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正在曲蠡,得到詔書,心中大喜,但表麵上不肯接受,假惺惺地推讓,說自己無才無德,不敢擔當帝位。而他在暗地裏,卻繼續讓大臣們向漢獻帝施加壓力。張音回來報告,華歆等人連忙致書勸曹丕登位,一麵脅迫獻帝交出玉璽。獻帝流著淚,對他說:“玉璽由皇後收藏,不在朕身邊。”華歆去向曹皇後索要玉璽,曹皇後不肯給。華歆將此事報告曹丕。曹丕派曹洪、曹休領兵入宮,奪取玉璽。曹皇後把玉璽甩到窗外,邊哭邊說:“上天將不保佑你!”曹洪得到玉璽,仍舊派張音將玉璽連同第二道詔書一起給曹丕送去。曹丕得到玉璽和詔書,還不肯接受,再讓張音將玉璽退回。漢朝皇族裏麵有一個輔國將軍叫劉若的,甚至還約集一百二十多個大臣聯名上書,逼迫漢獻帝退位。漢獻帝沒有辦法,隻好第三次下詔,宣布把帝位讓給曹丕。詔書說:“如今上天終止了漢朝的命運,帝王之業確實轉給了大魏。我守著空名而違背古義,實在感到萬分慚愧。而魏王再三謙讓,讓我心裏更感到不安。舜、禹通情達理,不辭帝王之位,故勳烈垂於萬載,美名傳於無窮。因此,魏王隻有早日登基,才能順從天意,符合民心,實現我的宏願。”
禦史大夫張音將詔書送給曹丕。曹丕又裝模作樣地推讓一番,便迫不及待地接受詔書。他為了要讓天下的人們都知道,漢獻帝是“自願”把帝位讓給他的,於是他就派人在許都南麵的繁陽修建了一座高台,叫做“受禪台”,決定挑選一個吉日,在那兒正式舉行禪讓儀式。
公元220年10月,漢獻帝劉協告祭祖廟後,親自來到繁陽的“受禪台”,“禪讓”帝位。劉協令禦史大夫張音將皇帝的符節和傳國玉璽交給魏王曹丕。於是,曹丕便登上“受禪台”,正式召見文武百官,宣布受禪做了皇帝,就是魏文帝。隨即進入許都,改建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為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廢獻帝為山陽公,曹皇後為山陽公夫人,勒令搬出宮去,但仍然可以用漢天子禮樂,算是另眼看待。漢獻帝做了大半輩子的傀儡,到最後也沒有擺脫被取代的命運。東漢王朝曆14帝共計196年,至此滅亡。
獻帝禪讓,是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它標誌著漢朝四百餘年命運的終結。如今,經曆了近一千八百年風雨,作為這一曆史事件重要見證的受禪壇和“三絕”碑,依然存世。
受禪壇位於河南省臨潁縣境內,距許昌市僅15公裏。據介紹,原來的受禪壇有三層,非常高大,十分壯觀。當年漢獻帝劉協在壇上請魏王曹丕受禪,親手將玉璽奉上。壇下有四百餘名大小官僚和三十餘萬禁軍將士目睹了這一事件。
如今,這裏隻留下一個荒草叢生的大土堆。直徑300米,高度18米,占地仍有5280平方米。壇頂有塊鍋蓋大小的地方寸草不生,據說那是當年漢獻帝跪過的地方,為土壇平添了一點神秘的色彩。
距此不遠,有個類似農家小院的建築。那裏擺放著勸進碑和受禪碑。兩碑大小基本相當。受禪碑正麵有字22行,每行最滿49個字,全碑共1359個字。現在碑上文字僅存900多個。這裏平素大門緊鎖,很少有人知道,但這裏麵的兩塊其貌不揚且損毀嚴重的石碑,堪稱國寶,是舉世無雙的“三絕”碑!
相傳此碑碑文出自大臣王朗之手,書法是吏部尚書梁鵠的傑作,而刻碑者是當時鼎鼎有名的鍾繇。文章、書法、雕刻,都堪稱絕品,故稱“三絕”碑。作為那個時期保留下來的石碑,它不僅記載了一段曆史,而且也記載了漢字演變及書法藝術發展的過程,其價值很高。
就在獻帝禪讓的14年後,即公元234年,獻帝劉協死去,終年54歲。魏明帝曹睿(曹丕之子)以漢天子禮儀葬其於禪陵,諡號為孝獻皇帝。
終其一生,漢獻帝劉協始終是個悲劇人物,雖少年睿智,但一生被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無法施展。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或許他會成為一個好皇帝。可惜他生逢末世,隻能苟全性命而已。他雖有心回天,但先人留給他的實在是個爛攤子,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阻擋曆史的滾滾車輪。他一生的坎坷際遇,的確可悲!可歎!不過,作為末代皇帝,漢獻帝最終得以頤養天年,壽終正寢,這樣的結局應該還算美好的。
世界曆史上顯赫輝煌的漢帝國隕落了,中國曆史上由劉姓做君主統治全國(而非割據稱雄)的封建時代從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