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善長和馮氏兄弟的輔佐下,朱元璋順利地攻下滁州城。這時,他的親侄子朱文正和二姐夫李貞攜帶他的兒子李文忠聞訊前來投奔,並轉告他的二哥已去世的消息。一家所剩的幾口人總算團聚了。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朱元璋攻克和洲。郭子興接到捷報,立即指派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成了一地的最高長官。朱元璋明白自己有了名義上的地位,但由於年齡輕,資曆淺,所以又花費了不少心機,整頓軍紀,處處嚴格以身作則,在和州逐漸建立並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不久,郭子興病死,軍隊由其子郭天敘、妻弟張天祐、朱元璋三人同管。
和州都元帥府內的三名元帥,在名義上,郭天敘為主帥,張天祐、朱元璋是副職,應該由郭天敘當家作主。可是,郭天敘年紀輕,又沒有軍事經驗,起不了實際作用,張天祐又無計謀,隻是一介武夫,而朱元璋本身有勇有謀有決斷,又有一批勇猛得力的幼時貼心夥伴,如徐達、湯和、邵榮等戰將,加上收了一批年輕善戰的義子,如外甥李文忠、侄子朱文正、同鄉沐英外,還有朱文剛、何文輝、徐司馬等二十幾個幹兒子的全力支持;更重要的有自己招來的一支強大的親軍和李善長、馮國用等出謀劃策之士,使自己如虎添翼。所以,和州紅巾軍的實際主帥是朱元璋。和州在他的經營下,日益興盛起來。
至正十年四月,鄧愈、常遇春先後帶著自己的軍隊來投。二人勇猛無比,威震一方。他們的到來令朱元璋十分高興,立即委任鄧為管軍總管,常遇春為前鋒。不久,巢湖水軍廖永安、俞通海又率船來投。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得以乘風渡江,攻克太平路,為防止軍隊搶物,他事先就命李善長起草了禁約,四處張貼,見一兵犯禁立即斬首,因此城內很快平靜下來。朱元璋又對全軍將士論功行賞,軍隊上下也是十分歡喜。隨著軍中威望的提高,朱元璋在太平路建立元帥府,自己當起了元帥。
後來,郭天敘與張天祐二帥戰死,郭子興的舊部完全由朱元璋統管了。至此,他成了名實相符的都元帥,小明王麾下的一方麵軍的主將。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親自領兵進攻集慶路,在城外,陳兆先戰敗而降,得兵36OOO人,再攻城,守將福壽戰死,水軍元帥康茂才和軍民5O餘萬歸降。朱元璋入城後立即召開軍民大會,公開宣布:“我是帶兵為你們解除元朝腐敗統治,帶走你們痛苦的,大家各安本業,不必害怕。有本事的人,歡迎他隨我建功立業,元朝種種不利百姓的陋習,統統廢除。我們決不允許欺壓百姓。”老百姓的心安了,社會秩序建立了,人人欣喜,互相道賀。
朱元璋改元集慶路為應天府,並向小明王報告集慶路大捷。小明王得知後,升朱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鎮守應天。朱元璋為了在應天站穩腳跟,首先在應天城內建立了自己的“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
紅巾軍主力在中原的浴血奮戰,吸引了元朝的軍力,使之無暇南顧。朱元璋趁機在應天立足並穩步向外進取,建設並鞏固自己的根據地。
針對當時的軍事勢態,朱元璋擔心的就是近靠自己的張士誠、徐壽輝兩支反元力量向今蘇南、浙西拓展。當務之急,是東取鎮江、南占寧國,以防張、徐,確保應天的安全。等應天安頓稍有定當,便派出徐達和鄧愈兩支大軍,分別向鎮江和皖南進軍。
隨著有利形勢的發展,胸懷大誌的朱元璋,更加懂得了知識的重要性。他自己在繁忙的軍政活動中,總是偷閑抓緊讀書學習,請李善長等人講解曆代政治的得失,成敗的教訓。隨著自身知識的增長,他也更加敬重有知識的人,每占領一處地方,他都必訪尋當地名士為自己作秘書、顧問、參謀一類工作。至正十五年七月,胡大海打下徽州,經鄧愈推薦,朱元璋請來隱居的老儒朱升,恭敬地征求應付時局的辦法。朱升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略。朱元璋對此心領神會,稱善不已,對於建立和鞏固應天根據地,進而奪取全中國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軍隊進入浙江後,先取建德路,改名平州府;再得婺州路,置浙東行省,並在省府門外樹起兩麵大黃旗,上書“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公開打出了反元複宋的政治旗幟。由於朱元璋以“打仗占城要靠用兵正確,安定民心要靠切實用仁”通令全軍,所以軍隊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這樣,婺州周圍的郡縣都聞風歸附。
