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宮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經常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獻帝還在洛陽時,曹操就曾向他進獻過縫帳2頂,絲線10斤,山陽郡所產的甜梨2箱,稗棗(一種青黑色的棗)2箱。獻帝到許都後,曹操更是經常進獻,其中有桓帝時賜給他祖父曹騰的家藏器物,也有屬下陸續搜尋到的一些宮中流失的器物。
曹操對獻帝的物質保障和適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報。曹操於是擔負起了保衛京都和獻帝的重任。獻帝授給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任司隸校尉。“節”即符節,是古代帝王派遣將相委以重任時,用作憑證的一種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斬殺違犯軍令者的權力。“鉞”是古代一種像斧的兵器,這裏指帝王所專有的、代表征伐之權的一種斧鉞,多以金銀為飾,有了它就有了總統內外諸軍的大權。“錄”即總領諸事之意,“錄尚書事”實即總攬朝政。東漢以來,中央政府中號稱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隻是名義上的首腦,實際權力在尚書台,皇帝總是挑選親信大臣“錄尚書事”。獻帝授予曹操節鉞,錄尚書事,則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曹操一人身上。這說明曹操在事業上往前邁出了一大步,他親近獻帝的策略及為此所作的努力結出了碩果。在與其他割據勢力的角逐中,曹操已占有了比較明顯的優勢。
曹操總攬朝政後,即以獻帝名義,殺掉了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人,而封衛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但曹操深知,要鞏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真正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迎接漢獻帝來許昌,是曹操的另一個傑作。曹操到洛陽後,部下董昭提醒他隻有把獻帝迎到他的地盤許昌,方可成就大業,萬事無虞。這樣,曹操借口京都無糧,要送獻帝到魯陽就食,把獻帝安全轉抵許昌。公元196年,漢獻帝遷都於許昌。
遷都許昌後,劉協又任命曹操為大將軍。雖然後來曹操又辭去了大將軍一職,而改任司空,但有獻帝在許昌,他實際獲取了高出於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曹操遂以許昌為中心,不斷擴大勢力範圍。
在許昌的日子是劉協過得最安逸、最穩定的時期,他享受到了作為帝王的一切表麵權威。雖然衣食無憂,卻也無所事事。雖然是貴為天子,曹操也還算尊重自己,但劉協卻時時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曹操不斷地誅除公卿大臣,不斷地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隨著曹操大軍不斷取得勝利,劉協手中的大漢王朝似乎實現了“中興”。一個新的統一國家眼看就要從亂世的廢墟中崛起了。可這不是劉協想要的生活。
劉協禪讓之謎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因病死去,終年66歲,他的大兒子曹丕襲爵為魏王。漢獻帝以為曹操一死,自己就可以親自執掌朝政,劉家的帝位可以延續下去了,於是在這一年3月改年號為延康元年。
其實,這早已是個美麗的不可實現的夢想。還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孫權曾勸曹操稱帝,曹操還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一邊把孫權的上書傳給大家看,在炫耀中也表明了一種心跡,他是在做著輿論上的準備,也是讓群臣們做著心理上的準備。果然,侍中陳群立即回應,稱“漢祚已終”,勸曹操“宜正大統”。而曹操則早已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說“如果天命如此,那麼就讓我做周文王吧!”當初,姬昌反對商朝統治,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他的兒子周武王最後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尊其父姬昌為文王。曹操之意,十分明顯。
曹丕對父親的旨意是最明白不過的了。因此,曹操死後不久,曹丕就讓手下的人捏造出種種祥瑞來,說漢代的氣數已盡,將由魏來代替。曹丕還命華歆等人先行到許都,脅迫獻帝讓位。
華歆進宮後說明來意,獻帝吃了一驚,不禁流下淚來,還在猶豫,忽然外麵湧進許多全副武裝的兵士。獻帝慌忙起身,轉身向宮內走。華歆等人追趕。到了中宮,曹皇後聞聲而出,見獻帝慌慌張張,忙問出了什麼事,獻帝哭泣著說:“你的哥哥要奪走我的帝位呢!”曹皇後一聽,不禁豎起柳眉,她繞過獻帝,攔住華歆等人,開口就罵:“你們貪圖富貴,膽敢謀反。試想我的父親功蓋寰宇,尚且始終事奉漢朝為臣,我的哥哥繼立魏王才幾天,就想奪取皇位,這是不可能的事,一定是你們這些人慫恿他幹的!”因為曹皇後是曹丕的親妹妹,華歆等人也不敢怎麼樣,隻得暫時退卻。
過了幾天,聽說曹丕馬上就要到許都了,華歆等人會合群臣,請獻帝出殿,獻帝迫不得已,隻好勉強出來。華歆已經起草好了退位的詔書,逼迫獻帝頒布。獻帝含糊答應,派禦史大夫張音將詔書送給曹丕。詔書中說:我在位三十二年,正趕上天下動蕩反複,隻是依靠祖宗的神靈,才延續到今天。我知道漢朝的氣數已盡,天命轉歸了曹氏。古時候,唐堯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反而傳給虞舜;虞舜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商均,反而傳給了夏禹。可見,朝代有盛有衰,帝王不在一姓一家。因此,我打算依照唐堯的做法,把帝位禪讓給魏王,請魏王千萬不要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