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暴行引起了全國官民的一致憤慨,天下群雄並起,討伐董卓。董卓認為隻要弘農王劉辯還活著,就給天下人留下一線希望。於是,董卓把劉辯安置在內宮閣中,派郎中令李儒給他送去毒酒。18歲的劉辯萬般無奈,隻得與夫人唐姬以及宮女們灑淚訣別,大放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藩。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遂悲憤地飲下毒酒。
董卓多行不義,積怨甚多,許多人都在尋找機會除掉他。他自己也深知不得人心,時刻警惕防範,加上他的義子呂布武力超群,經常跟隨在他的身邊護衛,所以人們對他很難下手。
司徒王允平時曲意取容,凡事多告知董卓才施行,董卓對他沒有嫌疑。其實王允是讓董卓不加提防,暗地裏卻在設法除去董卓。也是礙於呂布,一時難以接近,王允遂決定先從呂布打開缺口。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用離間計,挑撥呂布與董卓的關係,借呂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董卓和呂布的反目成仇,是董卓被殺的關鍵因素,據史料和《三國演義》記載,這裏有一個關鍵人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她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貂蟬。
貂蟬是東漢末年洛陽的一名歌妓,她長得明眸皓齒、玉骨冰肌、秀外慧中,堪稱人間的絕色。傳說她的容顏月亮都羞與比擬,隻要貂蟬出來,月亮就會躲到雲彩的後麵不敢與她爭輝。“閉月羞花”的“閉月”即指此意。後來,貂蟬流落到司徒王允的府中,王允對她十分照顧,像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看待。
為了幫助王允為國除奸,她自願獻出身體,通過自己的姿色周旋在各派政治人物之間,傾倒了眾多英雄豪傑。參與了許多重大的政治鬥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她用“連環計”離間董卓和呂布,致使呂布父子反目。最後借呂布之手,誅了董卓。
據說,董卓臨死的前一天夜裏有十幾個小孩子,在城東唱歌:“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是個字謎,其意是“董卓十日必死”。有人傳報董卓,董卓不以為意。
第二天清晨,甲士畢集,呂布也全身甲胄,手持畫戟,守候在門前。騎都尉李肅入內請命,呂布與李肅打了一個照麵,以目示意,李肅會意,匆匆徑入。原來呂布與李肅要同謀誅董卓。
又過了一會兒,董卓內穿鐵甲,外罩朝服,緩步出來,兩旁的護衛兵士夾道如牆。呂布跨上赤兔馬,緊緊相隨。忽然前麵有一個道人,手執長竿,竿上縛著一塊布,布兩邊各寫一個“口”字,嘴裏不停說:“布!布!”董卓雖覺詫異,但以為陳兵夾護,自府中直至闕下,防衛周密,諒無他虞。將至北掖門前,馬忽然停住,昂首長嘶,董卓至此也不禁懷疑,打算折回。呂布說:“已至闕前,勢難再返,倘有意外,有兒在此,還怕什麼?”說著便下馬扶車,直入北掖門。衛兵多在門外站住,隻有呂布驅車急進,忽見李肅突出門旁,持戟直搠董卓,董卓重甲在身,戟刺不進;李肅移刺董卓的頸項,董卓用手臂一遮,腕上受傷,仰倒在車上。他大呼李肅因何對自己痛下殺手。呂布在身後厲聲說:“有詔討賊!”董卓怒罵:“庸狗也敢如此!”話未說完,呂布一戟刺入董卓咽喉,梟取了首級。呂布從懷中取出詔書,向眾宣讀說董卓大逆誅夷,餘皆不問。於是董卓吏士的騷動漸漸平息。司徒王允使呂布回抄董卓家,又令禦史皇甫嵩率兵往屠郿塢。呂布跨馬急去,馳入董卓府內,所有董氏的姬妾,一概殺死,隻留下一個貂蟬,載回私第。
董卓死訊傳出,人心大快,士卒皆呼萬歲,大街小巷,黎民百姓載歌載舞,長安城中士女歡呼雀躍,置酒相慶。董卓屍體放在街上示眾,後被燒成灰燼。董卓死後,皇甫嵩攻郿塢,殺董曼,從郿塢中搜出藏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錦綺奇玩珍寶堆積如山。
李傕、郭汜的“戰利品”
董卓的死,給獻帝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一次絕好的機會。劉協命王允錄尚書事,晉升呂布為奮威將軍,二人共同主持朝政。
應該說,王允是個正直忠義、疾惡如仇的人,但他缺乏政治經驗,缺少對現實政治合理的思考與判斷。誅除了董卓,他理應分化董卓餘部,瓦解敵軍,穩定民心,但他卻不斷打擊,一味株連。董卓被誅殺後,其部下將士散在關東一帶的人數還很多,他們大都是涼州人。王允開始想悉予赦免,後來又猶疑不決,於是謠言四起,說朝廷要盡殺涼州人。這就使形勢發生了變化。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都是涼州人,他們曾派人到長安請求朝廷赦免,王允都沒有同意。迫不得已,他們向長安進發,一路上收拾殘兵,共達十餘萬人。他們號召將士造反,聲稱要為董太師報仇,從關東殺入關中,沿途涼州兵紛紛參加。王允等人並無兵力,隻靠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