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交零落

杜甫在成都草堂的這段時間,生活安逸和諧,但外界依然戰亂不休,武臣得勢,恣意跋扈。

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四月,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段子璋驅走駐綿州(今四川綿陽)的東川節度使李奐,自稱梁王,改綿州為黃龍府。五月,成都尹崔光遠同西川牙將花敬定攻克綿州,斬段子璋。花敬定覺得自己殺段子璋有功,在東川任意搶掠,侵擾人民,崔光遠竟無法製止。杜甫曾作詩諷刺花敬定的跋扈橫行及縱酒絲竹。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贈花卿》

十月,崔光遠卒。十二月,朝廷以嚴武為成都尹,兼劍南兩川節度使。這時高適仍為彭州刺史。杜甫因和嚴武是故交,常有詩作互相唱和。當他獲悉嚴武執掌蜀地的消息後,興奮得幾夜都睡不著覺。

嚴武在肅宗、代宗年間是獨當一麵的將帥,年輕時便平步青雲於宦途。他是華州人,父親嚴挺之是睿宗、玄宗兩朝的名臣,曾做過汴州等地的刺史,與杜甫的父親杜閑也是好朋友。兩家可謂世交,嚴武比杜甫小14歲,但他與杜甫情意真摯,感情深厚。

安祿山叛亂之前,嚴武是太原府的參軍事,後遷殿中侍禦史。至德元年(756年),嚴武一人奔赴肅宗所在。那時的宰相是房琯,房琯因嚴武出生於世家,允文允武,於是薦他為給事中。至德二年,長安收複之後,嚴武做了京兆少尹。後來,房琯被罷相,嚴武被認為是房琯的同黨,於是被貶為巴州刺史。不久又擢升為東川節度使,適逢花敬定事件,朝廷遂廢東川節度使,轉令嚴武為成都尹。

雖然嚴武一直是位軍事家,但因其出身於書香門第,深受父親的影響,所以對於詩文也很有才華。他和杜甫雖很少見麵,但彼此書信來往頻繁,嚴武一直對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寫作態度的杜甫感到無比欽佩。當他被貶為巴州刺史時,杜甫在長安曾寄詩安慰他,他也做了一首詩回贈給杜甫,詩中流露出對杜甫的濃烈的思念之情。詩曰:

臥向巴山落月時,兩鄉千裏夢相思。

可但步兵偏愛酒,也知光祿最能詩。

江頭赤葉楓愁客,籬外黃花菊對誰。

跂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勝悲!

——嚴武《巴嶺答杜二見憶》

由此可見杜甫和嚴武之間存在著一段真摯而深刻的感情。杜甫在至德二年(757年)時,曾有一首酬贈嚴武的詩,當時因為長安剛收複不久,嚴武官拜京兆少尹,地位非常重要,為台閣之首,因而杜甫稱他為閣老。這首充滿親昵知己之情的詩便是《奉贈嚴八閣老》。

扈聖登黃閣,明公獨妙年;

蛟龍得雲雨,雕鶚在秋天。

客禮容疏放,官曹可接聯;

新詩句句好,應任老夫傳。

——《奉贈嚴八閣老》

雖然嚴武一直官運亨通,仕途如意,而杜甫卻潦倒窮困,輾轉流徙,彼此在命運上有著完全相異的遭遇,一是絢爛,一是黯淡,但嚴武卻沒有半點瞧不起杜甫的意思,反而對年長的杜甫十分敬愛,而杜甫也很珍惜與嚴武的友誼,兩人之間很有默契,故而杜甫會有“新詩句句好,應任老夫傳”的輕鬆語調。

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末,嚴武來到成都,第一件事便是親自到草堂拜訪闊別已久的杜甫。當嚴武看到簡陋的草堂以及被光陰摧折的老邁的杜甫時,不禁感到一陣心酸,倒是杜甫滿臉喜色,因為嚴武一來,他不但多了一位好友可以傾訴衷腸,可以論詩飲酒,而且一家人的生計也有了指望。

果然嚴武到任之後,不但時加饋贈,幫助杜甫一家解決生活問題,還時常在公餘之暇,抽空來看望杜甫。有時嚴武還偕同高適帶著酒食,與杜甫一起論詩飲酒,三人共度了許多美好的時光。有時嚴武和杜甫相約在浣花溪釣魚,一個拄著竹杖的老者,拖著沉重的腳步,和一個麵色紅潤、春風得意的中年人,有說有笑地垂釣溪邊。

杜甫是善感的詩人,因此對於嚴武的來訪和照顧,他既高興又感激,為此他寫下了很多詩句,為他和嚴武之間的友誼做下了記錄。

元戎小隊出郊坰,問柳尋花到野亭;

川合東西瞻使節,地分南北任流萍。

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應兼似管寧;

寂寞江天雲霧裏,何人道有少微星。

——《嚴中丞枉駕見過》

竹裏行廚洗玉盤,花邊立馬簇金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