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7 日日涅?劊?謝謨薪?(1 / 1)

第十一章7 日日涅槃,有悔有進

到了悲憫的心境,自己就高超了一層;自己不打架,不矛盾衝突,這是就無物擋住自己,於是真能夠“懺悔”“自新”,開拓新生命了。

——《懺悔——自新》

白璧上有瑕疵,終歸是不舒服的;一個人看到自己身上有毛病而產生厭惡的心理也是正常的,說明他有上進心。但是如果以偏概全,因為一點瑕疵而丟棄一塊美玉,實在是得不償失,很多出家或者是自殺之人就是因此而偏執於一端。

梁漱溟先生說,內心有矛盾衝突的人,我們可以讓他去“懺悔”“自新”。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但是另一方麵,要看到這個毛病並非是不可饒恕的,不要一味地用批判、憎惡的眼光盯著自己或者是他人,如此犀利的匕首不僅會去除瑕疵,可能還會毀了美玉。要知道人本就是容易犯錯的,雖然不能以此作為犯錯的借口,卻可以讓人懷著悲憫之心看待。在懺悔的時候,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是可以擺脫那個自己不喜歡的自己的。

梁先生很喜歡古人袁了凡的話:“以往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既然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毛病,那就應該去努力改正,讓自己像刀片一樣刮去自己身上的陋習。而袁了凡也是在受到開導後才這麼做的。

袁了凡是明朝人,他曾經遇到一個算命很準的人,算得他未來的事情都一一應驗了。袁了凡因此就有了一種“順天應命”的人生態度,認為一切都是注定的,既然無法改變,也就不需要刻意追求。

有一年,他去拜訪雲穀禪師,表達了這個想法。

雲穀禪師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修養內心,增進品德,就可以改變命運。

袁了凡告訴禪師,按算命的說,他自己考不上進士,而且沒有兒子。

雲穀禪師問:“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進士嗎?應該有兒子嗎?”

袁了凡想了很久,說“不應該”。他承認說他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陷:性格急燥,心胸不開闊,不能容人;有時還仗著聰明來壓別人,任性,說話不注意。以及太喜歡幹淨、脾氣不好、冷漠、說話多、喜歡喝酒、喜歡徹夜常玩,不保養身體等……他認為這都說明自己德行不夠,所以不應該有福氣。

雲穀禪師先肯定了袁了凡的說法,隨後說,“你今天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錯誤,就可以改正……務必要積德,務必要寬容,務必要有愛心,務必要愛惜身體。從前的種種,就像昨天的你已經死了。以後的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剛出生的,這就是你精神生命的再生……”

袁了凡相信雲穀禪師的話,誠懇接受了他的教導。在佛前做了懺悔,並且表露心願,發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雲穀禪師給他一個“功過格”,讓他每天記錄自己做過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記錄上去,加一個數;做了壞事就減一個數。

他說:“提高自己的修養,促使命運的轉變。什麼叫‘修養’?就是有什麼缺點,都要想辦法消除。能做到這一點,就達到了‘先天的境界’,這是真實的學問啊。”

從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著自己。感覺生活和過去不同了。過去是放任自己,而現在是時時警覺。就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不敢做不好事情,害怕得罪天地。遇到別人恨他、詆毀他的時候,也能有肚量寬容了。他做了一本空表格,起名叫“治心編”。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記錄,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後來,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運也越來越好。

當一張白紙上染了黑墨後,我們應該做的不是任其停留,或者以為這個黑墨可以遮住整片白紙,而應該努力把它去掉。鳳凰可以集香木自焚而得重生,人也一樣。雲穀禪師承認袁了凡有不足,但是知不足是為了改不足,而不是讓人陷在不足之中自怨自艾。

1951年與1952年,梁漱溟先生分別發表了《兩年來我有了哪些轉變?》和《我的努力與反省》兩篇長文,對自身的不足做了深刻的反省。此前,他一直堅持著改良路線。在文中,他承認說:“假如不是今天有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成功,我始終會認定我走的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之道路,始終不會發覺自己是改良主義。在今天勘對起來,我之為改良主義,正無可否認。”

發表第二篇文章的時候,正值毛澤東的《矛盾論》發表,梁先生在研究之後,認為自己正是因為沒有搞通矛盾論,因此在分析中國社會的問題時才會有偏差。

正是在對自己如此的一次次的審視之中,才能更為接近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自己。

每次自省後的自己,都是涅槃後的鳳凰,都是一個新的生命。梁漱溟先生說,這時候的自己,回頭看過去,就知道當初自己的私意私欲是多麼可笑又可悲。如惡惡臭,把自己好的和不好的東西都擺出來細看,知道了哪些是臭的,“才能看不上,才能夠舍棄”;去濁揚清,生命之水才能煥發生機,才能長流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