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夏天,著名導演威廉·惠勒執導的喜劇片《羅馬假日》開拍了。

影片描述了一位現代歐洲某國的公主訪問羅馬,被官場的繁文縟節和侍從的管束弄得心煩意亂,十分向往外界的自由生活。入夜,禦醫給她服用安眠藥,宮女服侍她睡下後,她趁機換上便裝偷偷溜出了迎賓館。正當她走到大街上為自己的行動欣喜不已的時候,剛剛吃下的安眠藥發作了。她站立不穩,倒在公園長椅上的一名美國記者身上。記者以為她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便把她扶回自己家裏。公主困倦不堪,一頭栽倒在床上。而這名記者厭惡地把她扔到沙發上,自己舒舒服服地睡在大床上。翌日,他翻開早報,公主失蹤的消息和照片赫然躍入眼簾!他趕快跳起來,恭恭敬敬地將熟睡的公主抱回大床。記者的職業感使他趕忙叫來攝影師,還要帶領公主去遊玩。這可正中公主下懷。三人在羅馬城盡興而遊,盡情拍照,不亦樂乎。而那邊卻急壞了羅馬當局和某國使館,大批人馬被派出四處搜尋公主下落。直到晚上,玩得筋疲力盡的公主才回到使館,一場虛驚方落下帷幕。數天之後,在招待會上,公主與記者不期而遇,二人對望兩相情悅,愛意綿綿。但皇族和平民的地位懸殊,雙方都不敢做非分之想。雖說是兩心相印,卻隻得抱憾而別。

這部影片播出之後,歐美影壇為之轟動。劇中那位秀色清奇、嬌憨可愛的公主令影迷們如癡如醉。她的扮演者正是奧黛麗·赫本。

赫本於1929年生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父親是愛爾蘭裔的英國商人,母親是個荷蘭的女爵。家庭教養的熏陶,在赫本身上留下了優雅迷人的貴族氣派。她四歲時便被送到英國一家私立學校接受良好教育。六歲時父母離異,但她一直在那裏長到十歲。

當時的歐洲已被戰爭的煙雲籠罩,母親把赫本接回老家荷蘭,本以為這樣會安全些,沒想到她們全家都陷入了法西斯的鐵蹄之下。十幾歲的赫本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她卻終日徘徊在饑餓和貧困之間。那時,全家人都時刻麵臨著死亡的威脅,赫本仍用自己參加芭蕾舞演出掙來的錢捐助荷蘭的抵抗運動。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她在當地一家藝術學校裏勤奮地學習芭蕾舞,並醉心於這項高雅的藝術。戰爭結束時,她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去英國深造的資格,以後便做了職業芭蕾舞演員。

然而,多年的饑餓貧病侵蝕了她的身體,赫本一直是瘦弱的。

而要做職業的芭蕾舞演員,沒有過硬的身體素質是不行的。由於體力不支,她隻得忍痛放棄了自己心愛的職業,後為生活所迫做過時裝模特和歌舞女郎等。

1951年,聯邦影片公司的導演劄姆皮看中赫本,邀請她出演《天堂裏的笑聲》。由於名氣太小等原因,最終隻演了一個毫不起眼的女侍角色。但從此以後,她便開始了影藝生涯。

初入影壇,由於赫本多年悉心專注於舞蹈藝術而忽略了表演技巧,她表現平平,雖然擁有出眾的姿容,卻常常被影片公司拒絕在門外,最多演點小角色。可是聰明而堅韌的赫本對自己充滿信心,她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著名影星費裏克斯·埃爾默舉辦的表演訓練班,潛心鑽研演技。逐漸顯露出才華的赫本在一部部影片中節節高升,由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演員變成一顆耀眼的新星。

《羅馬假日》的成功,使赫本聲名鵲起。出身於貴族之家的赫本生性活潑開朗,再加上老天賦予的嬌好姿容,她演公主可謂如魚得水。更重要的是聰慧好學的她經過一年的磨煉,演技大大改觀。初登銀幕時的拘謹、凝澀的感覺沒有了,她發揮出爽朗歡快的天性,正與角色和劇情相吻合。赫本把公主那種對虛偽禮節的憎惡,對自由的渴望,對平民世界的新奇感都把握得很準確,一個充滿青春活力、天真任性、不諳世情的公主被演活了。赫本也因此而獲得了1953年度的奧斯卡金像獎和紐約影評家的最佳女演員桂冠。她在片中亮相的那種秀美的短發型以“赫本式”的名稱被爭相仿效,風靡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