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第四次就職演說——1945年1月20日(2 / 2)

全能的上帝一直以各種方式賜福於我們的國家。他賦予我們的人民堅強的意誌和有力的雙手,用以為自由和真理而打退各種強大的進攻。他賦予我們的國家一種信仰,在一個苦難深重的世界裏,這種信仰已成為各國人民的希望。

因此,我們現在向上帝祈禱,祈求它賜給我們遠見,讓我們看清我們的道路——一條使我們自己和全人類通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的道路——一條通往實現上帝意願和世界和平的道路。

注釋:

〔1〕皮博迪(Peabdy),羅斯福在馬薩諸塞州格羅頓中學時的校長,對羅斯福影響很深,他曾於30年後說“校長夫婦對我的影響僅次於我母親”。

〔2〕馬槽裏的狗(dogs in the manger),指自己不吃馬草料卻躺在馬槽裏不讓馬吃的狗,典出《伊索寓言》。後指獨占財富而不與他人分享的人。

〔3〕愛默生(R。W。Emerson,1803~1882),美國哲人,著有《論自助》、《人生法則》等。

2007年秋季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規模的金融經濟危機,其嚴重程度為上世紀30年代以來所僅見。由此,人們自然要把這次危機與大蕭條加以比較,也自然會憶起羅斯福及其“新政”等等。而且實際上,各大國領導人無論是言談還是舉措,也均隱約顯現了羅斯福當年應對危機的言談和舉措的痕跡。比如,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救市舉措被稱作“奧巴馬新政”,他的每周講話神形之間也與“爐邊談話”有幾分相似。緣此,我們翻譯了羅斯福的“爐邊談話”全文,加上他的其他幾篇重要演講,輯成此書。相信這樣一部經典之作不僅會給今天的人們良多啟迪,甚至會有某種現實的指導意義。

羅斯福的“爐邊談話”雖是精心撰結之作,但也難免“即時性”,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因此用語上時有獨出心裁之處。翻譯時,我們一意忠實原作;同時,為方便今天的讀者理解,給每篇“談話”都加了小引,作了盡可能詳盡的注釋,並以“危機·人民·領袖”作為代前言,簡介了羅斯福的生平和“爐邊談話”的背景、特點、影響等。

本書是分工合作的產物。“爐邊談話”的前14篇為張愛民翻譯,後15篇為馬飛翻譯,其他為孔謐等翻譯,小引、注釋為李曉麗、孔謐等所加。 由於學殖所限,這本譯作難免不足,甚至失當之處,敬請碩學之士及廣大讀者不吝賜正。

譯者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