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則宣布全國進入無限期的緊急狀態,把備戰落到了政策措施的層麵上。無疑,這些次“爐邊談話”的觀念和政策導向作用十分明顯。也正是這樣的深謀遠慮,使得美國具備了較為厚實的戰備基礎,在戰爭降臨的時候能夠從容應對,並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贏得勝利。
領袖需要有果敢善斷的決策能力、迅捷堅韌的行動能力,更需要高瞻遠矚的謀劃能力和循循善誘的引導能力。可以肯定的是,羅斯福如果僅有臨陣磨槍般的“爐邊談話”,而沒有政策導向類的“爐邊談話”,他的形象會失去幾分豐采,而正是後者才使其領袖形象閃現出熠熠光彩。如果我們對羅斯福早四年、早八年執掌權杖美國就不會鬧出大蕭條的假設未可然否的話,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羅斯福的前任胡佛以及胡佛的前任柯立芝、哈定們如果能夠高瞻遠矚、居安思危,不要沉醉於繁榮而高歌“美國的事業就是企業”或者拘泥於體製而高擎自由放任之旗的話,美國的大蕭條確實可以減輕並盡早複蘇。
遺憾的是,我們雖然總說曆史是一麵鏡子,卻很少切實地拿它來觀照、鏡鑒,尤其是在繁榮昌盛、高歌猛進的時候。就這樣,在大蕭條70多年之後,幾乎相似的一幕重新上演。同樣相似的是,我們像曆史上無數次重複的那樣,在事後拿起了鏡子;同樣遺憾的是,盡管照過了鏡子,我們依然難免像過去那樣繼續犯錯的衝動。
七
幾乎每一位羅斯福的傳記作家都不舍得丟掉“爐邊談話”這一題材,相反,對此他們幾乎是濃墨重彩。因為,“爐邊談話”是羅斯福政治生涯中最出色的一個部分,是其思想、理念、能力、魅力最為集中的體現,而且垂範後世,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和孜孜效法。
“爐邊談話”表現了羅斯福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作為一種“拉家常”式的溝通,“爐邊談話”平和、親切,邏輯中心突出卻又似隨興而談,口氣上如家人般傾心相向,用詞上盡可能簡單、平易,堪稱應用語言藝術的典範。
“爐邊談話”平和親切。談話選在了日常家庭聚談最常見的地方——壁爐前,雖然聽眾看不到畫麵,但日常生活的積累使他們可以想見總統談話時的情形。這幅民眾腦海中形成的畫麵,與領導人物高居講壇宣讀高頭講章的情形大為不同,一下子就拉近了雙方間的距離。空間距離拉近的同時,同樣拉近的是心理距離,這自然使民眾感到總統的話語聲聲可親、字字入耳,也就甘於欣然接受。在這個氛圍中,羅斯福不再是總統,而成為民眾的家人或朋友,但又是一位家中的長者或睿智的朋友,民眾信賴他,願意聽從他的勸說和指引。因此,在第一次“爐邊談話”的第二天,銀行剛剛開門營業,人們就紛紛前去,將家中的現金存入銀行,僅在紐約一天中的存款數就超過取款數多達1000萬美元。
“爐邊談話”聲情並茂。進行“爐邊談話”時,爐邊聽“談”的隻有記者和僚屬,並沒有普通民眾。但情景既然設定,羅斯福也就入情入景、聲情並茂,仿佛一大群普通民眾——產業工人,城市平民,農場主和佃農,
企業雇主,中年漢子與年輕姑娘,老人和孩子,乃至孕婦……一位傳記作家寫道:“他有意識地使他的談話對象——人民——形象化。他忘記了擴音器,好像他的聽眾也會同他一起點頭、微笑或者和他一起大笑起來。”曾擔任羅斯福政府勞工部長且與總統過從甚密的珀金斯小姐在她的著作中這樣寫道:羅斯福說話的時候,“時而點頭,時而雙手作出簡單、自然而輕鬆愉快的姿勢”。“他麵帶微笑,容光煥發,好像他真的就坐在前廊,或者就同他們一起坐在起居室裏”。
