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歡帖睦爾
阿速吉八是泰定帝也是孫鐵木兒的幼子,延祐七年(132O)生。泰定元年(1324)三月,被立為皇太子。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死,年僅9歲的阿速吉八繼位。
泰定帝死後,當時身為左丞相的倒刺沙專權自用,過了一個多月仍不立新君,致使朝野上下一片震動。留守大都的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借機謀立武宗海山次子懷王圖帖睦爾為帝。致和元年(1328)九月,圖帖睦爾在大都稱帝,這就是元朝曆史上的文宗皇帝。
文宗繼位之後,消息很快傳到了上都。倒刺沙為了達到繼續獨攬朝政的目的,在宗室諸王脫脫、王禪的支持下,倉忙把阿速吉八抱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元天順,史稱天順帝。天順帝繼位之後,倒刺沙便立即派遣梁王王禪、右丞相答失鐵木兒、禦史大夫紐澤、太尉不花等分路南犯,破居庸關,進兵昌平,直逼大都。麵對上都蒙軍的進攻,燕鐵木兒急與其弟撒敦、子唐其勢等率軍迎戰,王禪等屢敗兵潰。十月,燕鐵木兒的叔叔、東部蒙古元帥不花鐵木兒夥同齊王月魯鐵木兒兵圍上都,倒刺沙屢次出戰皆敗,被迫捧著皇帝璽出城投降。圖帖睦爾兵入上都,僅做了一個月皇帝的天順帝不知所終,廟號“天順帝”。
元順帝宮廷爭鬥
權臣伯顏其人
妥歡帖睦爾十三歲即帝位,年幼不諳朝廷政事。內製於太皇太後,外製於權臣伯顏,儼然是一個小傀儡。及至年長,始有親政之誌。
伯顏是蒙古蔑兒乞人。十五歲時為武宗海山侍從,從海山北征海都,立有戰功、海山為懷寧王,賜伯顏號為“拔都兒”(勇士之意)。武宗即位,拜吏部尚書,官至尚書平章政事,領右衛阿速親軍都指使司達魯花赤(掌印者,擁有實權)。仁宗好位後,伯顏為周王和世?常侍府常侍,後累遷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死後,燕鐵木兒發動政變,迎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路過河南,伯顏歎道:“這是我的君主的兒子,過去我一向承蒙武皇帝厚恩,委以重任,如今爵位至此,非覬萬一為己富貴計,大義所臨,哪敢顧望。”於是召集僚屬,傾倉廩、府庫中之穀粟、金帛,又募民折輸第二年田租,向商人貸款,截江南常賦之經河南者,不遺餘力地準備資金,擴軍備戰,迎接懷王。懷王到達河南,伯顏率百官父老“鹹俯伏稱萬歲,即上前叩頭勸進”,隨後扈從北行。文宗即位後,以翊戴之功,拜禦史大夫、中政院使。文宗複位,以中書左丞相加儲政院使,改知樞密事,進封浚寧王,拜太傅。由此可見,伯顏是文宗奪位的第二號大功臣,其地位僅次於燕鐵木兒。妥歡帖睦爾即位時,燕鐵木兒已死,伯顏起而代之,拜中書右丞相,進封秦王。獲得了“專理國家大事”和獨自兼領諸精銳侍衛親軍等特權。屈居左丞相的燕鐵木兒之子唐其勢對伯顏受重用忿忿不平。他暗中交通漠北宗王,欲發動誅伯顏廢順帝的政變。伯顏聞訊,立即奉皇帝詔令率軍拘捕之。伯顏領兵進宮搜殺唐其勢、塔刺海,血濺皇後衣裙。又以與兄弟結黨謀逆的罪名,逮捕了伯牙吾氏皇後並暗中派人鴆殺之。
