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亨利克·維尼亞夫斯基(1 / 2)

“請你們兩位記住,《威尼斯狂歡節》正在隨著我一道走向死亡。”——這是波蘭小提琴大師亨利克·維尼亞夫斯基對守候在他身旁的兩位好友魯賓斯坦(俄國鋼琴家、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和奧爾(俄國小提琴家)的臨終遺言。大師的話似乎有點過於自負,但能將帕格尼尼的這部代表作演奏得無可指責的提琴家確實十分罕見。

1835年7月10日,維尼亞夫斯基出生在波蘭盧布林市一個知識分子之家。他的父親是一位知識淵博、收入豐厚的醫生,母親是優秀的女鋼琴家。

維尼亞夫斯基從6歲起正式拜名師學習小提琴演奏,進步神速,8歲時被法國巴黎音樂學院破格錄取(該院有一則規定:不收小於12歲的外籍學生),11歲就以全院小提琴比賽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成為巴黎音樂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畢業生。由於他是領取俄國獎學金的學生(當時的波蘭歸俄國統治,波蘭人都屬於俄國國籍),因此受到沙皇的極大恩賜——獎給他一把王宮珍藏的瓜內利小提琴。

他的驚人天才使他名揚天下,一帆風順的成長道路使他紅得發紫。從13歲起,他開始周遊歐洲各國旅行演出。在此期間,他與來自祖國的3位著名人物結為好友:鋼琴大師肖邦、作曲家莫紐什科、詩人密茨凱維支。通過與名人的交往,維尼亞夫斯基深深感到,僅僅作為一個演奏家是不夠的,應該更上一層樓。於是,他重回母校研修和聲與作曲。僅1年後,他拿出了自己的作品,竟再次榮獲全院第一名!擺在維尼亞夫斯基麵前的是一條廣闊而燦爛的人生大道。他年輕漂亮,舉止瀟灑,身懷絕技,談吐高雅。這些長處,使他博得了人們對他的好感。不過,他那典型的藝術家氣質——易於衝動、缺乏自我克製的能力,有時也會給他招來一些麻煩。

一次,他與捷克女小提琴家娜麗達在莫斯科同台演出。維尼亞夫斯基被安排在前半場。

當然,他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娜麗達後半場上台,盡管她的演奏略遜於維尼亞夫斯基,但女性特有的魅力卻使她贏得了高於前者的歡呼,一些達官貴族爭相登台獻媚恭維,這使維尼亞夫斯基的自尊心受到強烈的刺激。他突然抓起琴來衝上舞台,向聽眾高聲宣布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他絕不比娜麗達差!此刻,女提琴家雖已走到了舞台邊上,但仍有一堆人前呼後擁地圍著她吵吵鬧鬧。在這種狀況下,維尼亞夫斯基的重新演奏顯然無法開始。他極不耐煩地掃了那些人一眼,發現其中有一位將軍的嗓門兒最亮,毫無顧忌地在那裏大聲喧嘩,提琴家怒不可遏地走上前去,當眾用手中的弓子啪啪作響地敲打將軍的肩章,希望他暫停他的高談闊論。第二天一早,維尼亞夫斯基接到了當局的勒令,限他24小時之內離開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