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2 / 2)

勃拉姆斯一生對工作嚴肅認真,嚴肅得似乎過了頭。在普通人看來,他是一個自討煩冗、過分細致的怪物。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要經過仔細推敲。如其《第一交響曲》用了近15年的時間才完成,而他青年時代寫的B大調三重奏則在37年後又重新被改寫一遍。

生活上的勃拉姆斯懶散邋遢,不拘小節,衣服沒有紐扣,不修邊幅,衣服亂扔,性格古怪,說話刻薄。如在一次各界名流聚集的晚會上,勃拉姆斯出言辛辣,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最後,他走到門口,轉身向大家鞠了躬,說:“如果在座的哪一位今天晚上沒有受到我的冒犯,那就請他原諒我的疏忽。”勃拉姆斯終身未娶,因為他始終忘不了克拉拉,盡管其後有過幾次戀愛的經曆,但每次過後,他都會寫出一部新的不朽的篇章。晚年,勃拉姆斯生活相當優裕,但其內心卻異常孤獨,他選擇了舒曼推崇的“F——A——E”3個音構成的格言“自由——然而——孤獨”作為自己晚年生活的歸宿。

1896年夏,克拉拉去世,勃拉姆斯失去了最後的精神支柱,極度的哀傷悲痛使他處於崩潰狀態。在給克拉拉聖潔的遺體撒下一把純真的泥土後,他對人們說,自己去另一個世界的日子已經不遠了。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與世長辭。人們把他埋葬在著名的維也納中央公墓他無限景仰的藝術大師貝多芬身旁。

勃拉姆斯生活的年代,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盛行的時代,浪漫主義藝術重視的是自由、運動、激情和不受拘束的表現形式,而古典主義則崇尚秩序、均衡、控製和規範的完美。勃拉姆斯選擇了古典主義的因素,就是要使音樂重返到自己的天國裏去。但他的“反潮流”更傾向於用音樂特有的語言去反對當時浪漫主義音樂創作中過多受到的文學製約,以及幻想有餘而理性不足的缺點。勃拉姆斯對德國古典音樂傳統的發展,是對過去偉大藝術的一種渴望,一種無法克製的向往,是一種對之進行挽救的欲望,或者說是一種責任。

勃拉姆斯說過:“德意誌的統一和巴赫全集的出版,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兩件事”,這就是說德國的統一,更激起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巴赫作為一個古典主義音樂家則更受到了他的推崇。勃拉姆斯的內心有一種“不準落在貝多芬的交響曲造詣之下”的責任感。這需要說明,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創作,並非是要恢複其原來的傳統,或者照搬,而是一方麵追尋英雄時代的源泉,另一方麵要在浪漫主義盛行的時代重新建立並達到新的高度。可以說,勃拉姆斯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是一位內心擔負著過去、懷著苦味良心的人。或者說,過去和現實之間的分裂,是新的創作和對過去的悔恨,由此而來的內在的敏感性,使勃拉姆斯的人生成了哈姆雷特式的人生。

舒曼說過,勃拉姆斯的音樂“表達了我們時代最高的理想”,他的大多數作品都實踐了古典主義的傳統,如他的交響樂,按通常的四樂章結構進行創作,第一章的曲作也和古典格局相近,技巧運用古典主義的複調對位,不設標題等。而在他的鋼琴曲創作中,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不依靠情感的激發去創作音樂,而是通過古典音樂所具有的對樂感給予組織、發展的邏輯性和嚴密性。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勃拉姆斯交響樂中的和聲詞彙、色彩濃鬱而且層次豐富的管弦樂音響都是浪漫主義的。勃拉姆斯創作本身表明,重建古典,實際上是為音樂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動力,他隻是以貴族式的精神去緬懷過去,去追求古典音樂所特有的善、美。

勃拉姆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就是他的四部交響樂。可以說,這四部交響樂就是他一生情感心靈的寫照。《第一交響樂》:運用了古典主義音樂傳統的表現手法,複調對位,配以結構密集的和弦,還有音響及配器,表現出了沉重、陰鬱、晦澀的個性化情緒。

這可能與他童年及少年時的生活及心情相對應。《第二交響樂》:在嚴肅深沉的潛流上流露出平靜的田園氣息,而第三樂章中的抒情,中庸、優雅的速度及穿插其中的小夜曲,則是一首音樂的詩篇;樂章末,則有爽朗充沛的精神氣質。這應與其青年時的心情相對應。

《第三交響樂》:表現了勃拉姆斯的溫柔、深刻與懷舊。音樂透露出了多種性格,英雄的、抒情的、悲傷的,反映了他內在的矛盾性。很明顯這與舒曼和克拉拉有關,還有當時的社會環境。《第四交響樂》:充滿了悲劇氣氛。前三樂章中充滿了生活氣息,而第四樂章則表現了嚴峻、肅穆,甚至死亡,這應是勃拉姆斯晚年情感心靈在交響樂中的寫照。

勃拉姆斯是德國古典主義音樂大師中的最後一人,他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漢斯·比羅在搞音樂評論時曾有一個“3B”的概念,其實它是指三人,一是巴赫(Bach),二是貝多芬(Beethoven),而另一個即是勃拉姆斯(Brahms)。事實上,巴赫和貝多芬也是勃拉姆斯名義上的老師和受崇者。由此可見,勃拉姆斯在德國、在歐洲,甚至在世界音樂史上都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