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我與《劇本》這些年”征文《劇本》——見證新中國山區、農村戲劇的發展(1 / 2)

盧石華

雖然我是個業餘編劇,《劇本》讓我“癡迷”半生。建國前,我在二野三兵團文工團拉小提,一九五八年從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來山西插隊,留在長治市籌建晉東南文工團,主管業務。這是個綜合性新文藝演出團體。演戲,也演歌舞、曲藝。過去很少看戲,也不讀劇本,對戲劇純屬外行,幾乎一竅不通。上任後,頭一件事,就是訂閱《劇本》月刊,倚仗它充實點戲劇知識,指導團裏的戲劇業務。它是我從事戲劇工作的啟蒙老師。

一九六三年,國家經濟困難,下令撤銷地區級新文藝演出團體。地區領導為了保存藝術人才,對此打了“埋伏”,定了一條:不設編製,不給經費,由團體演出賣票收入養活自己。

晉東南是個古老的戲曲之鄉,老百姓喜歡看戲。迫於生計,改變了辦團方針:以戲為主。

以戲為主,就得大量排新戲,就得找劇本。晉東南位於太行山區,交通十分不便,不通火車,上一趟北京,還得乘汽車繞道邯鄲;尤其文化信息特別閉塞。《劇本》月刊成了選演劇目的唯一源泉。有人說《劇本》是晉東南文工團的生命線,這話一點不假。演出上座率最高的保留劇目大型歌劇《江姐》、根據山東梆子移植改編的地方歌劇《牆頭記》都選自《劇本》月刊。為這,在團體經濟非常拮據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連年增訂數份《劇本》。

文化大革命開始,為了保存《劇本》,我收集了一些舊《紅旗》雜誌,把封麵拆下來,裝訂到了《劇本》月刊上。

兩派武鬥期間,我帶著全家到鄉下朋友家避難。

武鬥平息了,返回團裏。房裏被清洗一空,排練場一角,撒滿裝訂著《紅旗》封麵的《劇本》。我見了十分慶幸:在《紅旗》的掩護下,得以留存。連忙將它收藏起來,生怕再度失去。我邊收拾邊暗自得意:略施小計,竟將這夥“勇士”們“套”了!苦笑中流露出“阿Q”式的自嘲和驕傲。

聽說我保存有創刊以來全套《劇本》雜誌,不時有文友前來借閱。我總要不顧朋友間的情麵交待一句:“千萬別搞丟了,這是我的無價之寶喲!”

一九七二年,插隊平順西溝。晉東南地區組織創作劇目會演,為山西省晉京參加華北地區文藝調演選拔劇目。地區文辦派人專程到西溝動員我組織編寫以西溝合作化為背景,李順達為原型的大型戲曲《快馬加鞭》。我從沒有係統學習編劇理論,寫這樣重大題材的大型劇本,感到膽怯。正在西溝插隊的著名作家馬烽給我鼓勁:“別怕,寫寫就會了,我不是也沒學過小說作法嘛!抽空找些劇本看看,借鑒借鑒。”就這樣,一邊走訪了全國最早的“十個老社”的正、副社長,一邊翻看《劇本》月刊上刊登的劇本,捉摸編劇的道道。在馬烽的幫助和尹耕夫等同誌的配合下,經過半年的“煎熬”,終於把劇本寫成了,晉京參加了華北地區文藝調演,受到了大會表揚,演出劇照登上了《人民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