“爐邊談話”深入淺出。“爐邊談話”麵對的是廣大的普通民眾而非專業人士,而主題卻又是國內外形勢以及國家的大政方針,有些問題又有相當的專業性。要把事關國計而且不乏專業性的問題對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民眾講清楚,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羅斯福顯然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比如,羅斯福在第一次“爐邊談話”中說的這段話——
首先,我要指出一個簡單的事實:你們把錢存進銀行,銀行並不是把它鎖在保險庫裏了事,而是用來通過各種不同的信貸方式進行投資的,比如買公債、做押款。換句話說,銀行讓你們的錢發揮作用,好使整個機構運轉起來。你們存入銀行的錢隻有很小一部分是以貨幣形式保存的,其數量在平時完全能夠滿足普通公民的現金需要。換句話說,國家所有貨幣的總量僅僅是所有銀行全部存款中很小的一部分。
就是這不足200字的一段話,便把銀行業的運作機製解釋得清清楚楚。因此有人說,羅斯福短短的一兩百字就是一堂出色的金融課。
談話並不是可以不講技巧,相反,它對技巧的要求似乎更高。羅斯福的“爐邊談話”就體現了極高的語言技巧——仍以第一次談話為例:用親切
的稱謂(“我的朋友”、“我們”)把聽眾拉到爐邊來;用各種技巧做好起承轉合、調動聽眾興趣(“你們會問”、“請讓我講清楚”等);用各種手段使自己講清楚、聽眾聽明白(如“換句話說”等)。這樣的技巧以及大量修辭手法的運用,在“爐邊談話”中隨處可見。
細細品讀羅斯福的“爐邊談話”,我們必然會驚服於其爐火純青的語言技巧,也會不時擊節稱賞或會心微笑。
八
羅斯福“爐邊談話”的語言技巧值得細致體味、悉心效仿,而他的熱情、樂觀、隨和、親民等領袖魅力更應該深長體味、傾心效法——不是要成為另一個羅斯福,而是要把人民裝在心坎裏,把各種社會力量凝聚到抗禦、扭轉危機乃至引領經濟社會良好發展的神聖使命上來。曆史學家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羅斯福領袖魅力的真實寫照——
“你要我做什麼事我都會做。你就是我們的領袖。”艾奧瓦州的一位眾議員寫信給羅斯福說。
“和總統在一起待一個小時以後,叫我把釘子當飯吃我都吃得下去!”一位平日頗為冷靜的機關負責人對他的朋友驚歎道。
“我同富蘭克林·羅斯福很接近,就像他的跟班一樣。他在我心目中至今仍是英雄。”羅斯福政府的一位要員臨終前說。
“總統是個好夥伴——他非常聰明、機智,進能攻,退能守。他有廣泛的興趣,而且非常富有人情味。”羅斯福政府另一位性格執拗粗暴的成員哈羅德·伊克斯說。
羅斯福的領袖魅力源自何處?
領袖魅力源自羅斯福的樂觀、自信。對此,我們無需贅述,隻舉一例佐證:1933年初就任總統後不久,羅斯福去拜訪92歲高齡的最高法院退休法官奧利弗·文戴爾·霍姆斯。霍姆斯的法官職位是羅斯福的“特德叔叔”(西奧多·羅斯福)任命的,他對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印象一直是:是個好人,但有點文弱。然而,此次羅斯福拜訪離開後,這位偉大的法學家在書房裏陷入了沉思。在座的朋友不解其意,老人望了望羅斯福剛剛走出去
的那扇門,脫口說道:“智力二流,但性格卻是一流!”
