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大明王朝的開創者,我國封建社會的著名皇帝之一。
人們常說,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其實,鳳陽隻是他的成長之地,他出生於泗州,3歲時隨父遷到鳳陽。祖籍江蘇沛縣,關於朱元璋的籍貫與經曆,後人在鳳陽龍興寺朱元璋畫像左右曾撰有一聯,生動形象地作了很好的概括:
係於沛,生於泗,長於濠,鳳郡昔鍾天子氣;
始為僧,繼為王,終為帝,龍興今仰聖人容。
身披袈裟皇覺寺裏討生活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的建立,結束了宋、遼、夏、金對峙混戰的局麵,使中國又出現了規模空前的統一局麵。但是由於元王朝的殘酷民族高壓政策,不到百年,就被憤怒的人民推翻了。而在人民反元的大起義中,朱元璋就是最傑出的英雄人物。
佃農朱五四,其妻陳氏已經為他生育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元文宗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的九月十八日子醜二時之交,也就是淩晨三時許,又一個男嬰降生了,取名重八,他就是朱元璋。八口之家,生活更加艱難,經常窮得揭不開鍋。先天不足的朱元璋由於不得溫飽,更是瘦得皮包骨頭,氣息奄奄。幻想神靈保佑的朱五四,便抱著他到皇覺寺(後改為龍興寺),跪倒在佛像前許願舍身。然後在老僧高彬法師麵前,懇求認幼兒朱元璋作徒弟。當高彬認可後,才抱著朱元璋離寺而回。
也不知是否朱五四的行為起了作用,朱元璋竟一天天長大起來,並開始給地主放牛、打工。隨著歲月的流逝,朱元璋的哥哥、姐姐都先後成了家,他滿以為憑一家人的拚命勞作,節衣縮食,苦日子就會到頭了的,但天並不遂人願,就在這時,一場大禍降臨了。
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一場特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了,這一年,淮河北岸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濠州地區久晴不雨,眼見收獲將臨,又飛來鋪天蓋地的蝗蟲,將莊稼吃了個精光,接著,瘟疫又流行起來,窮苦的人民餓死、病死的不計其數,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紛紛流浪,遠近幾百裏變成一片荒涼。
朱元璋一家也難逃厄運。這一年九月,64歲的朱五四一病不起,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接著母親陳氏和大哥重四又先後死去。加上前幾年相繼病死的二嫂、三嫂等人,偌大的一家人隻剩下大嫂王大娘、二侄朱文正、二哥重六和朱元璋自己四人了。此時的他們連棺材錢也出不起,而且埋葬屍體的地方都沒有,他們的可憐處境和哀傷的哭聲感動了好心的鄰裏劉繼祖,主動送了一塊墳地給朱家,這才使得朱元璋四人用幾片破蘆席埋葬了親人。這就是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在原地重建的鳳陽城南的明皇陵。
為了活命,在埋葬了親人後,二哥與大嫂、侄兒就各自奔東西謀生去了,好心的鄰居汪老太太十分可憐17歲的朱元璋,主動收留了他。但汪家也是自身難保,無法照顧朱元璋太久,汪老太太回憶起朱五四抱子皇覺寺舍身的過去,便與朱元璋商量入寺為僧的事情。兩人相對落淚,朱元璋含著淚反過來安慰老太太說:“大娘,當和尚總比餓死的好,您就放心吧!”於是朱元璋拜別汪老太太的收留之恩後,邁著沉重的腳步向皇覺寺一步步走去。
