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捷列夫(1834~1907),俄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社會活動家。1834年2月7日出生於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克城,1850年的春天,門捷列夫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彼得堡師範學院物理數學係。1855年5月,門捷列夫以畢業考試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彼得堡師範學院學術委員會授予的金質獎章。1865年在彼得堡獲得博士學位,後被任命為工業化學教授。1869在俄國物理化學會的例會上宣讀了他的經典論文《關於元素原子量與性質之間的關係》,發表了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是19世紀著名的科學家,他是自然科學基本定律——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並根據這一定律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他的經典巨著《化學原理》,對整個世界化學研究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他一生出版了四百多本著作,涉及了化學、物理化學、工業、經濟、地理等多門學科。他甚至還從事過繪畫藝術,當選為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院士。

年少成名

托博爾斯克,荒涼的西伯利亞平原上的一個小城鎮。

德米特·伊凡諾維奇·門捷列夫就誕生在這個地方。他是家裏第14個孩子,人們都親昵親昵(nì):十分親密。地稱他為“米佳”。

門捷列夫出生的那一年,父親的雙眼突然失明,被迫辭掉了中學校長職務。供養全家生活的重擔,就落到了母親一人的肩上。

舅舅不忍心門捷列夫一家受窮,把自己一座破舊的玻璃工廠送給了門捷列夫家。母親憑著她的聰明智慧和吃苦精神,修複了這座工廠,生產出醫院用的各種玻璃器皿。這使全家的生活漸漸好過了。

門捷列夫長大懂事了,父親要他在家讀書認字,可他偏偏鬧著要跟母親去工廠,親眼看看那些晶瑩透亮、奇形怪狀的玻璃器皿(mǐn)是怎樣造出來的。媽媽隻好帶他去。

到了廠裏,門捷列夫對一切都感到新鮮,常常纏著工人問這問那。工人們也很喜歡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家夥,常領著他到處轉悠(yōu)。

有一次,門捷列夫跟著一個名叫馬克西姆的大叔來到了造玻璃瓶的車間。他見到工人們拿著長長的鐵管子伸進爐子裏,又迅速地抽出來,使勁一吹,另一頭就冒出了一個前頭粗,後頭細的紅泡泡來。過了一會兒,紅泡泡就變成了透明的玻璃瓶子。

“咦!這是怎麼回事?”門捷列夫歪著腦袋,眨巴著小眼,想了半天,也沒有弄明白。他好奇地問馬克西姆:

“大叔,您說,鐵管裏怎麼吹出了玻璃瓶子來呢?”

“光靠吹是吹不出來的!”馬克西姆大叔笑著搖了搖頭,“那是因為鐵管的另一頭從爐裏蘸(zhàn)了溶液。”

“溶液是什麼東西呀?”門捷列夫問。

“是砂子、石灰石、純堿等原料摻(chān)合在一起,放在爐子裏燒化成的。”

“哦!我明白了。”門捷列夫點了點頭,又問,“為什麼這些溶液能變成透明的玻璃呢?摻別的東西燒化了也能變成透明的玻璃嗎?”

“那可不行!”馬克西姆大叔擺著手說。

“摻別的東西溶化後,就成不了玻璃啦!弄不好要變成一堆石頭疙瘩哩!”

“那是為什麼呀?”

“究竟為什麼,我也不明白。回家問你父親吧,他書讀得多,有學問。”

回到家裏,經過父親的講解,門捷列夫不僅初步明白了製造玻璃瓶的道理,而且對化學產生了興趣。

1841年的秋天,小米佳的哥哥保爾要報考托博爾斯克中學了,門捷列夫的父親曾在這所學校擔任校長。

小米佳聽說自己的哥哥就要報考中學了,馬上噘(juē)起了小嘴,一副看上去要哭的樣子。

“哥哥去上學了,留我一個人在家裏麵可怎麼辦呢?”

母親見小米佳一臉委屈的樣子,趕忙把他拉在身邊,安慰著說道:“米佳,沒關係的,媽媽正和你爸爸商量讓你和哥哥一起報考中學的事呢!”母親用手慈愛地撫摸著米佳的腦袋,“快出去和你的小夥伴一起玩吧。”

因為米佳年齡小,以嚴格著稱的托博爾斯克中學對學生入校時的要求極嚴。母親為了讓有天賦的米佳早點入學,希望丈夫能到學校去說一說。

父親在母親的陪伴下去學校說明了一下情況,還好,托博爾斯克中學答應了讓米佳和保爾兄弟兩個同時報考的要求。但校方還有兩個附加條件:米佳成績必須是優異,學校才予以錄取並且米佳如果被學校順利錄取,他還要在一年級學習兩年,直到滿八周歲才能升入二年級繼續學習。父母見兩個兒子終於可以一起報名了,心裏非常欣慰欣慰:喜歡而心安。。

接下來是嚴格的考試,米佳的成績,沒出母親瑪麗亞的預料,是非常優秀的,並得到了校長的肯定和讚揚。1841年秋天,米佳和哥哥保爾同時收到了托博爾斯克中學的錄取通知書,雙雙進入向往已久的中學,開始了正規的學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