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雖已離開人間,但諾貝爾獎卻以萬丈光芒展現在世人麵前。
每年的12月10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音樂廳,那裏將進行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大廳內鋪滿了由意大利聖雷莫市政府提供的鮮花——諾貝爾1896年去世於該城。
16時30分,樂隊奏樂,全體起立,王室成員駕臨。接下來的程序是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致辭、接受獲獎證書及金質獎章。
宴會也是按照嚴格程序進行的,19時準時打開香檳酒,六十五張桌子圍繞著國王的主桌排開,大廳內唯一的照明是蠟燭。
晚餐結束後國王將逐一召見獲獎者,每位獲獎者有幸與國王交談五分鍾。
諾貝爾獎是全世界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前進的道路。
知道諾貝爾獎的人,總想對諾貝爾的生平有所了解。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生平故事本身就充滿著非凡的戲劇性,所有的傳記文學作者都不需要進一步地虛構。他多才多藝、天資聰穎、謙虛、堅毅、恪守原則而又勇氣十足。盡管體力虛弱、健康不佳而又屢遭嚴重挫折,但卻憑借著自己的聰明和堅持不懈的勤奮,在惡劣的條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曆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麵,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麵還要大。”諾貝爾具有愛因斯坦說的“第一流人物”的“道德品質”。他一生艱苦創業,積累了數目巨大的財富。但是他並沒有把這筆巨富據為己有,或者留給家人。他的著名的遺囑也是經曆了緩慢而曲折的心理過程逐步明朗化的。遺囑的定本體現了諾貝爾的下述觀點:一個工業國家的領袖應該引導整個社會朝著公共福利與和平的方向前進。通過設立諾貝爾獎的基金,他的絕大部分財產都無私地奉獻給了世界和平、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的事業。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把獲得諾貝爾獎看做是崇高的榮譽。從某種意義上說,諾貝爾獎對曆史進程的影響也許比諾貝爾本人的發明對曆史進程的影響還要大。
我們有必要緬懷諾貝爾先生,緬懷他寬闊的胸襟和超越種族、超越地域的博愛情懷以及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這些追求仍是我們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
此後,諾貝爾獎的威望日隆,成為全球人類所渴望獲得的最高殊榮,一大批傑出人物相繼獲得諾貝爾獎。他們中有科學家居裏夫人、愛因斯坦,文學家泰戈爾、羅曼·羅蘭、海明威等。
而諾貝爾和平獎更是備受矚目。1905年的和平獎頒發給了諾貝爾的摯友貝爾塔·蘇特納。此後,相繼有美國第二十六屆總統羅斯福、英國外交大臣奧斯丁·張伯倫、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等政界要人獲得這一榮譽。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三百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五項獎同時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貢獻的人。
諾貝爾獎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獎,它的意義遠遠不止是金錢,諾貝爾獎的聲譽不斷提高,已成為科學家、生理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能夠得到的最崇高的榮譽,獲得了最廣泛的承認。時至今日,世界各國的人們,都以獲得諾貝爾獎為最高的榮譽,並為自己的同胞獲得諾貝爾獎而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