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申紀蘭和她的兒女們》寫作的前前後後(1 / 1)

盧石華

七十年代,我曾插隊西溝,對西溝和申紀蘭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過去,關於申紀蘭對她的兒女們,有人不了解或誤解,認為他們參軍、就業、升遷,倚仗的是母親的政治影響。這有損於申紀蘭的形象。因而,編寫了電視珠聯文學劇本《申紀蘭和她的兒女們》,真實、客觀地反映了申紀蘭在教育子女方麵的崇高品德。

市委副書記曹燎原讀了劇稿,讓紀檢委副書記江聲華約我轉達他的意見:“推薦給《清風》雜誌發表,你看如何?”我讚同,並感謝領導對勞模的關心和愛護。劇本發表了,加深了人們對申紀蘭的全麵理解和欽佩。作為作者,我感到欣慰。申紀蘭對兒女們的教育既嚴格又慈祥。主要是通過自身的模範行為去引導、影響她們。即使在關鍵時刻,要說,也隻三言兩語“點撥”一下,啟發其自覺。其中既沒山門幾番洗履尋故地一段小曲寄新村——西溝寄語有曲折、複雜的故事情節,更談不上動人心弦的矛盾、衝突。可是,卻十分耐人尋味,能給人以啟迪。它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我常思謀著運用電視形式,將其聯結成一串光耀奪目的珍珠項鏈,成為一件瑰寶,並妄稱其為“電視珠聯文學”。自我感覺還算貼切,但,又似乎有些“四不像”。其實,自古以來,無論那個劇種,原本都沒有正式的稱謂,往往是文人學士們情懷所至即興而起的,並無一定的規程。像也罷,不像也罷,文責自負,任人評說去吧!

這,正是我寫此“電視珠聯文學劇本”的構想。

2007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