伯顏自誅殺唐其勢之後,“獨秉國鈞,專權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浙有奸謀。”妥歡帖睦爾對其所請則百依百順,一切大權委付伯顏,聽他決斷,朝中不再設中書左丞相,伯顏以中書右丞相的身份獨專相權。不久,妥歡帖睦爾授予伯顏世襲的答刺罕封號。按照蒙古慣例,受封者可以隨意出入宮禁,並享有許多特權。據記載,他當政期間所得的封號、官銜加在一起長達246個字,其權勢顯赫,為元朝曆代宰相中前所未有。他還壟斷了怯薛(蒙古宮廷宿衛和侍從組織)各院司和諸侍衛親軍精銳的統領權。伯顏別出心裁地把中書省宰相辦公地點分為宮內、中書省兩處,每日親往皇宮處理庶政,以挾製皇帝。
伯頗深得皇帝寵信。皇帝隨時賞給他金帛珍寶,及田地房產,甚至把累朝禦服亦作為特賜品。僅賜田一項,就達一萬多頃。
伯顏擅權秘事
伯顏擅權以來,執行了一係列“變亂祖宗成憲”的政策。忽必烈采用“漢法”,奠定了元朝一代典章製度,以後成宗守成,仁宗、英宗采取加強封建法製、緩和民族矛盾的“新政”,文宗以“文治”見長。伯顏則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政策以排斥漢人、加強民族壓迫最為顯著。據記載:“伯顏家蓄西番師婆,名畀畀,每問來歲吉凶,又問自己事後事當如何,畀畀答道:‘當死南人手。)所以當他秉政時,禁止漢人攜帶軍用器具和短刀,蒙古、色目人毆打漢人、南人時,不得還手等等,皆源於此。”他還禁止漢人、南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以阻止他們入仕為官;當棒胡、朱光卿起義爆發後,他竟提出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在中書省,漢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後至元二年以來,隻有王懋德、許有壬、傅岩起分別擔任過左丞和參知政事,其中許有壬為爭論廢科舉事,丟掉了參知政事職務。他破壞死囚不刑舊製,改以嚴刑峻法對付民眾。他手下的一名馬夫趕考入仕,脫離其役使。伯顏很惱火,覺得科舉製破壞了蒙古族的利益,故強行停罷了實行十幾年的科舉考試。把各地儒學貢士莊田的田租改撥為宿衛士的衣糧。
伯顏為了維護其特殊的地位,在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盡對異己者竭盡排斥、打擊之能事。伯顏出身蔑兒乞部,蔑兒乞人因反抗鐵木真,被鐵木真擊敗,部眾大多被俘為奴,伯顏的先世大概也是家奴,故年幼時伯顏曾為郯王家奴。郯王徹徹禿係憲宗蒙哥第三子玉龍答失之孫,英宗時出鎮北邊,泰定三年(1326)封武寧王,至順二年(1331)進封郯王,立有軍功。明宗在和林即位,他往返京師,有詡戴之功;寧宗時改鎮遼陽。妥歡帖睦爾即位後,他曾揭露唐其勢發動兵變預謀。對皇帝、對伯顏,他都是有功之臣。隻因伯顏曾是郯王之家奴,每見郯王仍呼之為“使長”。伯顏非常憤恨地說:“我為太師,位極人臣,豈容猶有使長耶!”於是奏郯王圖謀不軌,殺郯王並殺王子數人,致使其妻女流離。伯顏是在上奏賜死郯王不允時強行傳旨行刑的,其專橫竟達到如此地步!世祖忽必烈第九子脫歡之孫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和威順王寬徹普化,也被伯顏矯旨貶之。妥歡帖睦爾對伯顏的所作所為日益不滿,卻奈何不了他。
伯顏還大肆聚斂錢財,過著驕侈淫逸的生活。時人說:“天下貢賦多入伯顏家。”後來伯顏被貶,有人題詩於壁雲:“百千萬錠猶嫌少,垛程金銀北鬥邊,可惜太師無遠智,不將些子到黃泉,”用諷刺挖苦的語言把他貪婪的本性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
伯顏還與太皇太後卜答失裏私通,“數往太皇太後宮,或通宵不出。京師為語曰:‘上把君欺,下把民虐,倚恃著太皇太後’。”
