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1 / 2)

唐朝在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曆史地位。唐初到唐中葉,亦即7世紀初到8世紀中葉的百數十年,中國社會製度完備、生活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一片和平景象。

文明的發展達到了曆史的高峰。唐人繼承前人基礎上創造的盛唐文化,是當時領先時代、代表世界文化發展水平的先進文化。唐朝這300年,也是我國社會的曆史發展開始發生重要轉變的時期。經曆安史之亂戰爭打擊之後的中國社會,在唐中葉到唐末百數十年的時間裏,藩鎮割據戰爭不斷,和平景象不再,盛世成為過去,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陷入動蕩不安的境地。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都開始發生變化。社會麵臨變革。中國曆史進入前期封建社會向後期封建社會轉變發展的時期。

唐中葉到唐末百數十年的社會發展特點,用“轉變”、“變化”這樣的關鍵詞來形容描述最為貼切。這一時期,從政治的角度看,以皇帝製、三省六部製、郡縣製,以及適應其製度的儒家思想指導的禮法律令體係為主體的、秦漢以來發展起來的國家製度和政治思想體係,在經曆了唐前期具有定型總結意義的實踐發展之後開始發生新的變化。不僅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體製正在發生新的變化,例如地方行政方麵,道-州府-縣的三級製行政體製,就正在逐漸取代以前的郡或州府-縣兩級製體製,成為唐後期地方行政體製的主要形式。

中央、地方的行政辦事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例如開元天寶時起較多運用的相當於今天專事專管專辦“委員會製”的使職差遣的辦事方式,這時運用的場合更為廣泛了,安排專使辦事的範圍涉及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經濟各種事務,使職的作用越來越大。使職差遣製度的發展,形成對原本主管相應事務的正式職能機構的衝擊,唐前期形成建立的正常行政秩序現在開始變化了。分權分治的思想這時也更加發展,並在藩鎮政治的地方治理實踐中得到體現。形成對一貫強調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的儒家傳統治國思想的衝擊。

社會的階層劃分、尊卑貴賤評價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隨著科舉製的發展,做官的機會向所有人開放,階層之間社會流動的加強,個人能力取向的“尚官”觀念正在逐漸取代門閥士族家世取向的“尚姓”觀念,成為指導社會個人行為和組織行為的主流觀念。

從經濟的角度說,以均田租庸調製走向崩潰、兩稅法新的稅製產生為標誌,社會的經濟生活,包括土地等生產資料的所有和占有形式、國家與社會生產者之間的財富分配方式,也開始進入了以土地私人占有製和征收資產稅財富分配方式為主要特征的新的發展時期。社會的經濟生活麵貌也在發生變化。北方社會的經濟發展受藩鎮割據影響走向凋敝。與此同時,南方社會的經濟發展進入第二個曆史發展機遇期。人口大規模南遷,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社會的城市生活、商品貨幣經濟也較前更為發展了。這一時期,由於藩鎮勢力的存在,對唐統治者來說,如何取財用財,滿足日益增長的國用和軍費需要,一直是最重要的、也是越來越難以解決的經濟問題。

從思想文化的角度看,這一時期也是人心不安、思想波動、各種社會思潮湧動,傳統的價值觀念麵臨挑戰、經受考驗的時期。儒家、道家、佛教等各種思想文化流派都有廣泛的人群基礎。儒家的思想體係,儒家倡導的價值觀念,仍在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占主導地位,仍是城市、鄉村社會各階層大多數人的思想和行為指南。與此同時,佛、道的思想、知識、信仰、價值觀念,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增長。

總的看,受安史之亂八年戰爭打擊的影響,生活在唐中後期的四五代人,思想觀念、社會心理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體現在諸如“封建製”與“郡縣製”之爭論、“科舉”與“府辟”之爭論,以及“救弊”之議、“春秋”之學、“心性”之辯、複興儒學道統的“古文運動”等社會思潮、學術討論、文化運動背後的,實際上是普遍存在的傳統價值的認同危機。指向以後宋明理學的新的思想體係、思想方法,正在生長形成之中。

本書的傳主杜佑,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我國曆史上很有成就、很有影響的政治家、史學家、思想家杜佑,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麵臨變革的曆史條件下讀書、做官、著述、生活,“以富國安人之術為己任”,關注現實人生,關心社會問題,開展他的政治、學術和思想活動的。