裏不哥在憂鬱中死去。

四年大汗位爭奪戰結束了。戰爭雖然在忽必烈兄弟之間進行,但實質卻是保守勢力與革新勢力之爭。忽必烈是革新勢力的代表,敢於“附合漢法”,依照唐宋政治製度改革原有的政治機構,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大力擢拔漢人充實到新的官僚機構中來,表現出積極進取的政治家的胸懷。內戰結束以後,漠北與中原地區連成一片,從而為忽必烈集中力量滅亡南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銳意改革建立新體製

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以後,大蒙古國走上了一個新的起點,他提出了“祖達變通”的建國方針,附合漢法,建立一個與中原經濟基礎大體相適應的中央集權封建專製國家。

進步與守舊勢力之間的鬥爭是始終存在的。公元1262年2月,發生了一場驚人的暴亂——李王亶之變。李王亶是割據山東的軍閥,雖然接收大蒙古國的封賞,但心中自有打算。在忽必烈為爭奪汗位大動幹戈之時,李王亶起兵反叛,但由於孤軍作戰,勢窮力單,投水自殺不成,後來被俘殺了。李王亶之變,曾使忽必烈十分震驚,他怎麼也想不到給予高官厚祿的漢人官佐會在自己危難之時落井下石。於是忽必烈在平亂之後,一方麵穩定局勢繼續做好安撫的同時,果斷采取了新的措施,即剝奪漢人官佐子孫原有的世襲官職的權力,並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忽必烈這些做法是對漢人不信任的一種表現。就從這裏開始,被稱為“色目人”的西域各族的後裔重新被蒙古貴族大批啟用。

公元1264年8月,忽必烈下詔改中統五年為至正元年。至公元1271年11月,忽必烈又宣布將大蒙古國號改為大元,這就是中國曆史上元王朝的開始。與此同時,又將中都更名為大都。從此今天的北京城,就成為元王朝的都城。大蒙古國向元王朝的過渡基本完成,忽必烈以元王朝的開國皇帝的身份出現在世界東方。

忽必烈要在大蒙古國進行政治體製改革的思想是堅定的。他從少年熟記漢典時起,就一直為漢族王朝國體之堅實、法典之完備、官僚機構之精煉而崇拜不已。同時他還清醒地認識到,行漢法決不是行漢化,否則用不了多久,這支從草原上奔馳而來的蒙古族就有被淹沒在漢人海洋中的危險。他以為隻有加強蒙古貴族的特權,才能有效維護其統治地位。忽必烈締造新王朝的基本方針和政策,一方麵反映他具有政治家的眼光,要在蒙古貴族統治下的政權實行漢化,不然的話就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麵他畢竟是蒙古貴族的最高代表,不可能完全拋棄本階級、本民族的利益,這是曆史條件的必然,是不能苛求於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