伯顏任人為親,他的親信布滿朝中,他的民宅,門庭若市,朝廷官員進進出出,好不熱鬧,每次退朝,他在眾臣的簇擁下,趾高氣揚地走出宮門,宮內空無一人。他在京城街道上通過,諸衛精兵前呼後擁,擠滿街頭。相比之下,妥歡帖睦爾的儀衛則寥若晨星。因此,天下隻知有伯顏,不知有順帝。
順帝對權臣的抗爭
起初,順帝對伯顏的擅權淩上,忍氣吞聲,一味退讓。明宗親臣阿魯輝帖木兒曾進言:“國家大事非同兒戲,應托付宰相決策處理,陛下隻須居上責其成功。如果陛下躬自聽斷,難免會招來非議和麻煩。”阿魯輝帖木兒的一番話,自然會引起順帝對宮廷貴族傾軋殘殺的回憶。懾於權臣的淫威,順帝不敢乾綱獨斷。然而順帝一天天長大,又經常聽儒臣們講授君尊臣卑之道。尤其是至元三年(1337年)正月,十七歲的順帝衝破大臣阻攔,到柳林(今北京市通縣南)一帶走馬行獵三十五天。獵場上,他盡情地領略了成吉思汗子孫馳騁疆場的雄風,又按蒙古圍獵習俗享受了大汗優先獵取上等獸禽的特權。此時,他似乎意識到自己主宰天下的崇高地位。但這一切都是短暫的,回到京師還得做傀儡。對這種處境,順帝越來越難於忍受了。漸漸地,嚴酷的現實使順帝被扭曲的性情發生了新的變化。放逐靜江時,順帝和其他幼童一樣,天真無邪,甚至連咬他的虱子都不忍傷害。五年後,遇見一個滿頭雪白、衣衫襤褸的小馬夫在道旁啼哭,順帝遂賜酒賜鈔,還灑下幾滴同情的眼淚。後來皇室朝廷刀光劍影的權力爭鬥,自身受挾製當傀儡的尷尬境遇,使順帝不甘做善良和軟弱者了。他似乎領悟到,做人,特別是做一個天下主宰者,單純的善良就是懦弱,應該用鐵的手腕去懲治那些驕橫淩上的臣屬!
於是,順帝對伯顏的竊國欺君逐漸有所抵製。至元三年。當伯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時,順帝當即搖頭拒絕說:“卿言未免太過分。那五姓之人,亦有良莠,安見五姓之中盡是叛逆呢!如何可以一概誅戮。”伯顏誣陷、擅殺皇室郯王徹徹禿,擅貶宣讓王帖木兒不花,這些僭越行為,使順帝又氣又怕。欲將伯顏治罪,又恐萬一有變,帝位也不能保,隻能暫時容忍,徐圖對付。順帝對伯顏誅殺使長郯王家族不敢忘懷。伯顏敢違背奴不叛主的蒙古習俗,任意傷害徹徹禿,怎能擔保他不對順帝起殺機呢!果然,伯顏也覺得順帝不很聽話,暗中勾結太皇太後圖謀廢立。順帝聞訊,決定先下手除掉伯顏。但宮中隻有兩個人能忠心耿耿地為妥歡帖睦爾效力。一個名叫阿魯,另一個名叫世傑班。這二人職卑權小,怎能與伯顏相抗衡。順帝苦於沒有得力之人幫助他鏟除伯顏,不免時常暗自傷心落淚。
脫脫相助元順帝揭秘
就在順帝鬱悶不樂之際,來了位救星為他排憂解難。此人叫脫脫,是伯顏的侄子,自幼養於伯父家中,被伯顏視為親生兒子。他曾率領精兵剿捕唐其勢同黨,榮立軍功。至元元年(1335年),順帝任命脫脫為禦史中丞,至元四年(1338年)又提升為禦史大夫。脫脫見伯父專橫跋扈,日甚一日,擔心他盛極而敗,貽害自己,就對父親馬劄兒台說:“伯父驕縱太過分了,萬一天子震怒,我們一家可就完蛋了,不如先想辦法除掉他。”馬劄兒台讚成兒子的主意。脫脫又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幼年時的老師吳直方,征求他的意見。吳直方對他說:“古書上有所謂大義滅親,大夫隻知道忠於國家,別的可以不管。”於是,脫脫向順帝自陳忠忱,立誌輔助皇帝清除伯顏。起初,順帝對脫脫的行動表示懷疑,不敢輕舉妄動,他暗中讓阿魯和世傑班與脫脫頻繁接觸,察看他的言行,證明脫脫確實可靠,這才解除了疑心。脫脫得到皇帝的信任之後,便開始付諸行動,與伯父抗爭,伺機動手。