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3 冷眼旁觀,才知何處是泥潭
隻有常常冷眼去看的時候,才能見到人類的可悲憫。
——《吾人的自覺力》
下棋的時候,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說;蘇軾登廬山時也道: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其實高明的棋手可以統觀整個棋局,而當人登到頂峰的時候,山下一切,莫不曆曆在目,最重要的是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冷靜地去看待,唯有如此,才不會被一時的局勢變化所左右,也才不易迷路。
梁漱溟先生說:“隻有在我的心裏清楚明白的時候,才是我超越對象、涵蓋對象的時候;隻有在超越涵蓋對象的時候,一個人才能對付自己有辦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隻有對自己先了解清楚了,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看清之後也才能對症下藥。但是想要看清,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梁漱溟先生認為,要冷眼去看,如此才能清楚。如說熱氣騰騰、甚囂塵上,滿天的飛沙走石,心智自然難以清明;即便心中有很多東西要湧出來,也要學會等待——當塵土落地、萬物清明的時候,就能夠明了很多。並不是說,隻有在看待別人的時候才能夠看得分明,隻要自己也能超出自我的局限,也可以像一個旁觀者那樣冷靜地看清究竟自己錯在何處。
在一次暴雨之後,有一堵圍牆被雨衝倒了,一個窮人從倒了的牆裏挖出了一壇金子,他一夜暴富。有了錢之後,這個窮人想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一些,於是,他向一位老人訴苦,希望老人能指點迷津。
老人告訴他:“你有錢,別人有智慧,你為什麼不用你的錢去買別人的智慧呢?”
於是,窮人來到城裏,見到一個智者,問道:“你能把你的智慧賣給我嗎?”
智者答道:“我的智慧很貴,一句話100兩銀子。”
那個窮人說:“隻要能買到智慧,多少錢我都願意出!”
那個智者對他說道:“遇到困難不要急著處理,向前走三步,然後再向後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這麼簡單嗎?”窮人聽了將信將疑,生怕智者騙他的錢。
智者從他的眼中看出他的心思了,於是對他說:“你先回去吧,如果覺得我的智慧不值這些錢,那你就不要來了,如果覺得值,就回來給我送錢!”
當晚回家,在昏暗中,他發現妻子居然和另外一個人睡在炕上,頓時怒從心生,拿起菜刀準備將那個人殺掉。突然,他想到白天買來的智慧,於是前進三步,後退三步,做了三次。他忽然想到,其實他對這件事情的根本一無所知,隻是看到一個影子而已。如果就此行動,犯下的過錯自己能夠承擔得起嗎?
這時,那個與妻同眠者驚醒過來,問道:“兒啊,你在幹什麼呢?深更半夜的!”
窮人聽出是自己的母親,心裏暗驚:“若不是白天我買來的智慧,今天就錯殺母親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給那個智者送錢去了。
世俗中的人往往隻知道從自我出發,陷入自己的角色之中而無法自拔,而故事中的智者其實就是給了這個窮人從“局中人”到“局外人”的轉換,讓他能夠冷靜、客觀地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做到梁先生所希望的“清明自覺”。如果隻憑著衝動行事,就陷入了梁漱溟先說所言的機械性,不去考慮這個行動是否合理,也不考慮這樣做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惠子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前去看望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梁國,是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子恐慌起來,在都城內搜尋莊子搜了整整三天三夜。
莊子見到惠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 ,你知道嗎?鵷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它不會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實它不會進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會飲用。正在這時一隻鷂鷹尋覓到一隻腐爛了的老鼠,鵷剛巧從空中飛過,鷂鷹抬頭看著鵷,發出一聲怒吼:‘嚇’!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怒叱我嗎?”
惠子也是一個極有智慧的人,但在這件事情上,他不知不覺陷入了名利的泥潭之中。大概在官場待久了的人,都會對權力爭奪分外敏感吧,而莊子對此不屑一顧。他譏笑並可憐惠子這隻鷂鷹。其實莊子不是沒有進入仕途的能力和機會,他能對這些看清,就在於眼冷心熱。在他看來,天地都不過是一瞬,這些蝸角虛名又有何可爭之處?
世間也很多陷阱,當人落入陷阱之中時,便很難超脫出來。梁漱溟先生說,“怎麼樣讓我們心裏常常清明,真是一件頂要緊的事情”。因為唯有看清了,才能可能超脫出來,而人優於動物的力量就是從此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