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亞的研究表明,大豆可以作為生產塑膠的原料,用它生產出的塑膠韌度很強,幾乎可達鋼鐵韌度的一半。波亞又繼續用其他植物做實驗,同樣也有很重要的發現,最終他完成了用塑膠作車體的構想。亨利為了試驗塑膠板的強度,用全力敲打車體,結果一點痕跡也沒有,這讓他感到很滿意。波亞的努力成果使得製造比鋼鐵輕一半、韌性強十倍的塑膠板成為現實;而且塑膠板在受力時會呈彎曲狀,力量除去時又會恢複原來的形狀。亨利覺得塑膠板的前途大有發展。

就在這個時候,美國汽車工廠的勞工們掀起了熱火朝天的組織工會的運動,福特公司也不幸被卷入這場糾紛中。亨利一向不喜歡勞動工會,甚至對一般的經營團體、軍隊、政黨也很反感。亨利覺得一旦參加了某個組織,個人的意誌就要受到控製,失去自由。

工會經常利用罷工、抗議等手段脅迫資方屈服。罷工會使工廠的生產陷入癱瘓,但工資還要照常支付,在亨利眼中這是很不合理的,不但對公司沒有好處,也會使勞工的生活更加艱苦。亨利覺得所謂的勞工運動,隻是一些具有不良意圖的陰謀家,想借此破壞公司的生產,甚至是想要奪權。

亨利雖然痛恨工會,但卻不會對那些參加工會的人另眼相看,絕不會因為員工參加工會而不錄用他們。亨利本身就是從一名勞工做起的,他能盡可能站在勞工的立場想問題,為他們謀求幸福,所以亨利實在沒有想到,這些員工會向他表示抗議。

也許是由於經濟不景氣,個別勞工因為沒有優秀的技術而缺乏安全感,唯恐不參加工會,就有“被開除”的危險,因此工會的聲勢越來越大。

當時由汽車工業的員工組成的汽車工業工會參加了美國產業工會召開的會議,會議決定由汽車工業工會首先發動罷工,他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通用公司和克萊斯勒公司,這兩家汽車工業的巨頭最後都向工會妥協了。於是工會便挾著勝利的餘威,把福特公司當成了下一個目標。

工會向福特公司提出許多要求,脅迫亨利屈從,而一向對工會沒有好感的亨利根本不加理睬。亨利認為工會的幹部中一定有人想借此製造混亂,然後從中牟利。亨利十分清楚接受他們的條件的後果,這些人輕易不會屈服,當付給員工相當數目的工資後,他們仍會繼續鼓動:“我們要獲得更高的工資,就必須幹到底。”或煽動員工說:“一天工作八小時太辛苦了,應該縮短為六小時。”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好像不發動一些事端就不舒服似的。

亨利不僅不接受工會的要求,還公開表示不承認汽車工業工會這個組織。這導致了事態日益嚴重。工會采取靜坐的方式來表示抗議,後來又在1941年4月進行了一次大罷工,參與的員工多達8000名。

發生罷工的第二天,密歇根州的州長便出麵調停。福特公司和工會進行了一番商談,最終決定由福特公司83000名勞工投票表決,看員工們是否讚成工會的做法。然而結果卻大大超乎亨利的想象,他本以為反對工會的員工會占壓倒性的多數,結果竟有八萬多人投票支持工會,反對工會的票數不到百分之三。亨利隻有感慨時代的變遷了。

既然這麼多員工讚成工會,亨利也隻能妥協。他一向都要求自己站在員工的立場,這次當然也不能例外。因此,福特公司接受了工會所提的全部要求,甚至是一些其他公司拒絕接受的,亨利也一並采納了。總的來說,就是福特公司接受工會的要求,不雇用沒有加入工會的人,並承擔員工應繳予工會的費用。工會獲勝後非常高興,不過從此以後,員工與公司的關係就徹底變成了資本家與勞動者的關係。盡管如此,亨利也盡量保持和員工們以往的感情,盡量避免發生對立的衝突。

硝煙再起

1941年12月,日本對美國軍事基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美國上下皆憤怒不已,立刻對日宣戰,加入了世界大戰的陣營中。福特公司為了支援祖國,宣布要成為“民主主義國家的兵工廠”。

亨利在距離底特律50多千米的維勒蘭農村,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轟炸機製造工廠,並向外宣布要進行每天1000架的大量生產。不過這個消息幾經傳說,到最後竟變成了福特公司每天要製造5000架轟炸機。

這座工廠寬400米,長超過1500米,工廠內的員工人數約十萬,周圍很快就形成了一個熱鬧的社區。整個生產過程,需要用三萬多個零件經由七十餘個組裝環節後,才能製造一架轟炸機。已退役的空軍上校林德伯格也要到維勒蘭工廠幫忙,亨利問他:“你希望待遇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