至元五年(1339年),伯顏授意禦史台官員,不能讓漢人擔任廉訪使,脫脫認為漢人出任廉訪使,先朝已有,決不可廢,就上奏順帝,請求廉訪使不要排斥漢人,得到妥歡帖睦爾允諾。伯顏得知此事,大動肝火,氣呼呼地對妥歡帖睦爾說:“脫脫雖是臣的兒子,可他一心偏袒漢人,應該治罪!”這些年來順帝對伯顏言聽計從慣了,這會有脫脫撐腰,一反常態,立即反駁說:“這是朕的主意,脫脫無罪!”沒過多久,伯顏又背著妥歡帖睦爾擅自將宗室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不花革職法辦,這使順帝忿懣之極。他召見脫脫,曆數伯顏欺上罔下的種種罪名,說到傷心處,泣不成聲。脫脫深為皇帝的境遇難過,立即與阿魯、世傑班密謀,決定盡早除掉伯顏。
至元六年(134O年)二月的一天,伯顏邀請妥歡帖睦爾出遊打獵,一向好動的妥歡帖睦爾心存戒心,托詞身體不適,不能前去。伯顏就邀了太子燕鐵古思出獵柳林。脫脫見時機成熟,急忙與阿魯、世傑班商討對策。為避免泄露機密,順帝隔越伯顏控製的中書省及翰林院,命人直接從街市上購來書詔用紙。還密召近臣館客楊,範江等入宮,口授伯顏罪狀,命其草擬貶黜伯顏的詔書。草畢,呈順帝閱。順帝看了“其所領各部,詔書到日,悉還本衛”一句,指責說:“從早到晚,都算一日。當易‘日”為‘時”,以免誤事。”楊、範等見皇帝黜伯顏如此急迫,立即遵旨修正。而後,順帝密遣近侍月赤察兒夜馳柳林接回燕鐵古思太子,以防伯顏立之為新帝。又派中書平章隻幾戛歹赴柳林宣詔貶伯顏為河南行省左丞相。先收京城門鑰,由親信列布城門下。伯顏聞詔,仍十分驕橫,聲稱“我不在朝,有何詔旨。”但又見燕鐵古思已歸,擔心朝廷有變,於是率隨從匆忙回京。沒料到城門緊閉,城樓上脫脫高聲宣讀詔旨:“帝貶逐丞相一人,其餘從官無罪,可各還本衛。”諸衛軍聽罷,一哄而散。伯顏又請求入城向順帝辭行,使者不許,對他說:“皇帝有令,命丞相立即動身,不必辭行。”伯顏無可奈何,隻得俯首聽命。
此時的伯顏,一掃昔日威風,狼狽不堪。當他南下途經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時,問當地父老:“你們見過兒子殺父親嗎?”父老回答說:“兒子殺父親沒見過,隻見過奴婢殺使長。”暗指伯顏殺郯王一事,伯顏聽罷,麵紅耳赤,低頭不語。伯顏剛到河南,又接到皇帝旨令,命他遷居南恩州(今廣東陽江)。伯顏不堪長途跋涉,加上心情鬱悶,病死於江西途中。
元順帝貶殺太後秘聞
近臣向元順帝說了什麼
卜答失裏皇後是文宗圖帖睦爾之妻,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的嬸母。文宗死後,卜答失裏皇後遵遺詔主立明宗之子妥歡帖睦爾為帝有功,被順帝敕封為讚天開聖徽懿宣昭貞文慈佑儲善衍慶福元太皇太後。卜答失裏皇後與權臣伯顏關係甚密,伯顏經常夜間進入皇太後宮中,通宵不出,京城上下議論紛紛。妥歡帖睦爾即位最初幾年裏,朝政被太後和伯顏所把持,皇帝和其他大臣敢怒不敢言。
妥歡帖睦爾早就對卜答失裏太後心懷不滿。卜答失裏與伯顏勾搭成奸不說,還多次當麵指責他整日遊玩,不用心治理天下。伯顏被黜病死之後,幾名禦史台官員揣摩順帝的心思,上章舉奏,專門逢迎順帝。恰值太子燕鐵古思不服順帝的教訓,順帝心中未免不悅!近臣即乘隙而入,都說燕鐵古思的壞話,且奏稱燕鐵古思為今上之弟,不應立為太子。順帝因礙著太皇太後的麵子,不便貿然廢儲,所以猶豫不定。這時近臣們又搖唇鼓舌,朝夕慫恿,並且把太皇太後過去所作所為,如何害死繼母,以及文宗在世時,為爭奪皇位於王忽察都毒死父親的情形,也都一股腦兒搬將出來,上奏說:“太皇太後不是陛下生母,而是陛下嬸母,以前她把陛下母親推入燒羊爐中燒死,殺母之仇不共戴天!”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八不沙皇後被害內幕
