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下窮上達:追求心中清明天
好夢由來最易醒,匆匆之間,物是人非。人有很多可憐之處,最可悲的便是身處泥潭而不自知。聖賢之道,在於慈悲。他了解人是多麼容易犯錯,將人從夢中敲醒,不是為了看他醒時的痛苦,而是希望能夠幫助他清醒地去追求理想的生活。這樣的人,就是“了解一切之人而通天下之情”。
1 少“自覺”之力不成人
一個人缺乏了“自覺”的時候,便隻像一件東西而不像人,或說隻像一個動物而不像人。
——《吾人的自覺力》
“人非草木”,“我心匪石”,人常以此表明與他物的區別。在人看來,花鳥魚蟲基本都是無情無思的,它們或者春生秋死,新生的草木似乎也無異於舊時光景;或者千年無轉移,天長地久對它們來說毫無意義。梁漱溟先生在談到人的創造力的時候說:其他一切生物都不會用心思。
而比生物更為可悲的是機器。梁先生認為,機器是最可悲的,因為它的命運完全不能由自己掌握,就像石頭可以任人丟棄;就像樹枝可以有人攀折;而動物,像是一個動的機器,不用人搖而自動的機器,似乎有了點進步。它們懂得累了休息,餓了覓食,然後代代繁衍下去,再過幾十年、幾百年可能都變化不大,依然沒有擺脫不自覺的狀態,人則不同。
梁先生說:“‘自覺’真正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東西!”人可以去創造,可以去超越,這些都是因為人有自覺性。然而,人的生命是沿著動物的生命而來的,與動物,甚至是與機器同樣有相近之處。人的身上有很多情欲,不由自主地“看這個貪,看那個愛,怠忽懶惰,甘自墮落”,這樣的人很難管住自己。
一個乞丐每天都在想:“假如我有2萬元錢就好了,我就可以變成正常人,不用再做乞丐。“一天,這個乞丐無意中發現了一隻很可愛的小狗,他見四周沒人,便把狗抱回自己住的窯洞裏,拴了起來。
這隻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這位富翁丟狗後十分著急,因為這是一隻純正的進口名犬。於是,就在當地電視台發了一則尋狗啟事:如有拾到者請速還,付酬金2萬元。
第二天,乞丐行乞時,看到這則啟事,便迫不及待地抱著小狗準備去領那兩萬元酬金。可當他匆匆忙忙抱著狗又路過貼啟事處時,發現啟事上的酬金已變成了3萬元。原來,大富翁尋不著狗,又電話通知電視台把酬金提高到了3萬元。
乞丐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腳步突然間停了下來,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了窯洞,重新拴了起來。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漲了,第四天又漲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讓市民們都感到驚訝時,乞丐這才跑回窯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隻可愛的小狗已被餓死了。
乞丐還是乞丐。
這樣的人,就如同缸中的金魚,隻要投下食物,就會不知滿足地一一吞入口中,卻可能會要以生命作為代價。而一個人如果像動物那般生活著,意義何在?
孔子說,食色,性也。人喜歡看美色,品美食,賞名花,飲美酒,但有時不知道適可而止,或者知道了,卻不去自製。梁先生舉例說:更如好名、出風頭等,有時自己知道,好歹都明白,可是他管不住自己。
有個人在朝廷做官,去外地任職前向老師告辭。
老師告誡道:“地方官可不好做呀,你隨時都要小心謹慎。”
學生胸有成竹地回答說:“老師請放心,我已經準備了‘高帽子’100頂,逢人便送一頂,如此一來,應該不會出什麼岔子。”
老師一聽,立刻板起臉來生氣地訓斥道:“我們要用正義來待人,哪能靠這種手段?!”
學生馬上低頭說道:“天下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幾個啊!”
這時,老師微微點頭道:“你這話說得還有點見識。”
這人辭別了老師後,在路上遇見一個朋友,說:“我這100頂高帽子,如今隻剩99頂了。”
這個老師義正言辭,若論道理,他自然知道無論是送高帽還是收高帽都非君子所為,甚至可以講得頭頭是道。然而不知不覺中,他卻掉入了自己所不齒的陷阱之中。
人無法自我控製的時候,就像是被鏈條帶動的齒輪,不由自主地就順從了別人的意圖或行為,或停或轉都身不由己。梁漱溟先生認為,能夠自覺“是人類第一也是唯一的長處”。人雖然是從動物發展而來的,但這一過程既然稱之為進化,人就應當在某一點上高於動物才對,這一點就是自覺。人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向哪裏走,或者是怎樣走。而那些少了自覺的人,像是一件東西,或者像是一個動物,總之不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