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兩廣,朱元璋也用老法,分三路進兵。洪武元年六月,靖江被攻下。七月,廣西平定。至此,兩廣全歸入朱元璋的版圖。
中國北部,仍為元朝統治區。但情況複雜,在中央,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並日趨激化;在地方,軍閥割據,火拚不絕,爭軍權,奪地盤,內戰不斷。宮廷內陰謀政變頻繁與軍事將領公開內戰形成配合,打得不可開交。朱元璋便乘機開展東征西討,擴大地盤,增強實力。在解決南方之後,就部署全力北伐了。
1368年,朱元璋委任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領主力25萬大軍北上,渡淮河北取中原。
出發前,朱元璋發布告諭,向全軍重申軍紀,闡明北伐的意義,號召將士們在行軍打仗中要愛護百姓,不許燒殺淫掠,早日消除戰亂,平定中原。同時發布文告,指出元氣數將終,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政治口號,號召民眾切勿逃避,共同推翻元朝統治;打出複興道統的封建主義政治旗幟,進一步表明朱元璋的政治立場的徹底轉變,轉變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
這一文告,發生了巨大的作用。北伐軍所到之處,大部分州縣開城投降,不戰而克。首先取得山東的勝利,接著由山東取河南,開封不戰而降,進而全省平定。馮勝部奇襲潼關得勝,堵住了關中元軍增援大都的門路,完成了東、南、西包圍大都的戰略布署。
元順帝知道援軍來路已被割斷,孤城難守,害怕被俘後落得北宋徽、欽二帝的命運,便乘明軍尚未形成包圍的良機,於當月二十八日半夜,領著後妃和太子逃出大都,直奔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而去。八月初二日,徐達統軍進入大都,元朝統治達97年的曆史結束了。朱元璋下令將大都改為北平府。
徐達根據朱元璋先剪枝葉,再刨樹根,後平全國的戰略決策,馬不停蹄地移兵進取山西、陝西。從洪武元年八月到第二年八月,用了一年時間,便取得了西北的勝利。
元朝雖被推倒,但元順帝在上都仍保持完整的政府機構和元軍的主力。因此,從徐達舉行西征後,元軍又乘北平空虛,曾先後兩度偷襲。常遇春、李文忠率步騎九萬直搗上都,元順帝北入沙漠,北平轉危為安。從此元順帝打消了重回大都的念頭,在洪武三年(公元137O年)死去。
1368年,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
曆經十六年戎馬生涯之後,41歲的朱元璋當上了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擺在他麵前的大明天下,是經過長時間戰爭破壞,千瘡百孔的社會現實。為了鞏固統治,長治久安,朱元璋竭盡了全力,施展著自己的才能。
首先,他以強有力的手段加強法製,重建起封建的社會秩序。
早在建國前一年,朱元璋就令李善長製定明朝法律《大明律》,要求條文比《唐律》簡要,處罰則嚴於《宋律》。至公元1367年正式頒布。全書46O卷,分吏、戶、禮、兵、刑、工六律,在處罰的嚴酷上大大超過《唐律》。
為了朱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對於統治階級及其領導集團內部的違法亂紀行為也決不手軟。曾三次編出《大誥》,彙集了一萬多件案例,作為懲治貪官汙吏的範例。朱元璋在各種場合,都強調“法不行,無以懲治”的道理,在守法上,他還可以稱得上身體力行。建國後,朱元璋僅有的親侄兒朱文正因散布不滿情緒,在外違法亂紀,僅管是自己的義子,也不留情,下令廢了他的官職。引導他投奔紅巾軍的同村好友湯和,有一位姑父,自以為有開國功臣湯和為靠山,隱瞞土地,不向政府納稅,朱元璋查獲後堅決處死。他這種對於違法亂紀行為的處治,一掃元末官官相護,腐敗的政風,對推動明初法製的貫徹,起了重大的作用。
第二,改革政治體製,加強中央集權的製度。
他撤消了中書省機構,廢止丞相一職,結束了我國延續2OOO多年的宰相製度,由皇帝親自執政。他提高六部的地位,直接對皇帝負責,各自獨立處理本職政務。另設五品內閣大學士為皇帝處理公文。在六部之外,另設都察院,進而健全了君主專製的監察製度,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公元1382年,朱元璋專門建立特務機構錦衣衛,作為自己的軍事侍從,下設鎮撫司、監獄和法庭,受皇帝指令從事偵察、緝捕、審訊等活動。
第三,采取堅決而嚴酷的措施,壓製富豪,懲辦貪汙。
