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講武堂特別班”的學生(1 / 2)

1910年2月,朱德作為雲南陸軍講武堂丙班步兵科的學生開始了緊張的軍事教育生活。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清政府為了培養軍事人才的需要創建的,教職員中如李根源、方聲濤、趙康時、李烈鈞、羅佩金、唐繼堯、劉祖武、顧品珍、張開儒等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其中大多數人在日本留學期間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擁護孫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張,懷有強烈的反清情緒。1909年,這些人回國後,除少部分到新軍中充任中級軍官外,大部分被安排去籌辦講武堂。

講武堂分為甲、乙、丙三個班,又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科,計有學生400餘人。甲、乙兩班的學生係選調新軍十九鎮和巡防營的中下級軍官,丙班學生係招收普通中學以上學校的學生。甲、乙班學製為一年,丙班為兩年半。

講武堂的學科和術科都是仿照日本士官學校的模式安排的,功課繁重,要求嚴格。學堂規定,丙班學生需先學一年的普通學科和普通軍事學(又稱軍事學小教程),計有國文、倫理、算術、地理、曆史、外文、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陣中勤務令等課程。而後再專門學習軍事學科,如地形學、築城學、兵器學、軍製學、衛生學、馬學等。各兵科又學各科的典、範、令;術科學習製式教練和野外演習。

開學之初,有兩件事給朱德留下較深的印象。入校後,他們看到留日的教官們都沒有留辮發,於是,不少學生受了《清議報》上《辮發史》的影響,不約而同的將辮發剪去。在當時,剪發是叛逆的行為,被視為對清王朝的造反舉動。雲貴總督李經羲得知此事,甚為惱火,打算解散講武堂。時任學堂監督的李根源(4月即接任總辦一職)解釋說,留有辮發妨礙操練,並沒有其他想法。他還力勸李經羲對此事不能認真,權作多養一個兵。這樣才使講武堂免於解散。

4月初,適值滇越鐵路修成通車,通車典禮在昆明車站舉行。典禮當天,李根源把學生們召集起來,慷慨激昂地說道:“法國把滇越鐵路修到昆明,這是我們的恥辱。我們國家不但修不起鐵路,甚至將國家主權拱手送給外國人。我們作為軍人,有守土衛國之責,大家應努力學習,將來誓必雪此恥辱。今天學堂放假一天,作為紀念。希望大家牢牢記住這一天,放假後可到車站去看看。”李根源說到痛心處,不禁流下眼淚。

放假這天,朱德和同學們來到火車站,當他們看到耀武揚威的法國人,看到火車頭上插著的法國三色旗,大家都無法按捺心中的悲憤,禁不住痛哭起來。回校後,國文課教官以《看滇越鐵路通車後的感想》為題,要求同學們寫一篇作文。這件事在朱德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記。1937年,他在同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談話時還說到,當最後一顆道釘釘好後,雲南講武堂的全體人員都去觀看第一列火車進站。他和同學們站在一起,看到火車進站時,一位教官突然哭泣起來,大家都跟著哭了起來。

每天清晨,當號聲響徹承華圃上空的時刻,學生們在教官的帶領下,齊聚在大操場上,隨即唱起講武堂的堂歌:

風雲滾滾,

感覺它黃獅一夢醒。

同胞四萬萬,

互相奮起作長城。

神州大陸奇男子,

攜手從軍去。

但憑那團結力,

旋轉新乾坤。

哪怕它歐風美雨,

來勢頗凶狠。

練成鐵臂擔重任,

壯哉中國民!

壯哉中國民!

堪歎那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