婺州是近2OO年來的理學中心,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朱元璋訪得當地13名著名學者,為他講解經書的曆史。其中最有名望的是宋濂,這樣,朱元璋開始接觸了儒學。
至正十九年五月,小明王提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八月,朱元璋的部隊攻浙東諸暨、衢州、處州等元軍重要據點,與應天為中心的地域聯成一片,形成了四鄰為:東麵和北麵是張士誠,西麵是陳友諒,東南是方國珍,南麵是陳友定的格局。雖說他們均為反元盟軍,但各有各的打算,形若敵國。其中以張士誠為最富有,陳友諒力量為最大,方國珍、陳友定則是胸無大誌,不求進取。
為鞏固應天,謀求進取,朱元璋訪知浙東有劉基、葉琛、章溢等名士,便請他們出來。劉基便向朱元璋提出了如何改變四麵受敵的局麵和進而奪取天下的“十八策”,為朱元璋定下了先西征、再東討,然後南下、北伐奪取全中國的戰略決策。當前,要麻痹住張士誠,全力攻擊陳友諒,陳滅張必孤,一舉可兩得;然後再北向中原,王業必成。朱元璋稱讚不已。隨後,完全按照這一方略行事。
隨著應天根據地的鞏固,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應天政權,也就逐漸加快了向封建化的轉變。如果說,從李善長、陶安、李彐的參加為朱元璋及其政權變質的開始,那麼,到了劉基、葉琛、宋濂、章溢等的加入,便進一步加深了質變的進程。這時盡管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早已稱王稱帝,但朱升“緩稱王”的教誨之聲仍在朱元璋的耳邊回響,他按捺住自己,而未急於稱王。
陳友諒在元末群雄中力量最強,疆土最廣,野心也最大,他原是徐壽輝的部將,後來殺徐壽輝自立,改國號為漢。至正二十年五月,陳友諒攻下太平路,朱元璋的守將花榮戰死,繼而又占采石,應天近在咫尺。
麵對陳友諒的東下和應天城內的不安情緒,朱元璋與劉基在密室商議對策。劉基還是重申他先滅陳友諒的主張。朱元璋也認為投降或逃走是下策,唯一的出路是堅決抵抗。於是,二人設計了集中實力,後發製人,捕捉有利戰機,攻擊其薄弱環節,以打亂敵人的陣腳,挫其銳氣而勝之的策略。朱元璋部將康茂才是陳友諒的老朋友,便請康茂才施假降計,引誘陳友諒上鉤。
康茂才府上的老門房以前曾伺候過陳友諒。康茂才就叫他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去見陳友諒。表示願意裏應外合,並建議陳友諒兵分三路直取應天,與自己在城西江東橋會合,以喊“老康”為暗號。陳友諒高興萬分,並問橋是石橋還是木橋?答是木橋。陳又請老門房轉告康將軍,他將親自帶領一路軍隊至江東橋與他會合。
老門房歸來,朱元璋在搞清陳友諒的布置後,便在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頂設指揮部,確定以舉黃旗為伏兵出擊的信號,除安排守城力量外,分兵兩路,以康茂才和徐達帶領重兵在江東門外設伏,並連夜將木橋改建為石橋;調胡大海率奇兵進襲廣信,搗陳友諒的背後。萬事俱備,就等陳友諒自投羅網了。
求勝心切的陳友諒日夜兼程,自帶主力趕赴江東橋。到橋頭一看,不是木橋而是石橋,始覺受騙,大吃一驚,銳氣挫落一大半;連忙高喊“老康”,無人回答。正在膽戰心驚猶疑之時,忽見山上黃旗招展,頓時伏兵四起,陳友諒措手不及,主力很快被擊潰,還被生俘兩萬多人。因為退潮,陳友諒水軍艦隻擱淺,全部作了俘虜。朱元璋乘勝西下,收複太平、安慶、信州、袁州。至正二十一年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
陳友諒不服輸,決心報應天城下之仇。當年九月,遣將又把安慶攻下,力圖再次東下雪恥。朱元璋得訊後大怒,立即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西伐,親自統率大軍,一鼓作氣攻下安慶、江州。陳友諒為人忌能護短,自從殺徐壽輝奪位後,原徐壽輝的將帥不服,因怕被殺害,紛紛投奔朱元璋;沒有投奔的,也心懷異誌,出戰時不肯出力效死,所以不堪一擊。江西全境和東南角,很快便被朱元璋占領。陳友諒自己逃往武昌。這樣一來,幾年來陳強朱弱的軍事形勢完全改觀,朱元璋已具備了與陳友諒決一雌雄的實力。
至正二十三年六七月間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了大規模水戰,雙方參戰人數總共達8O萬之多,兩軍苦戰36天,最後以朱元璋得勝,陳友諒敗亡而告結束。
