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華章(1 / 2)

——盧石華劇作選《鳳毛麟角》評介冀保堂

(一)

太行山啊太行山,彎彎的脊梁扛起天;托出個太陽高天上掛喲,抱回個月亮懷中眠。太行山啊山花鮮,年年歲歲映山巔;白雲邀她遠方遊喲,不知她根兒在山間。……清新俏麗的歌詞,帶著太行山濃鬱的馨香,如從鍵盤中跳出的音符,令人充滿了親切而幸福的憧憬和希冀……這是不久前中國戲劇出版社為我市年逾古稀的劇作家盧石華先生出版的劇作選《鳳毛麟角》中,大型音樂話劇《鳳毛麟角》充滿詩情畫意的序幕歌詞。

《鳳毛麟角》全書35萬字,精選盧石華先生四十多年創作生涯中二十二部大小劇本,由兩輯構成,用江澤民同誌讚揚全國著名模範申紀蘭的譽詞《鳳毛麟角》為書名。

原籍浙江的盧石華先生五十年代末從北京來到長治,在太行老區度過了自己的大半生。踏遍青山人未老,飽經滄桑誌彌堅。他幾十年如一日,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在做好領導工作的同時,以一個文化工作者的道義和責任,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以描寫和歌頌太行人物風情為已任,不用揚鞭自奮蹄,筆耕不輟,創作出多部戲劇作品,深受廣大觀眾和讀者及業內人士的好評。

盧石華先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小試筆鋒,創作小歌劇《新人老傳統》,196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後,創作激情一發不可收。後於七十年代與著名作家馬烽共同工作生活多年,耳濡目染,受益匪淺,深得文藝創作真諦。多年來自個創作和與他人合作的大型戲曲、話劇、歌劇、電影、電視劇及電視文學劇本二十餘部,並多次獲得國家、省、市(地)級獎勵和表彰。特別是近年創作的大型音樂話劇《鳳毛麟角》,填補了以英雄勞模申紀蘭為原型的現實題材創作的空白,榮獲第三屆中國戲劇文學獎銅獎,其業績被載入《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中國戲劇家辭典》。

(二)

現實題材的創作,遠比曆史題材的創作難度更大,尤其是塑造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更是難乎其難。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受生活方方麵麵的製約,很容易讓人們用曆史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和言行舉止來對比。所以,現實題材的創作,搞不好不但會勞命傷財,甚至前功盡棄。為弘揚太行英雄申紀蘭精神,激勵今人與後人,盧石華先生以一個劇作家的道義和責任,以他與申紀蘭共事多年掌握的大量真實事跡為素材,創作了大型音樂話劇,以寫實手法再現了全國唯一連任第一至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帶領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的艱難曆程,真實展現了申紀蘭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的曲折坎坷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作者以真實的舞台形象講述了一個棄大官不做,甘做村官,被人譏諷為“不會享福”卻依然執著地追求改造家鄉麵貌的太行女傑,帶領全村人民脫貧致富的紅色人生。

《鳳毛麟角》實事求是地告訴了人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英雄是人不是神,英雄出自民間,英雄來自凡人,英雄與凡人的區別,隻不過是個人修養和胸懷境界的高低不同。如果說《鳳毛麟角》展現的是申紀蘭帶領大家在奔小康過程中譜寫的壯麗人生,那麼,由小歌劇《誰說女子不如男》、小話劇《女“牙行”》、《回歸》、《特異功能》、《圪塔情》等組成的係列短劇《溝裏人的傳說》,則通過一件件平凡小事,反映了申紀蘭在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時期的精神風貌和高尚品格。

曾記得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1974年,正值文革後期,筆者在“廣闊天地”練紅心,學習大寨促生產。一天,從有線廣播“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獲悉,晉劇《三上桃峰》代表山西省赴京參加華北地區文藝調演,遭到批判。在那個極左年代的特殊時期,這類事件的後果不堪設想。救場如救火,山西省革委會急速調遣晉東南地區第一劇組《快馬加鞭》演出隊赴京補救。九場上黨梆子大型現代劇《快馬加鞭》在京亮相,轟動京畿,名震華北,晉東南地區第一劇組因此而名聞遐邇,成為華北三省二市文藝界之明珠。從那時起,觀看《快馬加鞭》成了我的夙願。十年之後的八十年代中期,筆者與我市國家二級導演郝建生同誌,到河南省戲劇院為晉東南地區上黨落子劇團選劇本時,他們聽說我們來自晉東南地區第一劇組,舊話重提,盛讚《快馬加鞭》,足見當時之轟動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