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諾貝爾當初所希望的那樣,諾貝爾獎的頒發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盛事,它引起了全球民眾的深切關注,使他們的目光聚焦到傑出人物的身上,並從這些傑出人物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根據遺囑,頒獎項目分為物理、化學、醫學(生理學)、文學及和平五種。
這些獎分別由不同的委員會來評定受獎人選。
物理獎和化學獎由隸屬瑞典皇家科學學會的諾貝爾委員會評定。
醫學及生理學獎由瑞典卡洛林斯卡學會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評定;和平獎由挪威奧斯陸議會評定。
候選人由世界各地自行推舉,由各個委員會審定後,征求世界著名學者的意見,才正式產生。如今也擴大到征求曆年受獎者的意見,來決定最適合的人選。
諾貝爾獎代表世界的最高榮譽,可說是一種權威性的學術獎勵。
1901年12月10日,也就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五周年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了第一次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那天,是一個已近年關、晝短夜長的北國寒冷日子。
諾貝爾獎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並以多種不同的語言介紹每位受獎人。
對於受獎人的推薦詞,則以瑞典語說明。
受獎者坐在會場講壇兩側的座位上,靜聽管弦樂隊悠揚的演奏,及主持人對每位得主讚揚、推薦的話。椅子是皮製的坐墊及刻有美麗浮雕的靠背,浮雕上鑲有木刻的獅子頭,這是瑞典王室的標記。
魁梧的瑞典國王考斯道夫五世,坐在講壇下觀眾席首排中央的位置上,他神色肅穆而莊嚴,專注地聆聽著對受獎者的推薦詞。
講壇正中央有一道階梯,這是專為得獎人設立的。
演說完畢,緊接著開始頒獎。主持人一一高唱著受獎人的姓名。
瑞典國王從座位上慢慢地起身。他並不走上講壇,隻是在原位上站著。
被召喚的得將者,緩步從講壇中央的階梯走下,來到國王麵前,恭敬地行禮。
國王伸手與受獎人握手,並把裝有諾貝爾獎牌的盒子連同獎狀與獎金頒贈給得獎人。
得獎人接過這三樣贈品後,用雙手平持著,後退走上講壇。這種不可背向國王的禮節,是對國王應有的基本禮貌。受獎人始終保持麵向國王的姿勢,回到講壇兩側的原位上坐下。
六位諾貝爾獎首屆得主,依次從國王那兒得到獎牌、獎狀與獎金。
參加典禮的瑞典學術院會員及各界學者一同鼓掌。樂隊也伴奏樂曲,頒獎典禮就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下結束。
榮獲第一屆諾貝爾獎的人是誰呢?
物理獎得主是發現X光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
化學獎得主是荷蘭籍的凡特·霍夫,因發現化學法則而得獎。
醫學及生理學獎得主是德國的醫師白林,他發明了白喉血清,挽救了成千上萬兒童的生命,這項功績正是諾貝爾最希望見到的。
文學獎得主是法國詩人蘇裏·普魯敦。
和平獎得主是首創紅十字會的法國政治學家柏西和瑞士慈善家杜南。他們的工作,正合乎諾貝爾的遺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