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荷花出水畫贈潤之(1 / 2)

有一天,張大千來到了摯友徐悲鴻處。早在8月,中國美術學院遷往北平,徐悲鴻仍然是院長,並兼藝專校長。

見到張大千後,徐悲鴻非常高興,對他說:“你來得正好,這次學院能順利遷址,多虧了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先生,我正無以為謝甚感過意不去。這回就有勞你了。”

張大千慷慨應允:“沒問題,悲鴻,你說吧,畫什麼好?”

徐悲鴻說:“那就畫你賴以成名的絕技荷花。”

張大千來到畫案前,對著那張六尺宣紙,略一審視,然後提起大筆,飽蘸濃墨,瀟灑揮毫,片刻工夫就完成了一幅《荷花圖》,把筆一放說道:“悲鴻,你看怎麼樣?不行的話我重畫。”

徐悲鴻與夫人廖靜文一齊讚道:“很好,非常好!”

張大千坐下喝茶,以為沒事了。但徐悲鴻卻沒有放過他:“大千,這次我要請你做北平藝專名譽教授。你忙就不給你安排課了,但一個學期要給學校寄兩張畫。這次你可不要推辭了!”說到最後一句,徐悲鴻的語氣已經不容回絕。

張大千也嚴肅起來,他一向欽佩徐悲鴻熱心中國美術教育的行動和精神,也明白他多次請自己出來,並不是為自己,而完全是為了學生們,於是慨然應允:“蒙你看得起,我不敢推辭。”

說完,兩人四手相握,相視而笑。

9月,張大千與徐悲鴻、謝稚柳、黃養輝以及張大千帶的新娶的四夫人徐雯波一起同遊香山。在白鬆亭上,他們共同觀賞了漫山遍野、殷紅如火的紅葉。

幾天後他們回到城裏,下榻於王府井大街的北京飯店。當晚,黃養輝在飯店的樓上為張大千寫速寫畫像。黃養輝曾經為郭沫若、何香凝、齊白石、李濟深、陳叔通、梅蘭芳、周信芳、黃君璧、傅作義等人畫過像。

10月,張大千正在北平頤和園登萬壽山,漫步長廊,泛舟昆明湖。而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經過31小時激戰,攻克錦州,遼沈戰役告捷。

11月初,張大千乘飛機返回四川,這時,淮海戰役的序幕已經慢慢拉開了。

1948年12月,籌備已久的“張大千畫展”在香港舉行。張大千帶著夫人徐雯波去了香港。張大千夫婦在香港迎來1949年新年。

1月底,內地傳來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當他聽到古都完好、未受戰火破壞時,欣喜不已,佩服中國共產黨的高明決策。

1949年3月初的一天,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的遺孀何香凝老人來到張大千寓所拜訪。張大千聽到通報,趕忙撣撣長袍,疾步走出畫室迎接何香凝。

張大千與何香凝早在20年代初就已經相識。那時,他參加了由何香凝、柳亞子、於右任、經亨頤等人組織的“歲寒三友社”。從那時起,他就一直很敬仰何香凝的人格,並視其為前輩。

兩人寒暄落座已畢,何香凝試探著說:“張先生,這次來是想請你畫幅畫送給朋友,可以嗎?”

張大千謙遜地答應道:“當然可以,但不知是送給誰啊?”

何香凝說:“現在,在香港的進步人士都受到了邀請,將陸續北上,到北平去參加新中國成立的各項工作,此去我想送給毛潤之先生一份見麵禮。”

一聽是送給毛澤東主席,張大千眼睛一亮,不由“哦”了一聲。他慌忙離席一揖,忙道:“您就是大畫家,卻青睞大千,實在有愧。恭敬莫如從命。何況潤之先生素為我所敬仰,正無由表達,隻怕拙作有汙法眼。”當下言定,三天後即交卷。

一幅《荷花圖》如約交卷。畫為紙本水墨淡彩,高132厘米,寬647厘米。 畫麵茂荷兩葉,白蓮一朵掩映於荷影中,給人一種生機盎然、萬象一新的印象。全畫構圖飽滿而疏密有致,濃淡有韻,為大千無數荷花畫中上乘之作。在圖之左上方,是張大千的一行工工整整的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