輕敵的陳友諒,以幾十條大船用鐵鏈連在一起,迎戰朱元璋小船組成的活動船隊。而朱元璋恰好憑自己的船小,又能單船行動,操作靈活,進退自由的長處,不斷用火攻的辦法進攻,令陳友諒難於防備,拙於應付。
陳友諒見朱元璋的小船組成的船隊在湖麵上零零落落,散布一片,便指揮著艦隊如老鷹捉小雞般地向小船群猛撲過去。朱元璋則不慌不忙的揮動旗子,指揮小船立即四散。這樣你來我散,你去我擾數十天,攪得陳友諒又氣又急,焦躁萬分而又無可奈何。後來,陳友諒改變戰法,變一口吞為慢慢吃,改驅趕為炮轟,朱元璋也改激將法為實戰法,即當自己占上風時,及時組織火攻。因此,湖麵上兩軍相搏苦戰,互有勝負,雙方死傷都很大,但陳友諒孤軍深入,接濟斷絕,最後幾乎彈盡糧絕。
為此,陳友諒召開了軍事會議,在會上,右金吾將軍主張燒船登陸,直奔湖南再作打算;左金吾將軍則主張繼續打下去,認為死裏求生必勝,結果已喪失信心的陳友諒同意登陸逃走。左金吾怕被處死,散會後便帶領自己的隊伍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看到陸上已被封鎖,前途無望,隨後也趕來投降。七月二十一日,陳友諒帶領餘下的部隊在淩晨出發,向湖口方向開去,發現一片白船在前攔截,急掉頭後退,後麵又是一片白船等著,在前後夾擊,四麵受敵中,全軍潰敗,陳友諒也被飛箭射死。敗兵載陳的屍體和太子陳理乘黑夜靠岸登陸,連夜護送武昌,從而結束了這場大決戰,朱元璋大勝。
二月,朱元璋率大軍西征武昌,陳理投降,建立湖廣行中書省。到年底,陳友諒的漢國疆土,漢水以南,贛州以西,韶州以北,辰州以東廣大地區,盡為朱元璋占領。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將攻擊的矛頭指向了張士誠。
朱元璋戰勝張士誠的戰略部署,基本上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的戰略目標是奪取張士誠江北淮河流域的地盤,這一步,自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至二十六年四月,用了半年時間,便攻克了今蘇北和皖北的通州、興化、鹽城、泰州、淮安、徐州、宿州、安豐等地。
第二步的戰略目標是奪取張士誠在浙西的地盤,這一步,自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到十一月,用了三個月時間,便先後取得了占領杭州、湖州的勝利,從而實現了三麵包圍平江的態勢。
第三步是奪取平江城,實現消滅張士誠的最終戰略目標。
圍困平江的戰役,自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吳元年九月,用了十個月的時間,以勝利結束。張士誠麵對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狀況,組織數次突圍又均遭失敗,負氣鬥狠,決心與城同存亡。朱元璋在一次次勸降失敗之後,最後下令全麵攻城。城破後,張士誠親自帶領親兵進行巷戰,最後見敗局已定,便一把火燒死全家大小,然後自己上吊自盡。門外部將見其府中火起,撞門而入,救下了張士誠。此時,朱元璋的軍隊也已趕到,便將張士誠活捉,由水路解往應天。在船上,張實行絕食,並且始終一言不發。到應天後,朱元璋問話也不答理,還痛罵李善長,被亂杖當堂打死,吳國徹底解體。
朱元璋雄心勃勃,在滅了張士誠後,馬上部署南征、北伐的大計。當時他統治的地區,占有漢水下遊和長江下遊這塊中國領土中最肥沃、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
當時的南中國,軍事形勢是:浙東為方國珍的勢力,以四川為中心的地區為西係紅巾軍的夏國,明玉珍之子明升占領,其它均為殘元勢力:雲南有元宗室梁王鎮守,福建是陳友定,兩廣也是元朝的勢力。
以慶元(今浙江寧波)為根據地,稱雄浙東達2O年之久的方國珍,朱元璋在取得平江一役滅吳國之後,便順手牽羊,於吳元年九月派湯和、朱亮祖帶領大軍直取慶元並台州、溫州,方國珍敗入大海,又被廖永忠水師所敗,隻好向朱元璋投降,浙東為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分析了形勢,決定再向福建和兩廣進軍。他兵分三路向福建進發。三路大軍很快就把延平包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城破,陳友定與同僚訣別,服毒自殺,未死被俘,被解往應天。朱元璋坐堂責問何去何從,陳友定厲聲回答:“國破家亡,一死而已。有何可說!”朱元璋便下令立斬陳友定及其家口。接著,朱元璋又用了8個月的工夫,福建全省就全部占領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