明宗暴死之後,文宗為了掩人耳目,同時也難舍手足之情,將明宗後八不沙母子三人迎入大都(今北京)宮中,專門設置寧徽寺,管理明宗皇後的宮事。敕主管官員供幣帛二百匹作為資用,並封明宗之次子懿?質班為口王。懿?質班年方五歲,係明宗嫡子,是八不沙皇後所生。另一子為妥歡帖睦爾,年長些,其母名叫邁來迪。文宗待他們猶如自己的兒子一樣,任其出入宮禁,撫養成人。
八不沙皇後自入宮以後,受到文宗的敬意,奈心中不無怨懟,有時暗自流淚,有時對人微言,文宗雖略有所聞,倒也不假理睬。隻是文宗後卜答失裏與八不沙本不相親,此時同住宮中,麵上似屬通融,意中不無介蒂,彼此相見,免不得暗嘲熱諷,冷語交侵。八不沙皇後本來沒什麼才幹,遇到這樣尷尬的遭際,又不能處之泰然,每不如意,就遷怒於左右。侍女們得著主寵,便是喜歡,逢著主怨,便是懊惱,沒有人肯體貼、奉承她,況且八不沙是個過去的皇後,留居宮中,哪裏比得上卜答失裏。當時國母節製六宮,所以八不沙一言一動,統由侍女們傳報,卜答失裏因此無所不知。冤家有孽,這時出了一個太監與八不沙做對。這個太監的名字叫拜住。有一天,太監拜住在宮中往來,正好遇到八不沙皇後,他也不上前請安,反在旁邊站著,指手陣腳,與小太監調笑。八不沙皇後不禁氣惱,便向他嗬叱道:“你是一個區區太監,也敢這般無禮,人家欺負我,是我命苦所致,似你這廝,也看我是奴仆一般,罷,罷,你等仗著皇後威勢,竟敢無法無天,須知我也是個皇後,不過先帝忠厚,不甚防備,被那狗男女從中暗算,倉促崩逝,難道皇天無眼,作善罹殃,作惡反得降祥!泰山有塌的日子,你等應留著餘地,不要有勢行盡呀!”說罷,負氣竟走。而太監拜住卻冷笑了幾聲,又慢吞吞地走入中宮,見了皇後卜答失裏,便跪在地上,嗚嗚咽咽地哭起來。卜答失裏一向寵愛拜住,瞧見這副樣子便問道:“你受何人委屈,來到我這裏訴苦?你盡管講來,有我為你作主。”拜住便將八不沙皇後所言,轉述一遍,並且捏造了幾句讒言。卜答失裏聽後十分氣憤,突然離座站起來,準備到八不沙皇後住處與她評理。拜住再三勸阻。卜答失裏跺著腳說:“我與她勢不兩立,定要她死在我手,方出我心中惡氣。”於是,卜答失裏與太監拜住密謀殺害八不沙皇後。上奏文宗說:“明宗後潛結內外,謀立口王為太子”、“明宗暴崩,淫言蜂起,多說太平王燕鐵木兒主謀,連皇上也牽涉在裏麵,就連明宗後也懷著疑心”,勸皇上早些斬草除根,以防後患。文宗弑兄篡位雖有悔過之意,但經卜答失裏婉勸硬逼,思想動搖起來。俗語說得好,枕席之言易入,況且事關父子、夫婦生死,就是鐵石心腸也要動心,不由地歎息道:“凡事不為己甚,我已為燕鐵木兒所惑,做了不仁不義的事情。而如今又被勢逼,叫我再做一次,難道不是更厲害了嗎?但箭在弦上,一觸即發,我隻好將錯就錯了。”便對皇後卜答失裏說:“據你說來,一定要處死八不沙皇後,但我心實在不忍,寧可由別人去處置她。”於是卜答失裏假傳密旨,讓拜住等人將八不沙皇後帶至燒羊爐處,並把她推入爐中燒死,其狀慘不忍睹。臨死前,八不沙皇後撫胸痛哭道:“既殺我先皇,又要我死,我死必作厲鬼以索命。”
八不沙皇後被殺之後,文宗和卜答失裏皇後立自己的兒子阿刺忒納答裏為太子。卜答失裏視明宗的兩個孤兒為眼中釘,欲斬草除根,文宗沒有同意。卜答失裏並不因此罷手,暗中唆使妥歡帖睦爾的奶媽,讓她告知其丈夫,進宮朝見文宗,略言妥歡帖睦爾實非明宗的親生兒子,編造出一個有關妥歡帖睦爾生身的故事來。說他的母親叫邁來迪,係北方娼婦,前宋恭宗趙顯,被虜至京,受封瀛國公,趙顯安居北方,平日無事,未免尋花問柳,適見邁來迪姿容韶麗,遂與她結成外眷,生下一子,便是妥歡帖睦爾。趙顯病歿,邁來迪華色未衰,被明宗和世?所見,納為侍妾,載與同歸。妥歡帖睦爾隨母入侍,子以母貴,居然為明宗長子。於是文宗下詔將妥歡帖睦爾逐出宮門,東戍高麗,幽居大青島中,不準與外界接觸,後又移至廣西靜江大圓寺軟禁。文宗夫婦如此做,實出於私心,一來怕妥歡帖睦爾長大繼承皇位,另外又怕暴露其弑兄殺嫂的內情真相。