17歲的朱元璋衣衫襤褸,麵容消瘦,可以說是其貌不揚,但他卻生得身材高大,有幾分力氣,所以,高彬大師雖有幾分不快,還是答應了他實現幼時舍身,如今決心削發為僧的請求。從此,朱元璋成為一名幹雜活的小行僧,他實際上是廟裏大和尚的小仆人。雖然發給了朱元璋一件破“衲衣”,但並沒有給他受戒,所以,他還不是一個正式的和尚,掃地、上香、擊鼓、挑水、燒火、煮飯、洗衣等等就是他每天的“功課”。
朱元璋本是一位要強好勝的乖巧少年,一場天災使他淪落到這個地步:從早到晚聽著枯燥的鍾鼓聲、木魚聲、念經聲,白天不停地幹著體力活,還少不了受老和尚的訓斥,時時低聲下氣地陪笑臉。再想想過去,自己是家中最小的,處處有人寵著、讓著,在村子裏的小夥伴當中,也憑著聰明能幹而有些身份,真是越想越不好受,但為了生存下去,又不敢對活人發火,他便對泥菩薩下手來發泄怒氣。
有一天,朱元璋打掃佛殿,幹了大半天,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卻不小心絆著佛像的石座跌了一跤,早就窩了一肚子氣的朱元璋,這下可找到出氣的地方了,不由分說,便操起掃帚痛快地揍了佛像一頓。過了些日子,供桌上的大紅蠟燭因為被老鼠啃了一個大缺口,老和尚卻怪罪朱元璋的不盡辭責,把他狠狠訓斥了一頓。朱元璋心想,不是聽說你們佛爺是管廟宇的嗎?這個木頭東西卻連一隻老鼠都管不住,害得我受責罵,真是沒用。於是他設法找到了一支筆,在佛像的背上寫了“發配三千裏”,把佛像“充了軍”。這在當時,迷信統治著人們的時代,此事倒也算得上不小的反抗精神了。事發後,朱元璋自然少不了挨罵,但由於他是不花錢的雜役,也就不了了之。
寺廟是靠收租過日子的。淮北的特大災害,也斷了皇覺寺的活路,眼看著存糧一天天的減少,高彬等法師隻好作出讓和尚們出門去雲遊覓食的決定。朱元璋當了5O天行童後,便與師父、師兄一起先後離開皇覺寺。他一不會念經,二不會做佛事,卻也隻好硬著頭皮上路。好在他雖然不通佛道,倒也看慣了別人如何敲木魚,如何口中念念有詞。於是他也就裝模作樣,走東闖西,壯著膽子,走四方去了。
朱元璋由鳳陽南下,先到合肥,再西入固始、信陽,又往北進入汝州、陳州等地,最後回到皇覺寺。這一圈,曆時四年(公元1344年—1348年),穿城越村,雖說是饑寒交迫,吃盡苦頭,卻也經了風雨,見了世麵,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特別是這些地區人民高昂的反元活動,給了朱元璋極大的鼓舞,他開始明白隻有鬥爭才能改變現狀。這次遊曆,對於朱元璋以後的成長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從士兵到大明開國皇帝
朱元璋當遊方僧在淮西地區到處行乞的期間,正是江淮人民為反抗元朝統治,在宗教外衣的掩護下進行廣泛地組織發動的高潮階段。
河南與淮西地帶,在當時,是南、北兩大派白蓮教的活動中心地域。
北派白蓮教,當時是以祖籍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人韓山童為首。南派首領則是彭瑩玉,他因袁州起義失敗,便逃到淮西地區潛伏,秘密宣傳“彌勒降生,當為世主”的思想,在他的發展組織下,教徒遍及江淮,積極作著起義準備。朱元璋遊方期間,正是南派白蓮教進行緊張的宣傳和發動民眾的時候,朱元璋暗暗地接受了白蓮教的教義,寄希望於已經降生的彌勒,以解救受苦受難的淮西民眾和自己。於是,回到皇覺寺後,他改變了頑皮的舊習,開始思考將來,並開始認真學習文化,廣泛交友,為將來能幹一番大事業而積極創造起條件來。
