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紀念詩人節(1 / 3)

四月七日星期一

今天去,專門談一九四六年農曆五月的詩人節。

韓:上次就談到紀念詩人節的活動,太簡略了。

張:五月端午為詩人節,是抗戰期間定下的,國民政府發了通告。勝利後回到太原,文化活動很熱鬧。詩人節還沒到,就吵吵上了,我是宣訓特派員,又主持著刊物,當然要組織一下。我們這個活動,不光是座談,還有文藝表演。我的《屈原詩傳》,就是為表演寫的,會上朗誦的好像是翟鳳仙。她是個文藝積極分子,很活躍。

韓:這次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不是留下了文字記載,後人不會相信一九四六年農曆五月,在太原會有一場這樣高水平的“詩人節”紀念活動。先說《詩人節座談紀略》,再說相關紀念文字。

一九四六年的端陽節,公曆是六月四日。據《工作與學習》第三期上的紀略文章說,組織這次活動的,是《工作與學習》雜誌社和青年學習會。地點在民眾教育館,名字叫紀念屈原座談會,也叫詩人節座談會。參加者為省城青年學習會的會員,本刊編輯諸同誌,共三十餘人。聘請山西大學教授田依文為主談,山大訓導長杜任之擔任主席,還請來了對屈原研究下過一番功夫的郝樹侯教授。下午五時開始,準備了不少茶點,“還有比茶點更好吃的東西就是關於屈原的許多寶貴的材料”。記錄者為瑞庸先生。

主席杜任之先生簡單說了幾句,主談人田依文先生便講了起來。田先生說,五月五日是屈原的死日,也是他自己的生日,在自己生日這一天,紀念屈原的死,他覺得非常有意思。接下來介紹了詩人節的來曆,說是民國三十年(公元一九四一年)的時候,重慶的許多文化人,為了紀念民族詩人屈原的死,才把這個節日叫了出來。田先生著重介紹了屈原的生平和業績。末後指出,屈原和孟嚐君是同時期的人,一個在楚國一個在齊國,他們的政治主張差不多,都是要抵抗秦國,尤其屈原更進一步主張楚國和齊國合作,屢次出使齊國,但是曆史上從來沒有見過屈原和孟嚐君接洽的記載,這是一個很值得懷疑的地方。

郝樹侯教授主要談了屈原“放絀”的問題,同時指出,屈原的作品可靠者一是《離騷》,一是《天問》。《九歌》是楚國的民歌,經過屈原的刪改,並非純粹屈原的作品。

張:“絀”同“黜”,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好像上次你說過,我也發了言。

韓:你是主辦人,怎麼會不講話,都有記載。你聽,開頭是“張頷先生說”,接下來是:

屈原產生的時代,正是以土地為經濟中心的封建時代的開始,所以人民尚沒有感到封建製度的壓力,對革命沒有成熟的意識。屈原的階層成分是純粹的貴族,因為他和楚王是同姓,縱然有革命的思想,表現在行動上是很脆弱的,不滿現實,而不能改造現實,又不甘心和現實妥協,所以投汨羅江而死,不是偶然的。屈原雖不能改造現實,但是他敢和現實挑戰,所以才會有《離騷》的產生,這是詩人的偉大之處。《離騷》即是“牢騷”,“離”、“牢”兩字的關係都是雙聲,《史記》上解釋“離騷”,“離者別也,騷者愁也”,是屈原憂愁幽思的時候所作,所以離騷即是牢騷,古人叫“離騷”,今人叫“牢騷”。這完全是聲音語言的關係,本來是一個東西的。如同一個猴子,某一個地方叫“馬猴”,某一個地方叫“獼猴”,某一個地方叫“沐猴”,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屈原不滿現實敢發牢騷,所以今天才有人紀念他。

張: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