猴子真能朝拜順帝嗎
妥歡帖睦爾弄明父母雙亡真相後,對卜答失裏太後恨之入骨,恨不得將她碎屍萬段,又暗自為父母如此慘遭毒手而傷心不已。不由得聯想起自己自父母死後遭貶、流離顛沛的貶所生活,更是氣上加氣。
明宗和世?暴死那一年,妥歡帖睦爾隻有九歲,他出生後不久就喪了生母,從小失去了母愛。但和世?在西北之地,他還能得到西北諸王的扶持和照顧,雖處朔漠,日子過得也還算平靜。在乳母的照料下,妥歡帖睦爾這位小王子歡快地度過了八、九個年頭。天曆元年(1328)突如其來的喜訊,使這位小王子的地位陡升了幾級,巴結的人群接踵而來,父王要登基做大元皇帝了,小王子將是受人尊敬的皇子了。那種淩駕於眾人之上的榮譽感在這位少年的心坎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南下的半年多旅途中,父皇受百官慶賀,動輒發號施令,宣諭聖旨,那乘輿服禦,多麼威風,多麼豪華,這位小皇子也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然而,一夜之間這一切都消失了。父皇慘死的情景、母後受人之逼交出皇帝寶璽,群臣們各找門路,他們母子三人被冷落了。這對妥歡帖睦爾產生了強烈的刺激。繼母八不沙皇後被殺後,他被流放到高麗大青島中,“不與人接”。恐怖的氣氛籠罩著他的周圍,自知性命朝不保夕。與人隔離的生活,猶如身處囹圄一般。後來又被移於廣西靜江,受到大圓寺中秋江長老的關懷和培養,祈求恢複失去的天堂。在元末明初的一些文獻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妥歡帖睦爾南行途中,舟過清江,停泊在劉家山下,忽有三隻猢猻拜於岸上,手中若有所獻。妥歡帖睦爾命奶媽受之,原來是山果,舟人都覺得奇怪。妥歡帖睦爾呼之上船,猢猻又俯拜如初。於是向它們問道:“你們還有同夥嗎?”猢猻手指岸上,妥歡帖睦爾派人隨其後,走了三四裏路,至一洞,猢猻多至上百,都互相招呼著來到船旁,皆俯伏再拜。妥歡帖睦爾大喜,命船工載之以行。來到寓所大圓寺中,把以上情況告訴寺中諸僧,夥江長老大為驚奇,命放之寺後山上。妥歡帖睦爾命寺中諸僧說:“群猢猻當餐我飯,汝不可以饑之。每天為我設雙餐。”從此以後,飯廳雲板一響,猢猻們皆負攜幼小踴躍而來就餐。由於大圓寺飼養了這麼一大群猢猻,當地人稱之為猢猻寺。伴從官員哈刺八失曾接受密旨,伺機殺害妥歡帖睦爾,但見到群猴對妥歡帖睦爾如此畏伏,終於不敢動手,以為最終必有天命。兩年後,妥歡帖睦爾北上即位。這個故事雖然不可能完全是真實的,但妥歡帖睦爾祈求恢複失去的天堂心情,卻是昭然若揭的。當他見到群猴有拜伏時,大腦中有朝一日稱帝的反應立即顯示出來,因而對群猴百般照料,等待來日如願以償。是叔嬸剝奪了自己的錦繡前程而遭此磨難,因此更加激起他對卜答失裏的仇恨。
順帝為何貶殺太皇