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五月,黃河在白茅口決口,元王朝的稅收遭到很大損失。朝廷決定強征17萬名民夫,要開河28O裏,把黃河勒回舊道。韓山童認為時機已到,便到處散布童謠,說“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並且暗地裏雕鑿了一個獨眼石人,偷偷地埋在黃陵崗旁估計著先要開挖的地方。
後來人們果然挖出了一個獨眼石人,一時人們確信彌勒降生,出頭翻身的日子已來到了,人人口中念佛,情緒十分激昂。
根據形勢的發展,韓山童聚集了3OOO人,在白鹿莊殺白馬、烏牛祭告天地。宣稱自己是宋徽宗第八代孫,劉福通也宣布是宋將劉光世的後代,是輔佐舊主韓山童的,在一片歡呼聲中,韓山童被推為明王。他們定下起兵日子,決定以頭包紅巾為記號,歃血立誓。不料消息走漏,元軍包圍了白鹿莊,韓山童遭擒被殺。劉福通則力戰而逃,重整隊伍,並出敵不意,立即舉行起義,先後攻占了穎州、羅山、上蔡、正陽、霍山等地。黃陵崗工地河夫們得了信號,也呐喊而起,殺了監工河官,包上紅頭巾,與劉福通主力會合,組成了五六萬人的大部隊。
由於農民起義每個人頭包紅巾,所以被稱為紅巾軍,以區別於頭包青巾的元軍。
紅巾軍所到之處,嚴守教規,不殺平民,不奸淫,不搶劫,開倉發糧救窮人,深得民眾的擁護。有關起義軍的消息,不斷地傳到皇覺寺,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裏,特別是紅巾軍檄文中“貧極江南,富誇塞北”這句話,更是深深打動了朱元璋的心,他結合個人的際遇,想到了自己一家人長年辛勤勞作,卻隻能吃草根樹皮,原來是大漠那邊的貴族把全國的財富都掠去了,要活命,就得改變當今這個世道,把吃人的朝廷推倒。這樣,朱元璋暗下了決心,要參加起義的隊伍,達到改變現狀的目的。就在這時,郭子興占領了濠州城。
在城外皇覺寺裏的朱元璋,本準備去投奔濠州城,但聽說城內五個元帥誰也不服誰,便又躊躇不決了。這時,他接到一封從濠州城裏捎來的信。
這封決定了朱元璋前程的信,是他的少年好友寫來的,那位好友,就是在死後被朱元璋追封為東甌王的湯和。當朱元璋遠遊外地時,湯和也逃荒他鄉。在得訊郭子興定遠起事之時,湯和即帶領十幾位壯漢前來投奔,並立功被提升為千戶。他首先想到了仍在皇覺寺受苦的故友朱元璋,便寫了封信動員朱元璋入伍。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閏三月初一日夜,朱元璋身著僧衣,來到了被元軍包圍的濠州城下。黎明,城門洞開,朱元璋急著就要進門。但守門的兵士見到他是一個衣衫破爛的和尚,便起了疑念,將他捆起來,送交郭子興帳前請令斬首。但朱元璋此時十分鎮定自若,問一句,答一句,不喊冤不叫屈,而是清晰的表達出自己的投軍之意。郭子興見他沒有奸細的慌張和畏懼,而且雖長得醜了一點,卻是一身正氣,身高體壯,確像一條好漢,心底裏暗生喜歡他了,再仔細盤問,原來朱元璋是本地孤莊村人,又是千戶湯和寫信叫他來的,便高興地收為步卒。
朱元璋入伍後,可以說是如魚得水,精神振奮,操練刻苦認真,又加上他頗有心計,有體格,僅僅十幾天工夫,就成了小隊內武藝拔頂的人物。幾次出城巡哨,有機謀,又果斷,行動沉著,隨機應變,次次立功圓滿而歸,不僅小兵們個個喜歡與他一起執行任務,就是隊長也常常與他商議。也許是朱元璋的緣份好,運氣佳。有一天郭子興親自巡查,因為朱元璋個頭高大,站在排頭,很是醒目,郭子興一眼認出他是那位被捆來投軍的和尚,便順口問隊長他來隊後的表現。隊長自然是滿口稱讚,說他是“千中選一”的人材。一句話令郭子興大喜,當即宣布朱元璋為親兵九夫長,調回帥府,在自己身邊當差去了。
