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伽利萊(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17歲入比薩大學攻讀醫學,後來轉攻數學,畢業後任大學教授。1590年在比薩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後來製作了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用來觀察天象,證明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被羅馬宗教裁判所迫害、監禁後,仍為捍衛真理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從他開始,物理學才逐步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最早提出慣性原理、力與加速度等概念,是經典力學和實驗物理學的先驅。他最早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並取得大量成果,有力地證明了哥白尼日心說。平生多有著述,最著名的有《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以及《關於兩門新科學(力學和彈性學)的討論和數學證明》。
天才的成長
伽利略於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比薩。在父母的疼愛和嗬護下,伽利略一天天長大了。雖然才四歲,可他卻常常像個小大人似的,纏著媽媽問這問那,對所有的東西都感興趣。
在小伽利略眼裏,爸爸是最了不起的人。常常在傍晚時分,全家人圍坐在客廳裏,聽爸爸演奏小提琴。隨著音樂的節拍,小伽利略總是不由自主地晃動著腦袋,兩隻眼睛一眨不眨的,無限崇拜地盯著父親。
很快,伽利略的音樂天賦顯露出來。他對音樂的悟(wù)性之高,令文森西奧也不得不佩服。沒多久,他已經能夠像父親一樣,演奏許多複雜的樂章,而且絲毫不比父親遜色。連傍晚時分全家人的聚會,也常常是父子二人輪流演奏了。
學會了拉小提琴,伽利略並不滿足。他又發現了新的興趣目標——數學。
伽利略5歲時,文森西奧因為生意上的事到佛羅倫薩,順便帶他去參觀了那兒的一些博物館。結果,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大師的繪畫、雕塑作品,強烈地震撼(hàn)了伽利略幼小的心靈。
回到比薩,他開始學習繪畫。為了讓伽利略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繪畫技法,文森西奧找來許多幾何圖形的物體。沒想到伽利略不僅繪畫技藝突飛猛進,對這些幾何圖形的迷戀也是日甚一日。
他問文森西奧:“爸爸,這些幾何圖形到底有什麼用呢?”
“為什麼這樣問呢,伽利略?”文森西奧一時弄不清伽利略又在想什麼。
“爸爸,我覺得挺奇怪的。畫畫的時候,我發現好多東西,比如房子、馬車、書桌……什麼的,好像都與幾何圖形有關。”
“有關?怎麼有關?”“嗯,就是說,它們都是各種幾何圖形組成的。可似乎沒這麼簡單。隻是我想來想去也想不明白,除了這個,它們還能有什麼複雜的關係呢?”
文森西奧看著緊皺雙眉的伽利略,內心十分欣慰。兒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加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而且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
打那以後,文森西奧正式開始教伽利略學習數學,這本來也是文森西奧的特長。
雖然在一般人看來,數學本身是枯燥無味的,可伽利略的興趣卻明顯高漲。他常常為了尋求一道數學題的解法而絞盡腦汁,廢寢忘食廢寢忘食(qǐn):顧不得睡覺,忘記吃飯。形容非常專心努力。。他似乎隨時都在思考,隨時都準備思考,逐漸養成了習慣。而這種習慣,無疑對他以後的科學研究工作大有裨益裨益(bì):益處。。
轉眼間,伽利略7歲了。在音樂、繪畫、數學方麵,他都已經小有造詣造詣(yì):學問、藝術等能達到的程度。。因為他做任何事情,都不隻是簡單的模仿,而總要問個為什麼,常常能夠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