太後專權且與伯顏勾搭成奸、弑父殺母之仇、自己遭貶流離失所、偽造出身之謎、剝奪自己皇位繼承權,凡此種種,新仇舊恨加在一起,妥歡帖睦爾不禁怒火中燒。順帝雖然相信了近臣的言語,但終因太皇太後力主讓自己繼承皇位,另外太皇太後威勢尚存,一時難於下手。意欲宣召丞相脫脫入宮,商討解決辦法。近臣們恐怕脫脫入宮,打破他們已成之舉,便啟奏說:“此乃陛下家事,須由宸衷獨斷,何用相臣參議。況且太皇太後離間骨肉罪惡尤為重大。便是這太皇太後的徽號,也是從古至今所罕有的,名份具在,豈有以嬸母為祖母的道理。陛下若不明正其罪,天下後世,將以陛下為何主。”順帝被這一激,遂不加思索,立即命近臣繕詔,削除太皇太後的徽號,安置東安州。燕鐵古思姑念當日年幼無知,放逐高麗。脫脫諫請收回成命,順帝反問道:“你為國家而逐伯父,朕也為國家而逐嬸母,伯父可逐,嬸母難道就不可逐嗎?”這兩句話說得脫脫張口結舌,無詞可答。太皇太後被這突如其來一擊,好似廟中的泥像一般,任人隨意搬弄。當下由順帝的左右,口稱奉了旨意,逼著出宮。太皇太後束手無策,隻有麵對燕鐵古思母子二人失聲痛哭!一邊哭一邊罵:“我不立自己的兒子,讓他為君,今日他反如此待我,天理何在?良心何在?我沒有別的辦法,隻有到朝堂上麵,當著眾大臣,評一評這個道理,然後觸階自盡;使這昏君蒙個千古不孝之名。”正欲上朝,被奉命而來的近臣一擁而上,硬生生的把太皇太後和燕鐵古思拖入預備下的車子裏麵,推出宮來,任他母子如何哭喊也不理,等出了宮門,又硬行將其母子分開而行。太後到了東安州,滿目淒涼,舊日侍女,也大半離去,隻有兩三個老嫗在旁侍候,但不太聽使喚。把太皇太後氣得肝膽俱裂,遂即氣成一病。臨死前,哭著說道:“我不聽太平王燕鐵木兒之言,弄到如此下場,悔已遲了。”說到這裏又倚定床欄,向東喊道:“我兒!我已死了,你被讒東去,從此以後,母子再無相見之日了。”言畢,痰喘交作,不能作聲。過了一會兒雙腳一蹬,與世長辭了。燕鐵古思被押解官押著東行,這個押解官叫月闊察兒,十分粗暴。燕鐵古思年紀尚幼,離開了母親,已經哭得半死。月闊察兒聽到哭聲便大加威嚇、打罵,他便哭得格外厲害。他自幼便做太子,嬌養已慣,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從來無人敢違拗他。如今遇到月闊察兒不是臭罵,就是毒打,那能經得住,因此不久便被折磨而死。
妥歡帖睦爾逼死太後太子後,餘怒仍未平定,又頒詔指斥文宗謀害兄嫂、誣貶親侄的罪惡。下令撤掉了太廟中文宗的神主。還想殺掉當年為文宗草詔的儒臣馬祖常、虞集。幸好馬、虞二人呈上文宗禦批,脫脫又從旁斡旋,方舍而不問。至此,妥歡帖睦爾總算報了殺父害母之仇。
元順帝與脫脫關係揭秘
銳誌改革,推崇儒學
權臣伯顏被黜後,元順帝重用脫脫,任命他為中書右丞相,進行改革,廢除伯顏舊政,勵精圖治,重振祖宗大業,大有恢複元朝盛世之誌,史稱“更化”。
脫脫,字大用。自幼養於伯父伯顏家中,少時就學於名儒吳直方,受其影響較大,立“日記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終身”的誌向。及至年齡稍長,“臂力過人,能挽弓一石”。十五歲時充任泰定帝皇太子阿刺吉八怯憐口怯薛官(皇太子宿衛、護衛官之意)。文宗即位,他漸被擢用,天曆二年(1329年)任內宰司丞兼成製提舉司達魯花赤(掌印的官員),旋命為府正司丞。至順二年(1331年)授虎符、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妥歡帖睦爾即位後,伯父伯顏以翊戴之功獨攬大權,他也隨之飛黃騰達,元統二年(1334年)一年內,由同知宣政院事(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機關)兼前職,升為同知樞密院事(掌軍事)。至元元年(1335年)在挫敗唐其勢餘黨答裏、刺刺等的戰鬥中,立有戰功,拜禦史中丞、符符親軍都指揮使,提調左阿速衛,旋進為禦史大夫。至元六年(134O年)二月,脫脫協助順帝妥歡帖睦爾智黜伯父伯顏有功,被封為知樞密院事,總領諸衛親軍,其父馬劄兒台為中書右丞相,弟弟也先帖木兒也被封為禦史大夫,馬劄兒台父子總攬軍政大權。