領袖魅力源自羅斯福的坦誠、謙遜。“爐邊談話”正是羅斯福坦誠對待人民的一種方式——他把國情、政策以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向民眾和盤托出,就如同對自己的家人或摯友。他從不掩飾自己的觀點,同樣也毫不矯飾自己的謙遜。在第三次“爐邊談話”時,他說:“我不否認我們在做法上可能犯下錯誤。我並不指望打出去的球每次都能命中。”他引用西奧多·羅斯福的話說,如果正確率能達到75%,他就會十分高興。
領袖魅力源自羅斯福的操守與胸襟。羅斯福胸襟廣闊,極具包容心。他的政府官員有著各種各樣的背景,他的座上客有著各色人等。他很少黨派的門戶之見,也十分鄙視路線說教。在聯合各種社會力量共度危機方麵,羅斯福顯示出了極為卓越的協調能力,各種力量都被他凝聚到了身邊,形成了空前絕後的“羅斯福大聯合”。傳記作家中不乏稱羅斯福為“代理人”或“經紀人”的,尤其是在其執政的早期。這樣的冠稱,生動揭示了羅斯福的施政理念和協調藝術。羅斯福認為,危機當頭,總統的角色就是要在許多分歧因素中找出對整個國家最有利的一致目標,並通過各種手段把各種力量調集在同一目標上來。不過,對於原則目標,羅斯福操守堅定,從不鬆懈、從不妥協。對此,大洋彼岸那個似乎對誰都不喜歡的人——阿道夫·希特勒,也在1933年說:“我同情羅斯福總統,因為他越過國會、越過院外集團、越過頑固的官僚主義者,徑直走向自己的目標。”
領袖魅力更源自羅斯福的親民,特別是對弱勢群體——“經濟金字塔底層被遺忘的人”——的關注。還在競選時,羅斯福1932年10月19日就在匹茲堡說:“假如我們的公民中有人陷入饑餓或極度貧困,因而有必要增加
撥款,以至預算失衡,我也將毫不遲疑地把全部實情告訴美國人民,並請求他們允許我得到那筆增撥款項。”1933年3月21日,羅斯福致國會谘文提議成立聯邦救濟機構。5月12日法案通過,聯邦緊急救濟署成立。羅斯福任命出身貧寒、長期從事福利工作的哈裏·霍普金斯任該署署長。霍普金斯立下誓言“要做到誰也不挨餓”,當一位助手呈交一份“總有一天會成功”的救濟計劃時,他說:“人民不是‘總有一天’才吃飯,他們天天都得吃!”羅斯福對霍普金斯的任命體現了他的識人之明,也體現了他自己的情感理念。
羅斯福十分注重收集民情,這靠他的智囊,靠他的妻子,更靠他自己。第一夫人埃莉諾是羅斯福了解民情的一個有效渠道。他教妻子如何體察民情:“要觀察人們的臉色,要看一下晾衣繩上掛著的衣服……注意他們的汽車。”夫人一回到家,他就仔細地問長問短——民眾吃什麼,住得怎樣,房子如何,有些什麼教育設施。羅斯福自己後來也經常出去巡視。有一次在巡視西部後,他對某個委員會的人們談及1932年和1934年人們臉上神情的變化時說:“你站在車後看人群,就能看出差別來。他們是有希望的人民。他們的勇氣都寫在臉上。他們非常愉快。他們知道麵臨極大困難,但他們正在弄清情況……”由此可見,他對民情是多麼體察入微,對民眾是多麼充滿感情。
與此相對,對那些罔顧民生、隻圖自身利益的人,羅斯福卻毫不留情地給予駁斥。1934年8月,一個叫美國自由聯盟的組織成立,其著名成員有工業家、汽車製造商、石油資本家等,也有一些知名民主黨人,宗旨是“教育人們認識尊重人權和財產的必要性”。對此,羅斯福不無譏諷地說:這個
聯盟抬出了兩條戒律——“保護財產的必要性和保護利潤的必要性”;他們相信兩件事——“熱愛上帝,然後忘記鄰居”。接著,他嚴正指出:“這裏說的兩種事都沒有提到社會應當關心那些願意工作而又無事可做的人。讓人民免於挨餓,有房子住,生活過得不錯,子女享受教育,這些是政府關心的事情。除此之外,保護個人的生命和自由不受社會上那些企圖以犧牲他人利益而獲取榮華富貴的人們之害,這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些話可謂立場鮮明,擲地作金石聲!
羅斯福受到美國民眾的擁戴是空前的。傳記作家這樣寫道:“芝加哥的一名焊工,亞特蘭大的一位家庭主婦,西部小城的一個加油站老板,都會熱情地寫信給總統,向他傾訴自己的希望、憂慮和困難。”就是那些身為領導者的人,也願意請羅斯福給予指點,“商人、雇主、銀行家、農場主、勞工領袖、報紙編輯,他們離開白宮時沒有一個不是深受感動,輕鬆愉快”。一位羅斯福政府的要員曾看到,民眾蜂擁著圍住羅斯福的汽車,對他唱歌,與他同聲歡笑,並說自己“從未見過像他這樣受人愛戴的人”。原因何在?一位美國農場聯合會的負責人寫給羅斯福的信道出了個中秘密:“你捍衛人民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