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印度考察苦中作樂(1 / 2)

1950年初,52歲的張大千到印度的大吉嶺大學講學。臨走前,他曾對家人和學生說:“少則一年半載,多則二三年,我一定會回來。”

初到新德裏,張大千就舉辦了“張大千畫展”,並遊覽了風景名勝和菩提伽耶等六大佛教聖地。他曾寫詩描繪印度的異國風光:

一水停泓靜不流,微風起處浪悠悠。

故鄉二月春如景,可許桃林一睡牛。

不久,張大千就到印度西南部阿旃陀石窟觀摩,考察壁畫及文物古跡。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德幹高原文達雅山,是佛教著名的石窟群。在曆史上,它是唐朝玄奘法師西遊天竺所經之地,建於公元前一二世紀,在此後長達700多年的時間裏又不斷增修。

但時空輪轉,歲月滄桑,阿旃陀石窟現存世的僅有29個洞窟,規模遠遠小於敦煌莫高窟。

張大千終於來到這個使他想了七八年之久的地方,把一切的煩惱和不快都拋在腦後,他又像當年在莫高窟一樣,全身心地投入進去。

經過3個多月的臨摹、研究,他終於使早年的畫界論爭有了明確的答案:

它的透視是單方麵的,而我們六朝時代在敦煌留下來的繪畫透視法,是從四麵八方下筆的。從服飾上看,敦煌壁畫之佛經故事,所繪佛降生傳中的印度帝王後妃,亦著中國衣衫,畫中的寶塔也是重簷式的中國塔。

再者,從繪畫技法到繪畫工具,二者都有明顯的不同,更不用說壁畫人物的風格、線條等。當然,二者也有相同之處。

留於印度阿旃陀3月,研討與敦煌壁畫異同,頗為有得,就石窟這種建築形式而言,起源於印度,這種建築形式隨絲綢之路帶往東方。

莫高窟的修建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產物,它無疑借用了佛教故事,但在許多方麵又表現了我國曆朝曆代人民的生活。

好多人都說敦煌壁畫是佛教藝術,尤其是佛教人物畫的最高表現,因而就有人認為敦煌壁畫是印度藝術的傳入。我則認為不然,佛教固由印度傳入,但敦煌的藝術,卻是我們曆代藝術家融會貫通後的偉構,中國人自己的藝術,絕不是模仿來的。

張大千對石窟藝術的考察,帶動了我國許多敦煌學學者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辛勤勞動和嚴密考證工作。

1951年4月7日,周恩來指示要對敦煌藝術予以發掘,使其獲得新生。張大千在大陸的家屬分兩批將其留在大陸的全部臨摹壁畫共200多幅捐獻給了國家。

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常書鴻睹物思人,動情地說:“張大千先生豪情靈氣,一生重情義,我們都愛惠於他。”

大吉嶺大學位於印度北部風景區,山峰高聳入雲,山巒幽壑,地勢高寒,清新宜人。張大千漫遊到此,一下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決定暫居此地,看山看雲,吟風賞月。

東方的天空逐漸明亮了,將近山近巒的雄姿展現。世界高峰幹城章嘉峰雄踞群峰之上,整個世界變得巍峨壯觀。

可能由於昨天去看維多利亞瀑布走累了,徐雯波還在睡夢之中。而張大千卻已經在陽台上打了一趟太極拳,收勢後,精神為之一爽,他轉身走進作為畫室的房間。

一會兒工夫,他在一幅《鬆蔭鳴琴圖》中題詩:

解道無聲勝有聲,寄情將意一泉明。

懷人坐負三更夢,得汝鬆梢缺月生。

隨後,他又完成了一幅水墨山水。然後想在上麵題些什麼,“大吉嶺的確不錯,可惜沒有……”他在畫上寫道:

大吉嶺山勢磅礴,兼有吾蜀青城峨眉之勝,惜無飛流、奔泉以付之。此僅有之瀑布矣,人呼之曰維多利亞瀑布,高才八十尺。

但是,這時的張大千卻被一件事困擾著,那就是他往常最不願提及的錢。

從前,張大千從不為錢發愁。“佳士姓名常掛口,平生饑寒不關心”,這是張大千最喜歡的對子。“千金散盡還複來”,他覺得,自己的一雙手、一支畫筆就是錢。

可是現在卻不同了,他寓居印度,在這裏,雖然他辦畫展、講學、賣畫也掙了不少,但張大千是來如流水、去如奔泉,不久就兩手空空了。然而此處不比國內,用錢的地方太多了:吃飯穿衣、請保姆、夫人美容、飼養印度猿,一切都離不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