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年5月,李傕、郭汜所率涼州兵攻入長安,聚眾至十餘萬,呂布率兵扼守,彼此相持8天不下。後來呂布部下發生兵變,李傕等攻入城內。李傕、郭汜殺掉太仆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及兵民死者萬餘人。呂布率殘部出武關,投奔袁術。王允被殺。
獻帝又被車騎校尉李傕、後將軍郭汜和樊稠劫持,三人共同秉政,張濟將兵鎮弘農。公元194年,獻帝行冠禮,改年號為興平。不久秉政三人發生衝突,先是李傕殺了樊稠,再在長安城內與郭汜兵刃相向,互相攻擊。一連打了幾個月。
這一年,天大旱。真是天災人禍,百姓塗炭。長安城內穀一斛值錢30萬,人相食。獻帝令侍禦史侯汶開倉濟民,餓死者如舊。獻帝懷疑侯汶作弊,於是親自檢驗,用米、豆各5升於殿熬粥,竟有兩大盆之多,和平時大不相同,輕而易舉地弄清了侯汶的假公濟私。結果是侯汶被當眾杖責五十,很多饑民得到了及時賑濟。
李傕在與郭汜的爭鬥中暫時取得了主動,他先派侄子李暹率數千人馬脅迫漢獻帝出宮,然後縱兵入宮,大肆搶劫。之後又放了一把火,把宮闕焚燒殆盡。獻帝派太尉楊彪等幾位大臣到郭營中調和,郭汜反而扣留了幾位大臣。楊彪憤怒地說:“君臣共鬥,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這反映了社會的動亂,也可見獻帝的遭遇,他不過是李、郭爭鬥的一種工具而已。
後來,楊定、楊奉、董承等護衛著獻帝逃離李傕、郭汜的圍追堵截,其間段煨、張洛還曾想方設法劫走獻帝。楊奉、董承護駕邊戰邊走,在弘農、陝城間得河北將士和南匈奴右賢王的援助,獻帝經過千辛萬苦,曆時近半年,才逃到安邑,這已是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
第二年七月,獻帝才在董承、楊奉、張楊、韓暹等人的保護下回到了洛陽。這時的洛陽城,經董卓的毀滅性破壞,宮室燒盡,一片瓦礫,滿目荊棘,人丁無多,一片荒涼。在洛陽的幾個月裏,漢王朝的宮廷隻能在城西殘留的、原大太監趙忠那座勉強有四壁的、破落院子裏臨時辦公。劉協拜張楊為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讓他們跟董承、楊彪共同執掌朝政。這樣,漢獻帝和他的小朝廷總算暫時安定下來了。漢獻帝下詔向各地征調糧食,各地的軍閥都忙著打仗,對詔令置之不理。張楊從河內調來一批糧食,數量太少,也無濟於事。因此,公卿大臣自尚書郎以下,都必須自己去城外采摘野菜充饑。他們與饑民、亂兵一樣,你爭我奪。但是,劉協非常喜歡這樣的生活。因為隻有在殘破的洛陽,他才是真正的皇帝,可以獨立自主地發號施令。這樣的感覺是劉協夢寐以求的,盡管他的命令隻在小小的洛陽城內部有效。為此,劉協正式改年號為“建安”。
曹操的“工具”
隨著軍閥混戰的愈演愈烈,漢獻帝的政治作用似乎越來越大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謀臣沮授曾勸說他,如果能“西迎大駕,挾天子而令諸侯”,就會收到沒有誰“能禦之”的功效。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識。公元191年,曹操做東郡太守不久,皇室劉邈在獻帝麵前稱讚曹操忠誠,曹操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治中從事毛珓向他建議:“今天下分崩,乘輿播蕩,生民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誌,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此言深得曹操之意。
曹操的很多幕僚們也認為,應該迎接困居在洛陽的皇帝,拯救形勢危如累卵的朝廷。當然,也有人反對說,為什麼要搭理那個隻能算作是洛陽縣令的倒黴小皇帝?曹操明智地決定,迎接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挾”字,決定了劉協後半生的命運。
這時,在洛陽的董承因韓暹自恃有功,專橫跋扈,內心十分不滿,但又無力對付,於是暗中召曹操進京。曹操得到這樣的機會,自然十分高興,於是立即親率部隊趕到洛陽,朝見獻帝。曹操上表請治韓暹、張楊的罪,韓暹自料敵不過曹操,急忙單騎逃出洛陽,到梁縣投奔楊奉。獻帝因韓暹、張楊在東遷途中“護駕”有功,下令不再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