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6 傲人傲己,終至厭人惡己
大概有聰明的人,好出風頭,愛麵子,聲色貨利等,格外比旁人貪,格外比旁人求;這是他斬不斷的病。
——《懺悔——自新》
梁漱溟先生在二十歲的時候曾經兩度自殺,他在後來分析說,是因為自己的矛盾衝突所致。一方麵是自己心高氣傲太要強,所以看不起人家;但是同時又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毛病,也會討厭自己。如此一來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兩個自己在那兒打假,最後自己都承受不住了,隻能自殺。
這個問題並非隻存在於一兩個人身上。梁先生認為,資質平庸的人考慮的東西少,矛盾衝突也就少;而才氣較高的人,雖然聰明些,但是“私欲也比旁人盛,比旁人多”,他們總是渴望做一些旁人所做不到的事。但是因為有一定的見識,所以又能夠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陷,看到可能導致自己成功不了的地方。
有個人在大學畢業之後被分配到了一個小山村,那裏交通閉塞,民風淳樸。校長很高興,為了迎接這個大學生特意開了個學校大會。但是他的自尊心一下子受了挫:在這種地方,自己還有可能去實現抱負嗎?
教室裏的課桌都很破舊,黑板也很粗糙。下雨的時候,因為山路泥濘,所以很多學生到學校的時候都是一身泥巴。最讓他受不了的是,身邊其他老師都是些整天談論家長裏短之人,對這些人他總是回避:哪裏有知音可尋?這樣的地方,怎麼可能飛出金鳳凰?而同事們看到他那種清高的樣子,也就自動回避了。
雖然校長對他給予很高的期待,但是他總是提不起精神上課,而是一再給老師和朋友寫信,希望能夠幫忙調離這個地方。
期末很快就到了,他教導的這個班級成績在縣裏排倒數第二。閑言碎語漸漸多了起來,家長和同事們看他的眼光也不再像從前那樣懷著神聖的敬意了。他知道自己不夠敬業,上課都是敷衍了事,實在有些不像話,但是又想:“讓我來做這個,本就是大材小用。“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上必然有毛病在,有的時候也痛恨自己無法靜下心來認真做事,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有問題,但是一旦對自己產生懷疑,他就無法接受,所以索性把一切歸咎於環境,索性堂而皇之地請假去縣城直接找朋友去了。
一天晚上,他從縣城回來,在宿舍門口碰到了正在等他的校長。校長說:“我們去走走吧。“兩個人到了學校後的一個山坡上。
校長問:“你總是一個人來這裏是不是?“
他點點頭。
“你是不是看不起這所學校?覺得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
他默然。
校長撿起一顆石子,說:“每顆石頭都不一樣,你相信你是最優秀的,我也願意相信你。但是,你真的是嗎?那些山泉中的鵝卵石很漂亮吧,但是在我看來,它們還不如我手中的這顆,因為至少它鋪成了路。“
校長留他一個人在山上,先走了。那個晚上,這個心高氣傲的年輕人終於意識到,在過去的一年中,自己已經成了一個讓別人討厭的人,而這樣的人並不是自己所想要的。
第二天,他推開教室的門,第一次感到原來孩子們的笑容是那麼真摯而可愛。
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在他看來,自己就像墜入凡塵的天使,周圍的一切都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而設定,因此周圍的人都可能會被他貶為“俗物”。《紅樓夢》上給妙玉的判詞是“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這樣的人,難免會惹人厭煩,何況他自己也未必真的能達到真正高潔的境界,妙玉不就是“雲空未必空”嗎?因此最後連自己也給否定了。
《紅樓夢》中的寶玉其實也有一樣的毛病,他說那些男的都是泥做的,說嫁了人的女子, 就象死魚眼珠子般可惡。所以對那些人他都遠離之,而那些老媽子也在背後嘲笑他。但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不過是一個濁物,在麵對女兒家時,他就會不自覺地厭惡自己,但是他比故事中的那個年輕人更不幸,因為他所討厭的一切又是他寄身的所在,所以最後隻能是以出家的方式來求得解脫。
梁漱溟先生也曾通過自殺想尋求解脫,通過肉體的死亡來達到精神的平衡;而寶玉則回到萬物皆空之境來撫慰矛盾的心靈。梁漱溟先生說,這樣的人其實是因為對人對己責備太深、責備太過了。這樣的人是好人,但是在煩悶複雜的問題上得不到解決就容易走向極端,因此應該在“懺悔”和“自新”之上給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