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約翰·錢伯斯(1 / 2)

約翰·錢伯斯,1949年8月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北部的克利夫蘭,他父親和母親都是西弗吉尼亞州的醫生。

1991年1月,錢伯斯擔任思科係統公司副總裁一職,公司當年的銷售收入僅為7000萬美元,市場價值為6億美元。從1995年1月起,他成為思科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在他的領導下,思科公司開始在互聯網工業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1995年以來,思科公司的利潤與收入的增長連年超過4倍以上。

2001年3月24日,思科公司在美國NASDAQ股票交易所的股價達80.06美元,市值為5554億美元,首次超過大名鼎鼎的微軟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美國矽穀的《Upside雜誌》將約翰·錢伯斯評為“數字世界之王”;美國《商業周刊》也在短短3年間2次將他評為全球前25位高級企業總裁之一。此外,作為公認的全球商業界最具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的企業領導人之一,錢伯斯還被選入了克林頓總統的貿易政策委員會。

錢伯斯說:“不是大魚吃掉小魚,而是快的吃掉慢的。”這也是對錢伯斯和思科所奉行的經濟規則的最好詮釋。

思科收購一個企業,就力求快速,絕不猶猶豫豫,拖泥帶水。在談判過程中,思科最快的隻要三天零兩個半小時的時間,最長的也不到幾個月時間,至於完成收購,絕大多數都不會長於一年。

思科講究速度,但如果人們因此認為他的收購流於草率,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選定一家公司後,思科有時也不急於購買,它可能先扮演一個風險公司的角色,先向這個公司注入10%左右的風險資金,以監視這家公司的發展情況,靜觀事態的變化再做決定。

錢伯斯曾在IBM做過6年的銷售工作。在這6年中,他感受到IBM對用戶極為重視,包括在對用戶的技術及對產品的支持上。但後來,IBM因遠離客戶而開始走下坡路,這使錢伯斯對IBM失去了信心,因此離開IBM而去了王安公司,並在王安公司做了8年。“前6年半我做得很成功,那時王安博士還在主持工作,當時我是這家公司的副總裁,這一時期,我們極為重視客戶,因此我們每年能以40%的速度發展。王安博士的一個很大長處就是很有遠見,在不同形式下會發展不同的部門,他長遠計劃的做事方式使我受益匪淺。”

後來,王安退休,其子接班,王安公司的管理方向發生了變化,“脫離了客戶,各種利益照顧得不好”(錢伯斯語)。當時錢伯斯主管王安公司一半的海外業務,一天他被叫到辦公室,被告知說,他被調管美國業務,但有一個先決條件,即首先要裁掉4000人,“這對我來說實在太痛苦了,這簡直是要殺我,我感到公司沒希望了,所以最後離開了王安公司。”

錢伯斯說:“公司在上升時期,對顧客都能很盡心,一旦取得了很大成績他們就會忘了客戶,他們忘記了恰恰是客戶把他們捧上去的,也正是因為他們脫離了客戶,銷售額才會降下來,因此才有裁員問題。我是親眼看著IBM與王安公司從鼎盛走向下坡路的。”

盡管錢伯斯是傷著心離開IBM與王安公司的,但兩家公司的生涯確實教給了錢伯斯成為今天錢伯斯的最關鍵一課,這就是:一定要重視客戶,一定要有遠見。

IBM、王安兩家公司的教訓使錢伯斯深有感觸。此後,如果技術人員要把一堆眼花繚亂的新技術擺在錢伯斯麵前時,一定要當心,因為他不迷信任何新技術,他隻迷信他的客戶。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讓客戶滿意是思科最重要的事。”錢伯斯把客戶放在整個公司的最中心環節,把客戶的需要置於公司決策的中心地位。

在“顧客是上帝”的基礎上,錢伯斯給員工們灌輸了一種“顧客是首席執行官”的信念。

為什麼呢?錢伯斯覺得有兩點原因。

首先,一句“顧客是上帝”就把顧客打入冷宮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