經常標榜自己出身貧民的朱元璋,親身體會到人民抗爭是由於官府和地主豪強殘酷壓迫和剝削所促成。因此,他在堅決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也多次召集富豪訓話,警告他們不要為富不仁,不準胡作非為,同時又要他們支持新朝,充當各地的良長,為新朝服務。蘇州巨富沈萬三,朱元璋就令他出資修建南京城的南半部。公元1393年,因藍玉案的牽連,沈萬三又遭沒收家產,充軍雲南的處治。
朱元璋十分痛恨貪官汙吏。有一次他外出視察,查出一個縣官的貪贓劣跡,處死後,剝下人皮,體內塞進稻草,把它掛在公堂之上,給下一任縣令作鏡子,令其觸目驚心,不敢再胡作非為。他還專門下令,老百姓可直接投訴各地貪官,凡貪汙在6O兩銀子以上的官員,不論是誰,一律處死剝皮。這一酷刑,的確收到了一時的實效,但仍未能完全解決問題,對此朱元璋也大惑不解。其實,貪贓枉法的現象,是地主階級和封建社會製度本身的結果,是嚴酷刑罰所不能盡除的。
第四,繼續征戰,削平割據的殘餘實力,實現國家的統一。
新朝雖已建立,但事實上遠未實現全國的統一。在北方,元朝殘餘勢力還很強大,在南方,四川明玉珍的夏政權仍然存在,雲南為故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和大理土著段氏控製並忠於元朝。朱元璋沒有滿足於登上皇帝寶座,仍繼續指揮全軍,完成國家的統一大業。
公元1372年,朱元璋派大將湯和率軍包抄,實行武力迫降,夏亡,四川歸於大明。公元1381年,明朝軍隊進攻雲南勢如破竹,梁王自殺,雲南平定。朱元璋設布政使司進行統治。
北元勢力強大,朱元璋先後派兵與元軍征戰二十年,收複遼東、漠南、甘肅及哈密地區,減輕了元軍對中原的威脅。
人們常說,朱元璋治國的作風是寬、猛結合。這裏所指的,是說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的是以“猛”治國,也就是上麵所指的四個方麵,而在經濟上,他采取的是“寬”的策略。這些,是與他的出身和經曆分不開的。
貧寒的出身和戰亂的經曆,使朱元璋認識到新朝的長治久安,必須以經濟繁榮、民眾富足為前提,他深知長期戰亂之後,不能涸澤而漁的道理,所以決定實行安養生息的方針。
在朱元璋大力推行“安養生息”的國策之下,經過近3O年的努力,出現了人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麵。
鏟除異己維護帝係圖萬世
大凡帝王多疑心。他們總要為防止有人奪位謀權而倍加警惕,甚至擴大打擊麵也在所不惜。作為一代明君的朱元璋,也未能逃出這一曆史的必然。
朱元璋在16年中由紅巾軍一名小卒而登上皇帝的寶座,沒有善於團結周圍人群並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持,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隨著隊伍的強大、事業的發展,隊伍內的權力之爭也就日漸展開。本來很能團結人,並以機智、穩重著稱的朱元璋,也日漸變得自以為是,獨斷專行,進而對部屬產生疑忌,造成下屬不滿,禍根蔓延。
朱元璋登上了皇位,對一切問題的思考、認識和判斷,都離不開自身皇權的鞏固。邵榮、謝再興的教訓,更使得朱元璋不敢委任非嫡係成員為地方鎮守官,而決定采取分封諸王的製度。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第2至第1O子為親王。命二子秦王朱樉就鎮西安,三子晉王朱楓就鎮太原,四子燕王朱棣就鎮北平。26子中除九子、二十六子夭折外,其餘均分封至全國各軍事戰略要地,力圖用血親控製全國。其中以秦、晉、燕三王力量最強。朱元璋滿以為把軍權托付給兒子,就可以放心了,卻萬萬沒有想到正是由於兒子們權力過大,造成了自相殘殺。他死後不久,自己親定的繼承者建立政權就為燕王傾覆。
朱元璋在反元戰爭中,先後形成了支持自己事業的兩支得力的勢力。分別是以李善長為中心人物的淮人官僚集團,以劉基為領袖的浙東集團。朱元璋處於二者之上,以導演兼仲裁的角色,坐收集權之利。
在朱元璋出巡期間,洪武元年八月,他委托李善長和劉基協助太子朱標處理朝政。劉基認為,隻有嚴肅紀綱,才能保證國家安寧。因此一旦發現違法亂紀的,一律報告太子處之以法。這期間發現了李善長的親信僚屬李彬的犯法事件,劉基不聽李善長的求情,在報告太子後將李彬處死。本來就是淮西集團眼中釘的浙東勢力,從此更成了鏟除的對象。
朱元璋從開封回到南京後,李善長等人廣進讒言,詆毀劉基。劉基也就順水推舟,以老、疾為由告老引退。胡惟庸主持中書省後,仍尋找由頭攻擊劉基。最後以劉基為在“地有王氣”的談洋地方建墓與平民爭地的事,說動朱元璋下令剝奪了劉基的歲祿。劉基趕回南京向朱元璋謝罪,眼見胡惟庸橫行,很快便憂憤成疾。胡惟庸偽裝關懷,差人送藥,劉基服後病情加重,回老家後一月便死去。
