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陶淵明的故鄉附近有座廬山,山上有群和尚,方丈叫慧遠。慧遠帶著十幾個徒弟來到廣東羅浮山,路過廬山時,見廬山山高林密,十分幽靜,在廬山定居了。後來,慧遠成為當地著名的和尚,地方官給他在廬山建造了東林寺院,連皇帝都寫信支持他。有錢的人經常上山送錢送米,有許多人聽慧遠講授佛法。
慧遠聽說陶淵明是當地著名的隱士,很想結交。一次,他寫信給陶淵明,邀他到東林寺裏遊玩。陶淵明也給他寫了一封信:"如果您讓我在寺裏喝酒,我就上山。"
慧遠和尚立即回信說:"我可以給您預備酒菜。"
幾天後,陶淵明真的來了。他坐在大籃子裏,由兩個兒子和一位學生抬著,向山上走。那天,陶淵明在東林寺看見,慧遠身穿袈裟,坐在佛堂裏,一大群拜佛的人跪在他麵前,像大臣們對皇帝跪拜一樣。陶淵明心想:"官場那套臭規矩,讓他學來了!"
陶淵明坐著大籃子就走了。
陶淵明隱居在鄉間,從不想當和尚或道士,更不追求長生不老,隻想多關心百姓的疾苦。
高風亮節,溘然長逝
陶淵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農村隱居生活著,他與家人辛勤勞作,經常挨餓。六十歲後,他常常臥病在床。
這時,東晉朝廷被推翻了,有個叫劉裕的將軍稱帝,改國號為"宋"。劉裕多次派人勸陶淵明輔佐自己。
一天,陶淵明躺在床上,兒子告訴他:"江州刺史檀將軍前來拜訪!"
檀道濟深受劉裕的器重,陶淵明的家鄉在他的管轄範圍內。
檀道濟來到屋裏,對陶淵明問寒問暖,又說:"有道德的賢人見朝廷腐敗,閉門不出是對的;但現在的皇帝聖明,您應該幫助朝廷才對,為什麼躲在這裏受罪?"
"多謝將軍的良言,"陶淵明說,"我不是有道德的賢人,住在鄉下知足了。"
檀道濟把帶來的糧食、酒和肉給陶淵明留下後,就離開了。
不久,陶淵明病重,他知道日子不長了,決定不吃藥了。
家裏人要求他吃,他說:"人有生必有死,病既然好不了,為什麼白花錢買藥呢?"
他提筆為自己寫下三首《挽歌詞》,寫下《自祭文》。
他對家人說:"我死後,把我埋在田裏,別起墳頭別栽樹!"不久,陶淵明去世了,他的人格和作品,使後人深深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