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5 存深心,發大願(1 / 1)

第十一章5 存深心,發大願

深心大願就是你要有真問題,不要有假問題,要有大問題,不要有小問題。

——《精神陶煉要旨》

世俗之人所追求之物,如同枝上之葉,春發、夏盛、秋零、冬落。世俗之人,總是為能在它鮮豔潤澤之時將它抓到而歡喜不已,為了自己在它枯黃凋謝之時隻能眼睜睜看著而哭天搶地。為這些時有時無之物而情感起伏難定,這就是假問題,而真問題就是這棵樹內在的生命力。梁漱溟先生說:“真問題是活潑有力,隱然藏於中而莫能去。”著眼於大問題的大人懂得隻要守護住了這棵樹,就不必為樹下的黃葉紛飛而時喜時怒。這也就是俗與不俗之別。

真問題、大問題,都是與假問題、小問題相對的,指的是一種深心大願。梁先生說,深心即悲憫,因為悲憫,所以會從中衍生出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囊括天地的情懷,一種“無所不包的大願”。佛家普度眾生的慈悲,是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境界,都是秉承這一精神的。因此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勉勵世人要著眼於大問題。這種悲憫是很根本的,自己也在其中,而且無時不有,並非在災難出現時才有。

梁漱溟先生在為鄉村建設運動者做演講時說:“我們的鄉村建設是一個很大很遠的工程。我們要有深心大願,方可負荷此任。”“如果我們不發願、不立誌,我們的鄉村建設亦即無從講起。”這是一種超越個體生命的願力,讓人能夠感知到個體生命以上的問題,讓人擁有一個更大的生命。這就是“人”。

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希望智者能幫助自己解答心中的困惑。

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同時也能帶給別人快樂的人呢?”

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願望,已經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隻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的眼中閃出了光芒,他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低頭想了一會兒,然後說:“是不是說,要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儒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後叩首告別。

後來少年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了老人。再後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後,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快樂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快樂。

如這個智者所言,很多人問的問題並不是真的能幫他們解開心頭之惑的,因為他的問題和大難都隻存在於一時之間,就如同葉子的繁華隻是一時一樣,所以這些人就像那個農夫一樣,無法聽得進無相禪師的教誨,隻能留在小人的境界之上。而這個少年,他所擁有的是一種更為高遠的追求,他不僅要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也希望能給別人帶來幸福。如果說,有一種境界是“舍己為人”,那麼這個“人“裏其實已包含了自己。

撿起一片落葉,所需之力不過半分;而要讓一棵樹成長,需要你傾注自己全部的生命。目標不同,自己內心所激發出來的力量會不同。若自認為天空隻有井口之大,何來動力跳出其外?能夠看到整片大海的遼闊,那麼即便是一滴水,也能夠融入大海去把自己的力量完全釋放出來。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人如果有著深心大願,能夠去“發願”,去“立誌”,那麼俗見俗腸自然就會脫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