明初統治階級最高層的內部鬥爭,集中表現在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上。朱元璋與李善長之間的矛盾,朱元璋采取軟處理的辦法,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讓他回老家作罷。結束君權與相權的鬥爭,則是朱元璋對胡惟庸事件的處理。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侄兒李佑的嶽父,由於李善長的提攜,由帥府奏差起家,一步步升到中書省丞相,隨著地位的提高,他便本性暴露,直到竊權亂政,為所欲為,甚至企圖內外勾結,顛覆朱元璋的政權。洪武十三年,陰謀被揭發,朱元璋當機立斷,不僅處死了幾個主謀,而且宣布撤消中書省和丞相,下令永遠不準複設,將行政權力全收歸皇帝。胡惟庸被殺後,他的亂黨、亂政、叛國的罪行不斷被揭發,有關係的官員也一一被揭出,朱元璋趁機大開殺戒,送了一批開國元勳上斷頭台。
如果說胡惟庸事件,是君權戰勝相權的鬥爭,那麼藍玉案件,則是君權與將權的鬥爭。藍玉,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作戰勇敢,屢建奇功,被朱元璋封為涼國公。但他慢慢驕橫起來,甚至連朱元璋的命令也有所不聽。屢受朱元璋斥責後心生異誌,串連景川侯曹震等人,企圖在朱元璋去先農壇舉行“籍田”儀式時舉事。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元璋的特務機構錦衣衛偵破並告發,朱元璋立即拘捕藍玉下獄,進行跟蹤清查,先後斬決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開國公常升、景川侯曹震等,並著《逆臣親》詔告天下,株連滅族達15OOO餘人。連同胡惟庸一案中所誅殺滅族的3OOOO餘人在內,二案共殺戮45OOO多人。再加上二案之外先後被殺的功臣,十三年用鞭子打死的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十七年以犯禁罪處死的臨川侯胡美,二十五年以暖昧罪處死的江夏侯周德興,甚至連屢建戰功的親侄兒朱文正也因“親近儒生,胸懷怨望”而被鞭死,至洪武末年,基本上搞光了開國元勳。至此,朱元璋也就放心了,自以為大權不會旁落,他的決策可以貫徹始終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素少疾病”的朱元璋,“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在會議上突然發病,含笑死去。終年7O歲。6日後葬入孝陵。
縱觀朱元璋7O年(公元1328年—1398年)曆史活動的內容及其實質,對朱元璋其人其事,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首先,朱元璋在我國長達2OOO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是唯一的一位出身於真正平民百姓的皇帝。隻有他是曆經貧困,吃盡人間的苦,甚至出家為僧求得活命的皇帝。
第二,朱元璋之所以會由紅巾軍的一員反封建鬥爭的小卒,最後登上皇帝寶座,成為統治全國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這一事實說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不可能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務,隻會最終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
第三,朱元璋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軍事才能與政治才能並非天生的,而是在長期浴血戰鬥中鍛煉出來的,是時勢造就的英雄人物。如果沒有在反元戰爭與群雄角逐中鬥智鬥勇的磨練,朱元璋就不會有縱橫捭闔的技藝、洞察全局的眼光、決戰決勝的本領、治理國政的才能。
朱元璋也有他的黑暗麵。他和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樣,為了確保朱家的天下世代不變,對敢於反抗的人民便進行無情的鎮壓,對於知識分子則采取嚴格的思想控製,如推行文字獄等、實行集權政治、特別是猜疑和殺戮大批開國功臣並株連無辜、獨裁思想惡性發展等方麵也超過了前代君王。
朱元璋的一生是奮鬥不息的一生。從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到大明王朝的開創者,到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著名皇帝,真可以說是“憂危積心”,辛勞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