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書香起身 時艱鑄魂(1)(1 / 3)

夜已深了,在翠竹掩映的竹居裏,六歲的文天祥還在背誦課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文天祥麵頰上叮著一隻吸飽了血的蚊子,他全然不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好。”父親拍死叮在兒子麵頰上的蚊子,說,“但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是講行孝悌之道,是做一個仁人君子的根本。做人求道,須從孝悌做起。”

“那麼,有子又是何人呢?”

“是孔夫子的弟子有若呀。”

父親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夏夜的風是濕熱黏稠的。一隻飛蛾撲向燈火,跌落到油盞裏撲翅掙紮。文天祥禁不住瞥了一眼。

父親倏地板起麵孔,說:“來,再背下一節。”

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文天祥出生於江西吉州廬陵縣富川鎮。吉州扼湖南、江西兩地咽喉通道,上可溯贛江挽閩廣,下可至鄱陽湖暢達長江下遊各地,經濟與文化富集發達,素有“江西望都”之稱,也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鄉”,地方官學、書院和鄉塾村校齊立,讀書求仕之風氣盛行,“士相繼起者,必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敢諫為忠。家誦詩書,人懷慷慨”,而“俗尚儒學,敬老尊賢,豪傑之士喜賓客,重然諾,輕貨財”。

文天祥就在這樣一個環境裏成長,他的啟蒙老師是父親文儀。

文儀,字士表,自號革齋,又號竹居,家中有些田產,算得上是個中小地主。

文儀“才思翩翩,威儀抑抑”,是個鄉間讀書人。他嗜書如命,家中藏書極多,見到好書,即使身上沒錢也要脫下身上的衣服典當以購。一卷到手,就廢寢忘食地苦讀,孤燈一盞讀到天色微明,又站到屋簷下去細認蠅頭小字,真有董仲舒十年不窺園、範仲淹五年睡覺不脫衣的勁頭。經年苦讀使他學問淵博,經史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醫藥、占卜之書也廣有涉獵。他還熱衷寫作,畢生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

文天祥五歲那年,父親就教他讀書。後來,比文天祥小一歲的大弟文璧和小四歲的二弟霆孫也加入進來。

文儀治學嚴謹,讀書凡到要害處都要用朱黃墨色校勘圈點,讀後都要寫筆記感想。他教子當然也極為嚴格,白天講課,晚間督促背書,提問解惑,嚴寒酷暑,無一日懈怠。同時,他又認為“滯學守固,化學來新”,反對拘泥於陳舊古義固陋自守,主張在消化理解的基礎上從書中讀出新意來。為此,他在自己腰間的玉佩上刻了一個“革”字,人們因此稱他“革齋先生”。一個“革”字,對文天祥的治學方法影響極深,後來他在贈友人的詩中寫道,“袖中莫出將相圖,盡洗舊學讀吾書”,可見之一斑。一個“革”字,也可視為文天祥形成“法天地之不息”人生觀的種子。

後來,文天祥回憶少年學習時光說:“天祥兄弟奉嚴訓,早暮侍膝下,唯諾怡愉,不翅師友。或書聲吾伊,或斂襟各靜坐潛諷,或掩卷相與戚嗟人情世道……天下之樂莫如焉。”兄弟早晚在父親身邊讀書、思考,探討社會民情和時事世道,真乃人間的至樂呀。

文天祥兄弟少時學業主要得之於父親親授,他們稍大時,父親也曾為他們聘請“名師端友”,如胡鑒、王國望、朱渙、蕭粹叔等人。他們也曾到位於泰和梅溪的外祖父曾玨家,拜曾鳳為師。那段時間,他們常與當地的孩子去梅溪下澤的曲江亭上讀書,這些小夥伴後來多半科舉登第取得功名,文天祥覺得這事挺蹊蹺神秘,說:“亭之有功,斯文乃如此,非山川神物之靈,有以默相乎?”

文儀的家境雖屬小康,一大家子用度,加上文儀樂善好施不計後路,年成不好時手頭便吃緊,請老師也就成了很大的負擔,以至夫人曾德慈變賣了自己的首飾以資學費。但終不能持久,請不起老師了,隻好還由自己教。文儀把藏書都拿出來,作了一番梳理,設計了更為嚴謹合理的課程,指導文天祥兄弟“抉精剔華,鉤索遐奧”,日夜不倦地在書中汲取營養。文儀還把讀書做學問的警語寫在紙上,貼滿了門窗和牆壁,讓孩子們抬頭可觸,時時得到鞭策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