馬劄兒台上台僅半年,自恃輔佐皇帝鏟除伯顏有功,私自在京城附近開酒館、糟坊,又派人去南方販賣食鹽,熱衷於經商斂財。脫脫恐遭非議,禍及自身,暗中讓人向妥歡帖睦爾告了一狀,迫使馬劄兒台辭職,“養疾私第”,仍為太師。至元六年(134O年)三月,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開始著手改革。
首先恢複科舉取士製。脫脫出任中書右丞相後一個多月,即至元六年(134O年)十二月,即恢複科舉。每隔幾年親試進士一次。每次取士達六七十人左右。他重新實施省院台參用漢人、南人的舊製,任命貢師泰、周伯琦等江南名士為監察禦史,還為賀惟一改名太平,破例授予以往漢人不得染指的禦史大夫之職。這樣一來,因停廢科舉而仕進無望的漢族士大夫又找到了一條出路。民族矛盾在蒙漢地主階級上層範圍內被大大緩和了。接著,脫脫大興國子監,“蒙古、回回、漢人三監生員,凡三千餘”。
其次是推崇儒學。由於在靜江大圓寺初步接觸漢族儒學的經曆,順帝即位後,對儒學很感興趣。早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始創奎章閣,一時精英薈萃,文采煥然。文宗死後,伯顏專權,奎章閣無人問津,文士四散,一片淒涼景象。脫脫上台後,立即改奎章閣為宣文閣,改藝文監為崇文監。宣文閣主要任務是宮廷教育,由鑒書博士和授經郎兼經筵。宣文閣的規模和作用不同於以前的奎章閣,在經筵教育、修撰三史、翻譯籍、編撰史書等方麵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至正九年(1349年)冬才將宣文閣改為端本堂。
元順帝是否通曉經史
脫脫非常注重用傳統的經史感化皇帝。有一天,丞相脫脫上殿奏言:“陛下自臨禦以來,天下無事,應留心孔孟聖學。近來臣聞或有怯薛侍從居中阻撓,實屬無知。假如經學史傳不值得學誦,世祖皇帝怎能以此教授真金太子呢?”說完,又將真金昔日所學經書進獻禦前。順帝覽畢非常高興,“欽然有向慕之誌”。在脫脫等的奏請下,順帝重開了儒學進講經史的經筵。當時,大理學家許衡的弟子康裏,延祐進士許有壬以及回回人沙刺班等,都擔任過順帝的儒學教師。康裏?經常講授四書五經的治國之道,引端伸義,感動聖聰。還以天君如父子,天變以示儆的學說告誡順帝。順帝對此頗有領會。順帝欲把?當作師長對待?推辭不敢當。有一天,順帝想禦覽圖畫,他乘機以比幹剖心圖進並詳述商紂無道,以致亡國的原因。順帝聽後很為動心。又有一天,順帝偶覽宋徽宗圖畫,極口稱讚為佳作。進言道:“徽宗多能,隻有一事不能。”順帝問是什麼事,他回答道:“不能為君。陛下試想,徽宗若能為君,何致國亡家破,被金朝俘虜。可見人君居九五之尊,第一要能盡君道,圖畫末節,何必精擅。所以除了君道之外,不必留意。”順帝聽了,為之竦然!至正五年(1345年)三月,各地發生水旱蝗災,順帝就戰戰兢兢降詔罪己。月魯帖木兒進讀,也因引經援史,一心於王道而受賞識。順帝還懂得隆師重道。一次,翰林院學士沙刺班久侍困倦,小酣於便殿上。順帝見了沒有責怪,還取來一個坐墊替沙刺班枕於頭上。許有壬進講稱旨,順帝也賜酒賞貂裘。在文臣們的影響下,順帝粗知了儒學經典要義及史書至重,應法其善鑒其惡的道理。還能吟唱“鳥啼紅樹裏,人在翠微中”之類絕妙佳句。為了表達對儒學正統思想的尊崇,至正二年(1342年),妥歡帖睦爾派人到山東曲阜祭祀孔廟,衍聖公也被升秩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