乖巧能幹的朱元璋調到了郭子興身邊服務後,做事小心謹慎,作風果敢利落,完成任務又快又好,打起仗來能身先士卒,且不貪功不貪財。加上他平時沒有多話,說出的話字字都有分量,深得上司和同伴的信賴。朱元璋又認識一些字,上司的命令、公告以至士卒們的家信,夥伴們常找他講解。由於朱元璋勇敢、能幹、有見識、有義氣,為人大方人緣又好,因此得到了大夥兒的尊重,甚至郭子興元帥也將他作為心腹體己。
早幾年,郭子興的老友馬公病死,將其女兒托付了他,郭子興視孤女為親生骨肉,交二夫人張氏扶養成人。郭子興常在飯後茶餘誇獎朱元璋這也好,那也好。張氏認為郭子興心粗,脾氣又不好,與其他四個元帥合不來,急需一位像朱元璋這樣能幹的人當助手,兩人一商量,決定將養女嫁給朱元璋,招為上門女婿,對此朱元璋自是滿口應承,擇日便成婚。為婚禮上顯示身份,郭子興找人給重八起官名,取名元璋,字國瑞,此後他便更受尊敬,也更有利於施展才能,官階逐漸上升了。
在紅巾軍中幾個月的生活實踐,使朱元璋懂得了要使自己地位牢靠,非要建立自己的隊伍不可。於是他趁元軍撤圍的良機,回到家鄉鍾離,打出紅巾軍招兵的大旗。窮鄉親們看見自己的重八招兵,紛紛前來報名,不到1O天,就招到了7OO多人。其中就有小時的夥伴、以後的大明開國元勳徐達、周德興、顧時、王誌、李新等在《明史》有傳的人物近4O人。朱元璋就以這支貼己的力量為基幹發展自己,直至登上皇帝寶座。
朱元璋帶著這7OO多人回來,郭子興大喜,於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升朱元璋為鎮撫,一躍成為帶兵的軍官了。一年後,又升為總管。而且朱元璋看透了已經稱王的彭大、趙均用成不了大氣候,便提出自己單獨外出發展勢力的想法,得到了支持後,便帶貼身夥伴徐達、費聚等24人,南進定遠儒生,占城掠地,擴大隊伍。
一天朱元璋得到消息,說張家堡驢牌寨有3OOO人的隊伍孤立無援,處境困難。他便親自前往聯合,但其主帥卻事後反悔,不肯帶兵前來投奔。朱元璋便騙來主帥,假傳命令,然後加以感化,把3OOO人變成了自己的隊伍,不久,他又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得到了從濠州撤圍下來的元朝“民兵”2OOOO人,朱元璋高興的寫道:“赤旗蔽野人盈崗。”
朱元璋羽毛日漸豐滿,思考問題的眼光也更遠了,首先,他想到了事業要成功,必須要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他任命前來投奔的定遠儒生馮國用、馮國勝兄弟為幕府參謀,國用深沉,有計謀;國勝驍勇,多智略。朱元璋虛心的向他們請教,馮國用提出了奪取有“龍蟠虎踞”美稱的集慶路(今江蘇南京),占據有利的地形,以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為首要任務,而後拓展地盤,而且要取得民眾的支持才能建功立業的建議。這一建議,對於朱元璋的反元建國的成功起到先導作用。接著,在南攻滁州途中,定遠地方有名的文人李善長來軍門求見,朱元璋高興地馬上接見。朱元璋認為現在反元起義遍地都是,看來要有長期的戰爭。李善長胸有成竹的說:“您要事業成功,必須學習漢高祖劉邦。”他認為劉邦也出身平民,但為人氣量大,眼光遠,善用人,不亂殺人,深得軍民愛戴,所以隻用了五年便平定天下。朱元璋從此暗下決心要學習這位沛縣老鄉,便將李善長留作幕府掌書記。朱元璋心中不但有了建立根據地的思想,而且有了效仿的榜樣,為今後的鬥爭鋪開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